摘要:天一阁博物馆收藏着近800部珍贵家谱,它们不仅记录着无数家族的兴衰荣辱,更以其独特的装帧形式和丰富的版本类型,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书籍制作的精湛工艺。透过这些泛黄的纸页,我们能感受到先人对家族传承的重视,以及对书籍装帧艺术的追求。本文将带您走进天一阁博物馆,探
天一阁博物馆收藏着近800部珍贵家谱,它们不仅记录着无数家族的兴衰荣辱,更以其独特的装帧形式和丰富的版本类型,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书籍制作的精湛工艺。透过这些泛黄的纸页,我们能感受到先人对家族传承的重视,以及对书籍装帧艺术的追求。本文将带您走进天一阁博物馆,探索那些被岁月染色的家谱背后的故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朴典雅:天一阁馆藏家谱的装帧艺术
走进天一阁博物馆,你会发现其收藏的家谱在装帧形式上多种多样,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通过对这些家谱的装帧形式进行研究,我们能够一窥中国古代书籍装帧艺术的演变历程。
粗犷质朴的毛装
毛装虽然算不上一种独立的装帧形式,但它是中国古代书籍最原始的装订方式之一。毛装的制作方法与包背装和线装相似,都是以版心为中轴,合页对折,然后集数页为一沓,但它仅将书口一边撴齐,用纸捻或线绳捻订成册,其余三边任其"毛毛草草",这也是"毛装"名称的由来。
在天一阁馆藏的家谱中,《鄞城青石桥陈氏族谱》就是一部典型的毛装家谱。这部手抄本家谱纸张边缘不整齐,纸页大小不一,纸捻装订在封面外侧。作为正式刊印前的原始母本,它保留了修谱之人涂改删减的痕迹,让我们得以一窥家谱编修的过程。
这种看似粗糙的装帧方式,其实恰恰反映了古人的实用主义精神。在资源有限的年代,毛装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纸张和人力,同时保证书籍的基本使用功能。虽然外观不够精美,但它为书籍的流传与保存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
独树一帜的册页装
册页是书画装裱的一种样式,也是古籍文献的装帧形式之一。明清时期,册页成为一种时尚的装裱方式,许多文人雅士喜欢将宋人小品、碑帖装裱成册页形式。预先裱好的成品册页,为书画创作提供了便利的载体。
然而,在家谱领域,册页装却是十分罕见的。天一阁馆藏的明万历二十年(1592)浙江慈溪《费氏家谱》采用的就是册页装,这在天一阁近800部家谱文献中是独一无二的。这部家谱的存在,为我们展示了家谱装帧的多样性,也为研究明代书籍装帧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如此独特的装帧形式,不禁让人好奇:为何这个家族选择了与众不同的册页装来记录家族史?这或许与家族的品味、地位或是特殊的历史背景有关。无论如何,这部册页装家谱的存在,都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代书籍装帧艺术的认识。
华丽高贵的金镶玉线装
"金镶玉"原是指镶有金边的美玉,主色调为黄白二色,华丽高贵。在古籍装帧中,人们借用这一名称,将书籍修复补配时镶接出纸边,称为古籍"金镶玉"。这种装帧形式既是一种装饰技艺,又是一种修复技法,这是其他装帧形式所不具备的特点。
在天一阁馆藏的家谱中,明代《浦江郑氏旌义编》就采用了"金镶玉"加四眼线装的装帧形式。虽然从外观的书名上不易辨识其为家谱,但通过内容可知,上编记录了宗祠家范,下编表彰家族人物德行功绩,确实是一部正经的家谱。
这部家谱是天一阁近800部家谱文献中唯一采用"金镶玉"装修的,其独特的形式和精美的工艺,彰显了家族的显赫地位和对家谱的重视程度。想象一下,当年郑氏家族聚会时,这样一部光彩夺目的家谱摆在宗祠之中,必定会引来族人的瞩目和敬仰。
传统经典的线装
线装是中国古代最为常见的书籍装帧形式,由蝴蝶装和包背装发展而来。从文献保护的角度看,线装不需要过多的黏结剂,只需一根棉线和纸捻就能将散页合订成册,既简便又实用。
一般的线装书多为"四眼装"(在书脊开四个孔穿线),较大的书则采用"六眼装"。然而,天一阁馆藏的家谱由于开本大、厚度大,单册页数往往达到300-400页,厚度达5-6厘米,因此许多家谱采用了"十二眼装",以增强书脊的牢固度。这种特殊的装订方式,确保了这些厚重家谱能够经受岁月的考验,完整地流传至今。
线装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它既能保护书籍,又便于阅读和收藏,更重要的是,线装书损坏后容易修复,只需更换破损的部分即可,这对于需要世代传承的家谱来说,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
匠心独运的护书材料
除了装帧形式,天一阁馆藏家谱在护书材料的选择上也颇具特色。这些家谱主要采用绢、绫、布、锦、纸五种材料装订,其中大部分家谱都有绫绢"包角",目的是保护文献边角免受磨损。
绫、绢的耐磨性能优于纸张,这也是为什么许多附以绫、绢的家谱至今仍保存完好,基本保留了原谱风貌。相比之下,那些纸质封面的家谱大多是近现代补装的,原貌已经改变。
