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长发育性疼痛,俗称“生长痛”,多见于3~12岁的儿童,常在夜间或活动后出现,表现为小腿、大腿或膝盖的酸胀、隐痛。疼痛呈间歇性,不影响走路和关节活动,也不会留下后遗症。其主要与骨骼快速生长、活动量大和局部神经敏感性增强有关。家长常担心是缺钙,其实大多数生长痛并
生长发育性疼痛,俗称“生长痛”,多见于3~12岁的儿童,常在夜间或活动后出现,表现为小腿、大腿或膝盖的酸胀、隐痛。疼痛呈间歇性,不影响走路和关节活动,也不会留下后遗症。其主要与骨骼快速生长、活动量大和局部神经敏感性增强有关。家长常担心是缺钙,其实大多数生长痛并非单纯缺钙所致,但合理补钙有助于骨骼发育。
9岁的王子涵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是校园里的小运动员。放学后,他几乎不会安静坐下来写作业,而是立刻和同伴冲向操场,打篮球、踢足球、疯跑一两个小时,从不知疲倦。然而,这种拼命玩的习惯,也埋下了隐患。王子涵很少注意休息,常常运动到满头大汗才被家长喊回家。他偏食严重,不喜欢喝牛奶,也几乎不碰豆制品和绿叶蔬菜,餐桌上的排骨汤他只喝汤不啃骨头。对他来说,零食比正餐更有吸引力,导致饮食中缺乏足够的钙质和优质蛋白。而且晚上回到家,他总是赖着不睡觉,非要把动画片看完才躺下,问题随之出现。
2020年6月10日的夜里,王子涵正睡得迷迷糊糊,忽然一股酸胀感从右小腿深处涌出,像有人悄悄在肌肉里塞进了一根钝钉子。他猛地缩起腿,额头微微冒汗,忍不住用手掌去按压小腿,嘴里小声嘟囔“疼……”。妈妈过来为他拉被子时,被细微的呻吟惊住,赶紧掀开被子,只见他双腿紧紧蜷着,脚趾绷直。妈妈轻轻揉了几下,他才慢慢松开手指,叹了一口气,带着泪痕再次入睡。爸妈以为只是白天运动过度,没放在心上。
然而王子涵的疼痛并没有缓解,反而愈演愈烈,不仅右腿,左小腿也开始发胀,好像灌满了铅块,又酸又沉。15日晚上王子涵在写作业时,忍不住频繁换姿势,脚趾在鞋里不停蜷缩,眉毛紧紧拧着,咬住下唇,铅笔在本子上划出弯弯曲曲的线条。他一边揉小腿,一边轻声吸气,眼神里带着忍耐。夜里疼痛再次加重,像有一股热浪顺着骨头往上冲,他忍不住轻轻抽泣,甚至用小拳头一下一下敲打小腿,试图“打跑”这股钻心的痛。妈妈再次帮他按摩,但这次即便揉了很久,疼痛依旧没有完全缓解。他缩成一团,眼皮红肿,带着哭腔迷迷糊糊睡去。
意外发生在第二天放学回到家,王子涵刚把书包放下,双腿就突然传来剧烈的抽痛,像有一根铁丝在骨头里疯狂扭转。他猛地蹲在地上,脸色瞬间惨白,豆大的汗珠顺着额头滚落。双手死死捂住小腿,指甲几乎掐进皮肤,他嘴里忍不住喊“疼!疼!”。爸妈慌了神,想扶他站起来,他却立刻蜷起腿,哽咽着哭出声来:“不能动!”肌肉痉挛般抖动着,他的脚趾完全绷直,连大腿也开始轻微颤抖。
爸妈赶紧背起他往医院跑,王子涵紧紧揪着爸爸肩膀,眼泪和鼻涕糊在一起,牙齿咬得“咯咯”作响。一路上,他的双腿还在不自觉地抽动,嘴里断断续续喊痛。到了医院,他整个人虚脱地靠在妈妈怀里,眼神迷茫又恐惧,声音颤抖着问:“妈妈,我是不是要坏掉了?”医生安抚了王子涵的情绪,并详细了解了他的症状情况,随即安排了一系列检查。
血常规结果提示血红蛋白126g/L,白细胞6.1×10⁹/L,血小板238×10⁹/L,均在正常范围;血钙2.25mmol/L,磷1.3mmol/L,均略低于同龄儿童平均值;25-羟维生素D水平为17ng/mL,低于参考值;骨碱性磷酸酶为320U/L,处于儿童生长高峰期的偏高水平;X线片显示长骨骺端线清晰,骨质未见异常。肌电图排除了肌病,关节超声显示关节结构正常,无炎症浸润迹象。综合结果提示:王子涵并无器质性病变,符合“生长发育性疼痛”的诊断。
