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穉登《行草书山水窟残稿》赏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8 18:26 2

摘要:王穉登,这位明朝后期的文学家、诗人兼书法家,字百谷、伯谷,号松坛道士 ,苏州长洲人。他年少成名,四岁能属对,六岁善写擘窠大字,十岁便能作诗,名满吴会。在嘉靖年间,他两度游学京师,客居大学士袁炜家,万历二十二年,曾被召修国史。文征明去世后,王穉登主持苏州文坛三十

在明代书法的星河里,王穉登的《行草书山水窟残稿》虽不算最为耀眼,却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静静诉说着往昔的书法故事。

王穉登,这位明朝后期的文学家、诗人兼书法家,字百谷、伯谷,号松坛道士 ,苏州长洲人。他年少成名,四岁能属对,六岁善写擘窠大字,十岁便能作诗,名满吴会。在嘉靖年间,他两度游学京师,客居大学士袁炜家,万历二十二年,曾被召修国史。文征明去世后,王穉登主持苏州文坛三十年,成为当时的文坛领袖。

《行草书山水窟残稿》纸本尺寸为24.4×40.2 cm ,虽篇幅不大,却凝聚着王穉登的书法精髓。从释文“广长庵主王穉登撰并书。山水窟者,云隐庵翻经之室、涌西源挂衲之庐。慧树智芽于今不绝,天花法雨终日相寻,索往迹之销亡,待后人而剏建”中,我们能感受到其文字间的古朴与深邃,或许是为某座寺院而作,充满着禅意与对历史、传承的思考。钤印“王氏百谷”“王穉登印”,以及鉴藏印“顾洛阜”“汉光阁”“柏成樑鉴赏”,见证着这件作品在历史长河中的流转与被珍视。

王穉登的书法深受文征明行书风格影响,在这件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其用笔温润秀劲,起笔收笔干净利落又不失韵味,笔画间的牵丝映带自然流畅,展现出扎实的功底。比如“山”字的竖画,挺拔有力,入笔沉稳,收笔略带含蓄;“水”字的笔画呼应连贯,灵动活泼,仿佛有水的流动之感 。在用墨上,浓淡相宜,既有着沉稳的浓墨彰显力度,又有飞白处的淡墨增添空灵,使得整幅作品层次丰富。

从结构上看,他的字大小错落、疏密有致。有的字紧凑内敛,如“之”“室”;有的字舒展大方,如“隐”“翻”,这种对比与协调让作品充满节奏感。行与行之间的呼应也恰到好处,字与字之间的顾盼生情,形成了一种气韵上的连贯,如同山间溪流,蜿蜒却又一气呵成。

与同时代的书法家相比,王穉登没有祝枝山那般狂放不羁,也不像文征明在书法上的全面与正统。他有着自己的文人雅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的才情与细腻。他的书法是一种文人情怀的流露,没有过多的刻意与张扬,在轻松的书写中展现出对书法的理解与热爱。

《行草书山水窟残稿》不仅是王穉登书法技艺的体现,更是明代书法风格演变中的一个重要见证。它让我们看到在那个书法大家辈出的时代,一位文人如何用笔墨书写自己的内心世界,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也为后世研究明代书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让我们得以透过这一方纸本,领略几百年前的墨香与书韵。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