天一阁博物馆曾为这批家谱定制了三合板夹板护书,进一步加强了保护。其中清光绪蓝格抄本《周氏宗谱》尤为精美,其封面为磁青色素绢、泥金纸题签,实木夹板护书上还刻有隶书六字"周氏宗谱房乾",字内漆为翠绿色,雅致非凡。
这些精心挑选的护书材料,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家谱的珍视,也展示了中国传统书籍装帧的精湛工艺。每一种材料的选择,每一道工序的执行,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书籍装帧艺术的瑰宝。
别具一格的开本规格
家谱的开本规格也是研究其装帧艺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天一阁馆藏的旧藏家谱中,有不少开本规格独特的珍品。比如清咸丰元年抄本《四明梅江王氏宗谱》为十二眼线装,开本高33厘米,半页宽33厘米,呈现方本形态。
更为罕见的是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抄本《鄞江句章高尚宅葛氏宗谱》,它的开本巨大而狭长,高达77.5厘米,半页宽36.5厘米,远超常见家谱的尺寸。这部谱载有凡例、诗、八景等部分,画有红色方格栏线,字迹清晰,字体端正娟秀,令人赏心悦目。
这些非常规尺寸的家谱,或许是为了满足特定的使用需求,或许是为了彰显家族的独特性,无论如何,它们都为家谱的装帧艺术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传承与创新:天一阁馆藏家谱的版本类型
除了装帧形式的多样性,天一阁馆藏家谱在版本类型上也是丰富多彩,堪称中国印刷史的缩影。从古老的抄本到近代的油印本,从传统的雕版印刷到现代的铅印技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印刷术的发展轨迹。
手抄本:笔墨传情的艺术
明代是印刷术的巅峰时期,但抄书活动依然盛行。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有大量的抄书活动。许多文人、学者、藏书家都与抄书有着不解之缘,天一阁主人范钦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家谱不同于其他典籍。作为家族的私有财产,家谱并不具备广泛的流通性,不会被大量借阅和传抄。加上年代久远、战乱迁徙等因素,抄本家谱的存世量十分有限。
天一阁馆藏的家谱抄本,大多字迹工整,书法精美,纸张考究,显示出编修者对家谱的重视和对艺术的追求。这些抄本家谱不仅是家族历史的记录,也是书法艺术的体现,更是当时社会文化的缩影。
每一页抄本背后,都是无数个日夜的埋头苦干,是对家族历史的敬畏和传承的执着。那些流畅的笔触,工整的字迹,无不诉说着抄写者的匠心与耐心。
稿本:家谱修撰的见证
稿本大都处于草稿状态,是编谱人首次撰写的书稿。天一阁藏有的家谱稿本不多,且大多采用毛装形式。这些稿本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涂改痕迹,反映了家谱编纂过程中对内容准确性的追求。
虽然书写较为潦草随意,但这些稿本恰恰是最真实的历史见证,它们记录了家谱从构思到成型的全过程,是研究家谱编修的珍贵资料。
每一处涂改、每一段增补,都可能蕴含着家族历史的重要转折或修谱者的深思熟虑。这些稿本家谱,就像是一部家族历史的"导演手记",让我们得以一窥家谱编修的幕后故事。
刻本:雕版印刷的艺术结晶
刻本是经过雕版印刷而成的书籍,需要先在纸上书写文字,然后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文字刻出阳文反字,做成雕版。之后在版上涂墨、铺纸、刷印、揭纸,方才成为印品。
书商选择刻印书籍时,往往是以利益为出发点。而家谱作为一个家族内部收藏的私密物品,印数有限,仅供族内分发和宗祠保存。为防止盗印,家谱印制完成后,雕版通常会在族长和族人的见证下焚毁。
修家谱的家族一般是官宦之家或富有之家,因为修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普通家庭难以承担这样的开支。因此,刻本家谱的存世量本就有限,能够保存至今的更是稀少。
天一阁馆藏的刻本家谱数量不多,但每一部都弥足珍贵。这些刻本家谱的字迹清晰,纸墨考究,展现了雕版印刷的精湛工艺和家族的显赫地位。
活字本:灵活多变的印刷技术
与固定的雕版相比,活字印刷更加灵活多变。活字版是由若干个字块经过不同排列组合而成,可以任意修改填补,因此能够印制多种书籍。
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人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此后又出现了木活字、铜活字等。清代活字印刷技术得到政府支持,因其省钱、省时、省力,成为印制家谱的首选方式。
天一阁博物馆收藏了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间大量的活字本家谱。其中康熙二十九年的《琅琊新昌王氏家谱》是馆藏家谱中年代最早的活字本,见证了当时活字印刷技术的繁盛和广修家谱之风的兴起。