听到检查结果,王子涵妈妈一脸惊讶,眼泪差点掉下来:“怎么会是病呢?他一直挺健康的,怎么会痛成这样?”医生安抚她的情绪,耐心解释道:“您先不要过于担心。生长发育性疼痛其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病’,而是很多孩子在生长高峰期常见的现象。孩子的骨骼和肌肉在快速拉长时,往往不够同步,骨头生长速度快,周围肌肉和韧带却跟不上,这就容易出现牵拉样疼痛。而且夜间血流动力学变化、钙磷代谢暂时失衡,都可能加重症状。这种疼痛虽然剧烈,但不会造成永久性损伤,也不会影响孩子最终的身高和骨骼发育。”
王子涵妈妈仍旧心有余悸,急切追问:“那以后他该注意什么?我是不是要限制他的运动,还是要每天补钙?”医生摇头笑了笑,语气郑重:“运动不需要过度限制,但要避免过度疲劳,特别是长时间剧烈跑跳。饮食要均衡,富含钙和蛋白质的食物要保证,比如牛奶、豆制品、深绿色蔬菜。药物方面,我们会给孩子开维生素D,它能促进钙吸收,帮助骨骼和肌肉协调发育。”
医生很快为王子涵开了维生素D补充剂,并反复叮嘱:“每天按时服用,切记不要超量。另外要让孩子多晒太阳,帮助体内合成维生素D。同时注意监测孩子的饮食习惯,不要长期依赖零食、碳酸饮料,否则会妨碍钙吸收。疼痛发作时,可以给孩子做轻柔的按摩或热敷,缓解肌肉紧张。一旦疼痛伴随关节红肿、发热,或者出现跛行,就要立即复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
回到家后,王子涵的生活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妈妈每天都会督促他喝下一瓶牛奶,按时服用维生素D,再记录在小本子上,防止漏服。她也会陪着王子涵到小区散步十几分钟,让他晒太阳活动关节。王子涵玩耍时,只要动作过于激烈,妈妈立刻会拉住他:“慢一点,别一下子跑太久。”甚至在夜里,她也会轻轻推开房门,确认孩子的腿有没有蜷缩、是否疼痛。每一次王子涵喊疼,妈妈都先用毛巾热敷,再轻柔地为他按摩。渐渐地,王子涵自己也学会了在腿不舒服时先慢慢伸展,不再盲目哭闹。
6个月后,王子涵在妈妈的悉心照顾下复查,血钙水平回升至2.32mmol/L,维生素D水平升至24ng/mL,血磷也恢复到正常范围,骨碱性磷酸酶稳定在290U/L。医生看着结果,满意地点头:“不错,改善很明显。”王子涵也笑嘻嘻地说:“最近没怎么疼了!”妈妈长舒一口气,眼眶微红,心里终于放下了大石头。
然而意外的转折发生在2021年7月3日深夜,王子涵躺在床上,本应进入熟睡,可身体却异常沉重。他翻了一个身,忽然感觉双腿紧绷,脚踝肿胀得像被一圈圈绳索勒住,连被子轻轻压在腿上,都带来难以忍受的压迫感。他伸手去按小腿,却发现皮肤下陷迟迟弹不回来,像被水灌满的气球,指尖每按一次,心中就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恐慌。短短几分钟,这种胀痛和压迫感顺着小腿一路往上蔓延到大腿,他的胸口也越来越闷,仿佛有一块石头压在上面。
他张大嘴巴,想吸气,可空气怎么也进不来。胸腔里一阵阵急促的哮鸣声响起,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刀子刮过气管,他不得不拼命用力抬高上半身,双手紧紧抓住被单,额头瞬间冒出冷汗。他慌乱地想喊妈妈,可嗓子干涩,声音却被压在胸口,只溢出低低的呜咽。胸闷越来越重,眼前渐渐发黑,耳边嗡嗡作响,仿佛世界在远离。他蜷缩着身子,双手死死捂住小腿和胸口,眼角泛起泪水,呼吸一声比一声急促。他能感觉到身体的力量正在迅速流失,连想要翻身的动作都变得无比艰难。
