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代理人,才是隋朝高效解决突厥问题的密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2 11:37 2

摘要:隋朝解决突厥问题是一场持久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武力倒逼突厥回到谈判桌上,以保证北疆的稳定,使隋军攻灭南陈的战略能够顺利落地。等到兼并南陈之后又集中所有资源北征,以武力优势一举解决突厥问题,这是隋朝解决突厥问题的第二阶段。但在第二阶段隋朝在掌握军事主

文 / 子玉

隋朝北伐突厥的战争分为两篇更新,没有看上一篇的建议先看上一篇。

以下是第二篇正文:

隋朝解决突厥问题是一场持久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武力倒逼突厥回到谈判桌上,以保证北疆的稳定,使隋军攻灭南陈的战略能够顺利落地。等到兼并南陈之后又集中所有资源北征,以武力优势一举解决突厥问题,这是隋朝解决突厥问题的第二阶段。但在第二阶段隋朝在掌握军事主动权的同时,依然坚持在打外交这张牌,可以说,外交始终是隋朝解决突厥问题的主要手段。

更为重要的是,隋朝明白自身无法彻底兼容草原势力,所以就一直致力于在突厥内部培养亲隋势力,最终以启民可汗作为隋朝在草原的代理人,以最小的成本阶段性的解决了突厥问题。

开皇十九年(599)二月,隋朝在兼并南陈之后终于能够腾出手来全力解决突厥问题,和开皇初年相比,隋朝此时能够调动的资源更多,所以必然会主动出击,以大军团作战的方式彻底将突厥打服。

而此时突厥内部的权力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沙钵略可汗去世之后其弟弟处罗侯继承了其权力,是为莫何可汗。莫何可汗去世之后,其权力由沙钵略可汗之子雍虞闾继承,号为都蓝可汗。

由于大义公主总是煽动都蓝可汗南下攻击隋朝,所以隋文帝就再次派长孙晟出使突厥继续打外交这张牌。长孙晟在突厥成功与莫何可汗的儿子突利可汗取得联系,并将其发展为亲隋势力。

隋朝的用意很明显,就是拉拢、培养突利可汗以制衡都蓝。为了达到目的,隋朝还以宗室之女安义公主赐婚于突利,随后,在长孙晟的建议下突利可汗率领其部落南徙于沙钵略可汗此前所居的都斤山。

都蓝果然恼羞成怒:“我大可汗也,反不如染干(突利)。”于是就常态化派兵入侵隋朝边境,而其动静也每每被突利所掌握并及时透露给隋朝,隋朝每次都提前做好了应对突厥军事入侵的准备,导致都蓝总是难以取得大的收获。

在分解了突厥内部并攻灭南陈之后,文帝就决定对突厥实施战略大反攻。开皇十九年(599)二月,在得到突利传递的都蓝可汗准备用兵大同的消息之后,文帝就下诏发大军主动进攻突厥,隋军此次的军事安排为:汉王杨谅为元帅,节度各路军;尚书左仆射高熲出朔州道;尚书右仆射杨素出灵州道;上柱国燕荣出幽州道。

都蓝在得知消息之后迅速与达头可汗结盟并大败突利可汗,杀掉了突利的兄弟子侄。突利在无奈之下只能跟着长孙晟去了长安。

实事求是的说,突利此时对于隋朝已经没有多么大的利用价值,隋朝没有必要在其身上浪费时间,但这正是文帝君臣的高明之处,在危难之中拉突利一把,让其在内心彻底认同、感激隋朝,然后将其培养为隋朝在草原的代理人以极地的成本解决突厥问题。

因为,文帝君臣明白一个道理:突厥人是永远也无法消灭的,而隋朝也无法直接统治草原部落,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代理人

看看当年的汉武帝,虽然以军事优势阶段性的重创了匈奴,但匈奴势力依然是春风吹又生。所以,鉴于历史,隋文帝君臣才想出了在突厥内部培养代理人以解决草原问题的方案。

由此可见,文帝君臣在第二阶段实际上是在下一盘大棋。

针对突厥问题文帝君臣在下一盘大棋 图源/剧照

四月,高熲所部与都蓝军遭遇,交战七日,大破之,接着又追到了乞伏泊,又大破之,俘虏千余人、牲畜万计。都蓝败走。同月,出灵州道的杨素也与达头可汗遭遇,大败之,杀伤不可胜计。

隋朝此次北征以胜利完美收尾。十月份的时候,文帝以突利为启民可汗,正式实施其以夷制夷的战略,并让长孙晟在朔州筑造大利城让启民居住。由于安义公主去世,隋朝又将义成公主嫁给突利。当时,都蓝可汗的弟弟都速等人也在第一时间归附了启民可汗,前后男女万余口。

十二月初四,都蓝可汗死于内乱,达头自立为大可汗,号步迦可汗,突厥内部因此大乱。

由此可见,突厥一再遭遇军事失败实际上是后方的政治问题所导致的,其政治问题主要表现为:继承秩序混乱、内部矛盾重重、各部落各自为政。再加上隋朝不断使用反间计,此举更是加速了突厥内部的混乱。