值得一提的是,天一阁还收藏有一部"WG"期间刷印的木活字本《平阳陈氏宗谱》,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能有家谱刊印,实属难得,这部家谱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珍贵见证。
铅印本:现代技术的产物
铅印本是用铅铸造的活字排印书籍,这种技术于清代后期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徐珂在《清稗类钞·工艺类》中记载:"近日盛行铅字,制模浇字之法悉用机器,迥非向时恃一手一足之力者可与之争胜矣。"
铅字印刷技术简单易学,生产成本低于传统雕版与活字印刷,只需购置铅字印刷设备即可大量印制,因此逐渐取代了传统印刷技术。
天一阁博物馆收藏有不少民国时期的铅印本家谱,包括一些名人家谱,如"民国"三十七年(1948)的《武岭蒋氏宗谱》(蒋介石家谱)和"民国"二十三年(1934)的《西清王氏族谱》(王世襄家谱)。这些名人家谱不仅记录了家族的发展史,也是研究近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石印本:独特印刷工艺的代表
石印本是一种用石印技术印制的书籍。清人徐珂在《清稗类钞·工艺类》中详细介绍了石印的印刷方法:先将原稿摄成影片,覆于敷有动物胶的纸上,将影像转移到纸上,再将纸置于光洁的石面上压实,使影像留在石面上,然后涂以松香油和墨胶,使影像更加明显。印刷时,先用水湿润石面,再以油墨印于纸上,无文字图画处因受水排斥而不沾墨。
由于石印技术相对复杂,石印本家谱的存世量很少。天一阁博物馆仅收藏有清宣统三年(1911)的《他塔喇氏家谱》一部石印本。虽然这不是浙江本省的家谱,但它填补了天一阁家谱文献石印版本的空缺,展示了不同地域的石印本风貌。
油印本:简便实用的印刷技术
油印技术最早由爱迪生发明,于19世纪70年代获得专利。这种印刷技术设备简单,只需蜡纸、油墨、滚筒和一个小型印刷设备,操作便捷,因此深受欢迎。
民国时期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油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线装仿古书籍的印制,其印刷质量精美。直到电脑普及,油印技术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虽然油印本在藏书界曾一度被排斥,被认为不算是一种正式版本,但它在中国印刷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和文献传承。天一阁收藏的油印本家谱,为我们保存了这一特殊时期的印刷艺术。
影印本:现代技术的产物
影印本是对原版原封不动的拷贝,利用现代技术对文献进行拍照、复印或扫描而获得的书籍。当某些书籍因价格昂贵或已经绝版而难以获取时,影印成为一种经济实惠的替代方案。
天一阁收藏的影印本家谱虽然不如原版珍贵,但它们在家谱文化的传播和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更多人能够接触和了解家谱文化。
纸墨传承:家谱的文化价值与现代意义
家谱作为家族神圣之物,承载着族人对先祖的尊崇与哀思。在编修和装帧过程中,族人无不竭尽全力,力求将家谱做得庄重大气,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天一阁博物馆收藏的这些家谱,其装帧形式独具风貌,版本类型丰富多样,构成了一个独具浙江特色的家谱体系,为我们研究中国传统书籍装帧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如今,天一阁博物馆收藏的家谱数量已增至800部。随着家谱数字化的完成,数以千计的学者到访天一阁查阅家谱、追根溯源。每年还有来自各地的家族后人不断捐赠新谱,实现"兴圆谱之愿"的传统。
家谱不仅是一种文献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着家族的血脉传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通过研究家谱的装帧与版本,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历程,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今天的天一阁博物馆,不断向世人展现着她的文化魅力,秉持"藏以致用,造福于民"的理念,为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了解和欣赏这些古老的家谱,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回归。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家谱,无声地提醒着我们:不忘来路,方知去处!
来源:油腻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