好在妈妈这时过来查看他的情况,见状立马冲到了床边,只见王子涵双唇已发紫,胸膛剧烈起伏,小腿肿胀得触目惊心。她惊恐地呼喊着,把孩子抱起,王子涵却已无法完整说出一句话,只能断断续续吐出:“疼……喘……憋……”短短几个字几乎耗尽他全部的力气。很快,家人拨打了急救电话。王子涵被慌乱中抬上救护车时,整个人瘫软无力,眼神涣散,胸口仍起伏不定,小腿和脚踝像充气般鼓胀。他的双手还本能地抓着裤脚,想要缓解那股从下肢直逼心口的胀痛。
急救车驶入医院,王子涵第一时间被推入急诊抢救室。医护团队迅速展开检查。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96g/L,提示轻度贫血;血生化报告中,血肌酐升高至256μmol/L,血尿素氮14.8mmol/L,血钾5.8mmol/L,血钠132mmol/L(略低);尿液分析提示蛋白尿(++),尿比重下降至1.005。腹部彩超显示双肾体积较正常缩小,皮质回声增强。结合临床表现与检查数据,医生最终确诊王子涵为早期肾衰竭。
当“肾衰竭”三个字从医生口中说出时,站在一旁的妈妈像被雷击般愣住,手里的随身包直接滑落在地,里面的水杯和纸巾散落一地,她却毫无察觉。她瞳孔放大,嘴唇颤抖着喃喃自语:“不可能……怎么会是肾衰竭……他才九岁啊……”随即猛地扑到床边,双手紧紧抓住儿子冰凉的小手,泪水决堤般涌出,哭喊声几乎嘶哑。
爸爸的反应更为激烈。他原本僵直在原地,额头青筋暴起,眼眶布满血丝。终于,他双拳猛地砸向病房的白色墙壁,声音沉闷而颤抖:“不可能!医生,你告诉我,怎么会是肾衰竭?!”他咬紧牙关,胸膛剧烈起伏,眼泪憋不住顺着脸颊滑落。转身时,他的手指还在颤抖,猛地指向医生,质问声撕心裂肺:“我儿子只是补钙、补维生素D,为了长高,为了健康!怎么反而把肾弄坏了?你们不是说这是最常见的营养补充吗?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医生面对父母撕心裂肺的质问,心中同样掀起巨大的波澜。他望着面前哭喊不止的父母,声音一度凝滞在喉咙里。“早期肾衰竭”这个诊断,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王子涵才九岁,入院时的脸庞仍稚嫩,甚至带着些婴儿肥,怎么会走到这一步?医生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转身调出王子涵历年来的体检和入院记录,屏幕一页页快速翻过。结果让他更加困惑:
除了一年前因为生长发育性疼痛来过医院,影像和骨龄提示轻微的骨发育不均衡,其余并无异常。体检记录一清二楚:没有哮喘、没有普通的肺炎、甚至连感冒发烧都极少。王子涵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健康孩子”。这样一个孩子,怎么会骤然跨进肾衰竭的大门?医生眉头紧锁,转过身来与家长交谈,语气慎重:“这一年来,王子涵有没有长期服药?比如补钙、补维生素D,剂量是否严格遵循医嘱?是否可能存在过量?”
妈妈几乎没等他说完,立刻急切地摇头:“绝对没有!医生,您要相信我们,我们一直都很谨慎。钙剂是正规医院开的,剂量是按体重严格计算的,维生素D也只是每日推荐剂量,从来没有加倍,更没有私自增加。”她的声音颤抖,却带着一种激烈的抗拒。爸爸的眼睛里布满血丝,急切补充道:“我们不敢乱来!孩子吃的每一颗药,我们都反复确认过说明书。我们从不盲目买各种补品,怕掺杂东西。很多同事给孩子买各种进口补钙口服液、蛋白粉,我们都拒绝了。我们只相信医生的处方。”
医生皱眉,追问:“有没有考虑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与抗生素、抗惊厥药、或者含有维生素A的复合制剂?”