本质来说,隋朝和突厥的战争实际上是两种制度的博弈:隋朝以其先进的制度对突厥松散的部落联盟制度实施降维打击。

而突厥也在一次次的内乱和战败中其战争潜力不断被消耗,已经不是隋朝的对手。因此,隋朝紧抓突厥衰败的机会,于开皇二十年(600)四月再次派遣大军北征突厥,文帝此次的军事安排为:晋王杨广和杨素出灵武道;汉王杨谅和史万岁出马邑道;长孙晟以秦州总管的身份率领突厥降人受晋王杨广节度。

此时的长孙晟就相当于当年汉军中的张骞,对草原地理简直就是了如指掌,直接就给杨广提了在突厥的水源中下毒的建议。突厥人在看到人畜饮水后大量死亡的局面时是大惊:“天雨恶水,其亡我乎!”

只剩下逃亡,而隋军也趁机追击,斩首千余级,俘虏百余口,牲畜数千头。

这里重点说一下长孙晟此人,长孙晟是一个在政治、军事、外交领域同时表现出色的人,尤其是在隋朝解决突厥问题中更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突厥人在数次领教了长孙晟的厉害之后已经对其产生了心理阴影,当时,突厥人对长孙晟是如此形容:闻其弓声,谓为霹雳,见其走马,称为闪电。完全将其神话。

就连晋王杨广对长孙晟都是极为佩服:“将军震怒,威行域外,遂与雷霆为比,一何壮哉!”

说回战争。史万岁所部更传奇。史万岁率军出塞,在大斤山与突厥遭遇,达头可汗派人打探隋将是谁,得到的回答是史万岁,达头当时心就一惊,再次确认:“得非敦煌戍卒乎?”

在确定隋军主将是史万岁之后,达头直接撤军。史万岁呢,也纵兵追击,大破之,斩首数千级,一直将突厥人追至大漠深处才引兵而还。

战后,文帝命赵仲卿为启民可汗修筑金河、定襄二城以掩护启民部落。

为了挽回败局,达头又于人寿元年(601)正月再次入侵隋朝边境,败隋代州总管韩弘于恒安。面对突厥的困兽之斗,长孙晟上表文帝:“必且破亡,欲灭匈奴,宜在今日。”

长孙晟的意思是,隋朝此时解决突厥问题已经不需要外交配合,利用军事就可一举解除突厥隐患。突厥不断有人来归降大隋就已经能够说明双方此时的实力差距。

于是,当年冬天,文帝就以杨素为云州道行军元帅,长孙晟为受降使者,带着启民可汗,北征达头。达头呢,也不甘示弱,于次年(602)春天,派遣其将思力俟斤攻击启民,掳掠其男女六千口,牲畜二十余万而去。

杨素呢,也果断追击,转战六十余里,大破之。

经历这次惨败,突厥已经很难再组织对隋朝的大规模进攻,而战败也导致达头在突厥内部的威望直线下降,其权力自然会受到威胁、挑战。人寿三年(603),达头可汗所部大乱,铁勒、仆骨等十余部落都背叛了达头,达头在无奈之下,只能向启民可汗投降。达头的部众也向西逃往了吐谷浑。

由此我们就可以对突厥的衰败作以规律性总结:每一任可汗在遭遇外部兵败之后其统驭突厥诸部的威望会断崖式下降,然后被新势力所代替,新任可汗再遭遇兵败后又会失去对突厥的控制进而被洗牌出局。而权力的不断洗牌又会加速突厥内部的衰败,最终导致军事的全面溃败。

当然,突厥的内部问题也是隋朝使用反间计所造成的。

只能说,突厥这种松散的部落联盟本身就是问题,根本不能与大隋这种成熟的中原王朝打持久战。而隋朝的高明之处又在于,其总是利用突厥的内部矛盾为战争服务。这一点,隋文帝是比汉武帝的段位更高的。不过,这也是因为文帝有长孙晟这样的高人。相比长孙晟的外交能力,西汉的张骞还是略逊一筹。

于是,启民可汗在兼并达头的势力之后成为突厥东部的控制者。东突厥也自然成为隋朝的附属国。

隋朝以启民可汗为草原势力的代理人 图源/剧照

相比汉武帝纯粹的军事手段,隋文帝应对突厥问题显然更加成熟,他没有选择一味的对突厥进行军事打击,而是及时培养了代理人以稳定北疆。

至此,文帝君臣解决突厥问题的棋局才终于落子。只要大隋永远保持国力强盛,那么突厥大概率就会臣服于隋朝,这一点,在隋炀帝后来北巡时就可以得到验证。

只是,隋炀帝后来也复制了突厥的悲剧,因为内部的政治问题导致对突厥失去了控制,甚至引发了雁门之围这样的巨大危机。

而突厥问题最终还要等到唐朝来解决。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谢谢!

来源:子玉史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