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学生学业繁重、心理问题突出,建议进一步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2025年年初,中共漯河市委、漯河市人民政府发布一号文件——《关于报送2025年漯河网民“十大期盼”的报告》。
以高校专业引领
地方实践相结合
构建覆盖全域、反应灵敏的
“监测—预警—干预”安全网
建立高效的家校沟通机制
漯河市近年来
在筑牢青少年心理健康防线上
成效显著
不但培育了一批
能真正扎根基层、引领区域的
学科带头人
更确保了每一个有需要的学生
都能被及时“看见”
↓↓↓
漯河:“三维赋能”织就青少年心灵防护网
“当前学生学业繁重、心理问题突出,建议进一步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2025年年初,中共漯河市委、漯河市人民政府发布一号文件——《关于报送2025年漯河网民“十大期盼”的报告》。
其中,涉及教育领域的唯一一条、漯河网民“十大期盼”第10条直指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这条源自基层、反映民意的呼声,成为漯河市教育局高度关注的焦点。
如何将这份沉甸甸的期盼转化为扎实有效的行动呢?漯河市以《漯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为蓝图,通过校地共育“头雁工程”、“4655”工作法、家校社协同生态三大实践,为全市青少年织就一张坚实的心灵“防护网”。
头雁领航:校地合作破解基层师资困局
5月27日,在漯河市第四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启动仪式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上,漯河市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王兆凌郅与“学术导师”——河南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李永鑫、“实践导师”——河南大学副教授马嘉琳结为师徒对子。当天,该市包括王兆凌郅在内的30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都有了自己的“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
2024年8月,漯河市教育局为提升全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养,正式印发《漯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在全市范围内遴选了30名“种子教师”,与河南大学“牵手”实施区域引领性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即漯河市心理健康教育“头雁工程”。该项目采取“三段递进”培养模式,通过3年专业化、导师制的培养,打造一支能引领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骨干教师队伍。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高校的专业引领和地方实践创新的结合,培育一批能真正扎根基层、引领区域的学科带头人,形成‘头雁效应’,最终带动整个雁群起飞。”漯河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海东向教育时报记者介绍实施“头雁工程”的初衷。
“这种协同培养模式,直击基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不足的痛点。它不是简单的培训,而是系统化的‘造血’工程。”李永鑫对这项措施给予高度评价,“漯河通过这30名‘头雁’的逐轮培养和辐射,可以实现全市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区域性、整体性提升。”
“这30名教师,将构建起漯河心理健康教育的‘1+1+2+N’协同发展模式,即1名高校导师带教1名学员,该学员指导2所基地学校,最终辐射影响N名基层教师。通过‘师徒结对’传帮带、‘校际联动’促均衡,我市推动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实现全域覆盖。”王海东勾勒出未来更清晰的辐射图景。
除了“头雁工程”,漯河市多措并举提升教师整体素养。近两年,漯河市教育局组织大规模心理健康专题培训近10场,覆盖专兼职教师、班主任近5000人次。
课程方面,漯河市系统规划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内容及实施路径,打造了《开学第一课》《成长不烦恼》等深受师生欢迎的品牌课程,课程覆盖全市85%以上学校,并建成市级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在“漯河教育云平台”开设专栏,汇集优质课例、讲座视频等资源,平台累计访问量突破50万人次。
漯河市教育局还将每年5月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打造成亮丽名片。全市学校广泛开展心理读书会、校园心理剧展演、趣味心理游园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年均超500场,参与学生逾12万人次。2024年,漯河市教育局举办的心理剧与短视频评选活动,征集到22部心理剧、20个短视频,优秀作品通过校园电视台和市级教育平台广泛展播,惠及30余万人,营造了浓厚的“关注心理、关爱成长”氛围。
全域防护:“4655”工作法织密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网
有了“头雁”引领方向,如何构建一张覆盖全域、反应灵敏的“监测—预警—干预”安全网,确保每一位有需要的学生都能被及时“看见”和得到帮助呢?漯河市的答案是创新推行“4655”工作法。
“4”位一体:构建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环环相扣的工作体系。“6”项行动:实施全面规划、系统培训、深入研究、广泛普测、深化合作,以及开展丰富活动。“5”全覆盖:瞄准健全工作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兼职教师配备、教师培训、心理测试全覆盖的目标。“5”室协同:充分发挥班主任工作室、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学生发展指导导师工作室、学科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的专业协同作用。