妈妈立刻举例,声音急促:“有的,我们注意了!他去年冬天得过一次轻微的咽炎,医生开了阿莫西林,我们担心会和钙剂冲突,就分开四小时服用。还有一次夏天体检后,奶奶想给孩子买复合维生素,我们专门问了医生,得知维生素A和D不宜同时长期高剂量,就立刻停掉了。还有,朋友推荐过鱼肝油,说对眼睛好,可我们查过资料,鱼肝油里含维生素D,担心重复,所以压根没给孩子吃。我们就连给孩子喝的牛奶,都注意了不过量。”
医生一时无言,盯着电脑屏幕上的病例,指尖僵硬在鼠标上。他换了一个角度,继续追问:“那日常饮食呢?有没有高盐、高蛋白,或者喜欢吃零食?”
妈妈立刻否认:“没有,他饮食很清淡。主食正常,三餐规律,肉类和蔬菜搭配,我们甚至特意减少了加工食品,基本不让吃火腿、薯片、膨化食品。零食就偶尔水果干、小饼干,而且我们还专门控制量。”爸爸声音低沉:“就连喝可乐这样的东西,我们都禁止了。怕影响钙吸收。”
医生眉头越锁越紧,又追问:“运动呢?有剧烈运动?或者完全不运动?”
妈妈连连摇头:“没有。他一周三次打球,跑跑步,但不会过度。天气不好就在家里做拉伸。我们还听说剧烈运动会增加身体负担,所以一直提醒他不要拼命。可以说,他的运动量很适度。”爸爸的声音颤抖着压低:“他比同龄孩子更克制,我们有时候还担心他太‘规矩’,不够放松。”
医生心头的困惑越积越深。饮食清淡、运动适度、用药谨慎……这些回答一条条击碎了他本来设想的可能性。他心中浮现出一个念头:这对父母几乎做到了所有该做的。医生陷入了深深地沉默,就在这沉重的沉默里,王子涵妈妈的情绪彻底崩溃了。她泪眼婆娑,声音颤抖到破碎:“医生,您告诉我,为什么?为什么一个从小就活蹦乱跳的孩子,会突然变成这样?!”话音未落,她猛地从包里翻出手机,手指颤抖着点开相册,一张张照片亮了出来——
王子涵骑在秋千上,笑得眉眼弯弯;王子涵在操场奔跑,双臂张开,像一只小鸟;还有生日聚会上,他举着蛋糕,脸颊红扑扑的。母亲盯着这些照片,泪水一颗颗掉落在屏幕上:“您看,他多活泼,多开朗!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会肾衰竭?!”
医生低下头去看,眼前一张张照片闪过,孩子的笑容那样纯净,仿佛与“疾病”二字毫无关联。他的心口也微微一颤,喉咙发紧。起初,他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心想这只是父母证明孩子“健康”的本能举动。他叹了口气,正准备合上病例,将资料整理后拿到全院大查房上,集思广益再去讨论。可就在转身的霎那,他余光扫过屏幕——王子涵的妈妈往后又翻了一张照片。那一瞬间,医生的动作僵住了。眼神猛地收紧,像是忽然捕捉到了一条线索。
“请等一下。”医生猛然转过身,声音急促。妈妈怔住了,手还停在屏幕上,泪水模糊了双眼。她下意识地将手机递过去,情绪更加激动:“医生,他真的很健康!他上个月还在操场上和同学比赛跑步,笑得满脸通红;前几周他还拉着弟弟玩跳绳,一口气能跳上百下;就连在家里,他都总是跑上跑下,连楼梯都两级两级地蹦着上去!这样一个爱跑爱跳、活蹦乱跳的孩子,怎么可能会肾衰竭?这根本没有一点可能啊!”
