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尔斯基踩坑!乌军第93旅刚到沙霍沃,俄军火力就铺天盖地砸过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8 19:28 2

摘要: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西尔斯基在近期的军事行动中,再一次赌上了名誉与战略主动权。为了缓解波克罗夫斯克(红军城)北部多布罗皮利亚方向的压力,他调集包括第12亚速独立突击旅、第93突击旅在内的精锐力量,企图通过一次大规模反攻,夺回金井村、鲁比日内和库切利亚尔等要点,

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西尔斯基在近期的军事行动中,再一次赌上了名誉与战略主动权。为了缓解波克罗夫斯克(红军城)北部多布罗皮利亚方向的压力,他调集包括第12亚速独立突击旅、第93突击旅在内的精锐力量,企图通过一次大规模反攻,夺回金井村、鲁比日内和库切利亚尔等要点,进而重新控制T-0514公路,打通通往卡拉马托尔斯克的补给线。

理论上,这一计划若能成功,将削弱俄军在红军城和康斯坦丁诺夫卡两线的“三叉戟攻势”。更重要的是,可以遏制俄军利用多布罗皮利亚突出部形成的钳形包围态势。然而,战场从来不会按照地图上的箭头行进。乌军的攻势不仅未能奏效,反而深陷俄军设下的火力陷阱。

在战役布局中,西尔斯基命令第93突击旅自沙霍沃镇向南突击,配合第12亚速旅正面进攻,以实现对俄132旅的合围。但西尔斯基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地形要素:沙霍沃是一个四周地势高、内部低洼的“天坑”。

当乌军第93旅进入沙霍沃后,俄军的真实意图才昭然若揭。早已待命的“飓风-S”重型火箭炮群和苏-34战机携带的集束炸弹,对这一“坑底聚集地”展开饱和打击。由于地形低洼,第93旅几乎没有机动空间,所有撤退路线均在俄军炮火覆盖下。此时的沙霍沃,不是前进的跳板,而是乌军的火力坟场。

大量乌军士兵被迫在掩体中苟延残喘,但俄军持续不断的高精度火力轰炸,使任何组织化撤退几乎不可能。对于西尔斯基而言,第93旅已经不是一支能进攻的部队,而是急需解救的“被困孤军”。

与此同时,西尔斯基寄予厚望的第12亚速独立突击旅,同样遭遇沉重打击。其下属一个营按照命令,从金井村北部向库切利亚尔渗透,在防风林带中短暂停留,准备发起突击。

然而,俄空军通过无人机与侦察机锁定了这支部队的位置。随后,十余枚FAB-500与FAB-1500精确制导航弹接连砸下,防风林瞬间化为火海。亚速营几乎全军覆没,西尔斯基原本设想的“夹击战术”彻底破产。

这意味着,乌军不仅未能围歼俄军132旅,反而在推进途中丧失了两支核心突击力量。

沙霍沃一战,从军事教科书角度看,是俄军成功利用地形与火力优势设下的“反包围陷阱”。表面上,沙霍沃作为突出部北缘的薄弱点,看似“未被重点防御”,实际上是俄军有意留出的“战场杀机”。

俄军的逻辑很清晰:

诱敌深入——乌军若贸然进入沙霍沃,必然陷入低洼地势的不利态势;

火力压制——依托周边高地部署火炮与制导炸弹投放区,实现“居高临下”的绝对火力优势;

切断退路——当乌军大部队进入坑底后,以炮火封锁撤退通道,使其无法脱身;

分割歼灭——利用空天力量对乌军的集中点进行精确轰炸,最大化人员与装备损失。

这一战术不仅重创了乌军,更彰显了俄军在战场侦察、空地协同与战术欺骗上的经验。

西尔斯基的问题在于,他急于在红军城北线制造突破,以扭转整体被动局面。正因如此,他过度依赖所谓的“精锐突击旅”,而忽视了:

乌军的火力支援不足,面对俄军的制空权无法建立有效防空体系;

沙霍沃等地形不适合大规模部队机动,反而容易成为火力靶场;

强行调度部队进攻,导致亚速旅与第93旅暴露在俄军预设火力圈内。

在战场上,仓促与冒进往往等于自取灭亡。西尔斯基的这次冒险行动,几乎让乌军在多布罗皮利亚方向的战略主动彻底丧失。

从当前态势看,乌军在红军城北部不仅未能解围,反而进一步消耗了有限的机动兵力。如果第93旅无法脱困,多布罗皮利亚突出部的防线将更加岌岌可危。

对于俄军而言,这场战役已经取得了双重成果:

战术层面——成功歼灭乌军大量精锐部队,稳固突出部防御;

战略层面——通过打击乌军的反攻意图,迫使其在红军城和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陷入被动。

未来,俄军完全可能以多布罗皮利亚为突破口,进一步压缩乌军在顿巴斯的整体防线,甚至威胁到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的纵深地区。

沙霍沃的血战,再次提醒人们:战争不是勇气的比拼,而是地形、火力、情报与指挥的综合较量。西尔斯基的冒险,让乌军陷入泥潭,第93旅的困境也可能成为乌克兰战场的又一个惨痛注脚。

随着俄军继续掌握主动,乌军是否还有能力稳住防线,已成为外界最关注的问题。而西尔斯基本人,也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现实:在没有足够装备与制空权的前提下,每一次“孤注一掷”,都可能是不可挽回的灾难。

来源:正史观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