“‘4655’工作法,是我们织密青少年心灵防护网的核心引擎。”漯河市教育局二级调研员刘盘松向教育时报记者介绍,“它就像一个精密的操作手册,明确了工作体系、关键行动、核心目标和协同力量。”
为确保“4655”工作法落地生根,漯河市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硬性纳入学校年度考核,建立专项督导台账。在县区层面,实施“双核驱动”战略,6个县区均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建成区域性心理健康辅导中心6所,统筹辖区内的师资调配、经费保障与活动组织。在学校层面,明确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构建“专职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全员参与、全程关注的育人网络。
近年来,漯河市的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常态化的家校沟通机制等细节举措得到细化落实。2024年,该市通过家校紧密协同成功干预的案例达3572例,大大提升了工作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留守学生87974名,其中存在心理风险的人数为22699人(风险率26%);单亲家庭学生16760名,其中存在心理风险的人数为5337名(风险率32%);确诊心理障碍的学生有397名(均纳入重点管理)……”漯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闫无非,向教育时报记者展示了2024年秋季学期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普测的关键数据,“监测预警这张网,数据是经纬线。这些数据不是冰冷的数字,它精准地为我们标出了需要重点关爱的群体。”
漯河市将工作重心聚焦于留守、单亲家庭、已确诊存在心理障碍等重点学生群体。要求各学校必须做到“一人一策”,制订个性化的帮扶方案,确保心理帮扶及时到位,干预率要达到100%,最大限度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预警之后是科学干预。我们组织专家编写了《漯河市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详细规范了从发现、评估到报告、干预、转介、跟踪的完整流程。核心是坚持‘常态预防、实时预警、及时干预’十二字工作法,真正做到对学生心理危机的‘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闫无非说。
协同共生:家校社共筑“心灵生态圈”
心理健康教育非一日之功,更非教育系统一己之力可成。《漯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实施以来,漯河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努力实现从“补短板”向“提质效”的跨越,一个“政策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生态圈正在形成。
漯河市要求各学校建立高效的家校沟通机制,利用电话、网络、家访等多种形式,确保每一个安全预警信息都能及时传递到班级,传递给学生和家长。同时,大力推动家长学校建设,在家长会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提升家长识别孩子心理状态、进行有效家庭教育的能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心灵的第一个港湾。扣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粒扣子’,家校协同至关重要。”漯河市源汇区空冢郭初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万晓晨向教育时报记者介绍道,“我们通过普及知识,引导家长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学习科学的沟通方法,避免因不当教育方式给孩子造成额外压力。”
2024年6月,漯河市开展了“阳光润心,携手育人”大型系列线上直播活动,围绕亲子沟通、情绪管理、考前减压等家长关切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家庭教育技巧,吸引了师生及家长超过10万人次参与。
面对超出学校辅导能力的复杂个案或疑似有严重心理问题、精神疾病的学生,漯河市积极推动医校协同,致力于打通心理健康问题转介咨询的“绿色通道”,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紧密联系,确保需要专业诊疗的学生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转介和治疗,共同构筑起危机干预的协同响应机制。
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为青少年的心灵防护增添了韧性与温度。在漯河市相关部门的组织下,“心理健康知识流动课堂”“共青团青少年心理健康·彩虹课堂”“阳光助考,12355与你同行”等系列公益活动深入社区、学校,将心理健康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
“心理健康,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漯河市将持续以扎实行动将网民的期盼变为青少年脸上更多阳光的笑容,织就心灵‘防护网’。”在漯河市第四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启动仪式上,王海东的话语掷地有声,“我们将以专业之力培育阳光心态,用协同之效优化成长环境,做到‘学段衔接、上下联动、高效运转’,带领学生悦纳自己、心向暖阳、滋养心灵、筑梦前行!”
作者:河南省教育融媒体采编中心、教育时报记者 张俊州 杜鑫 通讯员 梁长立
来源:教育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