可医生的目光却死死盯着那张照片,神情严肃起来,“不!你们都忽视了!”这句话让病房的空气瞬间凝固,王子涵父母的哭声骤然停下,取而代之的是难以置信的震惊。医生则是缓缓抬起头,目光直视两位家长,眼底压抑着一丝怒意:
“我也不是第一次见到像你们这样的家长了。你们自认为事事为孩子着想,补钙、补维生素D都按量,饮食、运动都算周全。可恰恰就是在这份‘看似完美’背后,你们忽视了两个关键细节!忽视一次也许无碍,但反复忽视,日积月累,不肾衰才怪啊!其他家长一定要对这2个关键细节引起重视啊,不要等待孩子肾衰了才追悔莫及啊……”
医生的手指轻轻点在照片里那瓶滴剂上:“你们一直以为,只要按照说明书定时定量给孩子补充维生素D,就绝对安全。可是,维生素D和普通的维生素不同,它的稳定性很差,对光照、温度和保存方式极为敏感。”
王子涵妈妈愣住了,她一直小心翼翼地控制剂量,从未敢过量。可医生继续说道:“问题不在于你们给了多少,而在于它是怎么保存、怎么使用的。你们有没有注意过,开封后的维生素D滴剂,一旦长期暴露在室温下,或者反复开盖,活性会下降,杂质却会增加?很多家长习惯把它放在客厅、书桌,甚至随手丢在孩子的书包里,这样反复暴露在光线下,药效可能早已改变。”
医生翻阅病例,眼神锐利:王子涵这类补充方式,常常在短期内看不出问题。复查的血糖、血脂、甚至骨骼发育指标都很正常。但潜在风险在于,维生素D保存不当后,杂质或降解产物可能对肾小管产生慢性刺激,长期下来,就会出现隐匿的损伤。他语气一顿,补充道:“我见过不少孩子,家长自信说‘我们从不乱补,都是按剂量来的’,可瓶身上早已结晶,药液有过度混浊。这种不规范的保存方式,不是补得多,而是补得不对,最终反而增加了肾脏的负担。”
医生摇头叹息:“这就是第一个细节。补充维生素D没错,错的是忽视了保存与使用习惯。它不像普通药片那样稳定,任何光照、温度波动都可能让它悄悄变质。”
医生翻开王子涵的复查记录,满页的数字整齐而漂亮:血糖稳定、血脂无异常、肝功能正常。甚至连常规的肾功能指标——血肌酐、尿素氮——也没有超标。但医生的眉头却皱得更紧:“这些检查,都太‘粗糙’了。”他抬起头,语气沉重:“维生素D和钙的长期补充,最应该重点关注的,是肾脏功能的专项监测。可从王子涵的记录来看,缺失了两个关键指标——血钙水平的动态监测,以及尿液中钙的排泄情况。
常规复查当然重要,但它们只能看到表面。血肌酐、尿素氮往往要等肾脏损伤达到50%以上才会异常,而在这之前,肾小管已经可能悄悄受损。如果当时能监测血钙、尿钙,就可能在最早期发现隐患。”医生顿了顿,补充解释:“维生素D能促进钙吸收,但如果吸收过多,就需要肾脏来额外排泄。长时间下去,哪怕血液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肾小管其实一直处在高压状态。这种慢性的负担积累,最终引发了早期肾衰竭。”
医生的声音低沉而痛心:“你们以为每次复查的‘正常’,就是安全。可对于长期服用维生素D的孩子来说,如果缺乏专项的肾功能监测,那些漂亮的数字只能说明——危险被掩盖了。”
病房里安静得只剩下母亲压抑不住的哭泣声。医生缓缓合上病例,目光坚定而沉重:“王子涵的悲剧,其实不是因为补钙、补维生素D本身,而是忽视了两个关键细节。第一,保存与使用不当,让补剂从良药变成了潜在毒药;第二,缺乏专项监测,让肾脏受损在无声中发展,直到无法挽回。”
参考资料:
[1]张海娣. 关注儿童骨骼科学合理补钙[J].妇儿健康导刊,2025,4(14):13-14.
[2]李雨婷. 慢性肾衰竭的防与治[J].健康向导,2025,31(07):37-38.
[3]邹芳云,唐佳丽. 儿童补钙需科学合理您做对了吗?[J].青春期健康,2024,22(22):32-33.
(《回顾:河北9岁男孩吃维生素D补钙,1年后肾衰竭,医生怒斥家长无知》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唐医生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