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7年盛夏,《人民日报》全文刊发了马寅初的《新人口论》,这位北京大学校长语出惊人:“人口太多,是我们的致命伤。”他详细分析了人口快速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首次提出了 “计划生育” 的概念。
导读:他是“计划生育”发起人,自己却生下8个子女,还纳女儿13岁同学为妾。
一位经济学家的双面人生,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引发了半个多世纪的争议。
1957年盛夏,《人民日报》全文刊发了马寅初的《新人口论》,这位北京大学校长语出惊人:“人口太多,是我们的致命伤。”他详细分析了人口快速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首次提出了 “计划生育” 的概念。
然而颇具戏剧性的是,这位提倡节制生育的学者,自己却有一妻一妾和八个孩子。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的小妾竟然是自己女儿的同学,年仅13岁就进入了马家。
1882年,马寅初出生于浙江嵊县一个小商人家庭。他自幼聪颖好学,冲破重重阻力坚持读书。
1901年,马寅初迎娶了父母包办的妻子张团妹。这位没有受过教育的传统女性“性格温和,会持家”,虽然目不识丁,但深得马寅初好感。
婚后不久,马寅初先后就读于天津北洋大学,后远渡重洋赴美留学。1914年,他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后,毅然拒绝美国优厚待遇,返回祖国。
回国后,马寅初在学术界声名鹊起,但他的家庭生活却出现了转折。
由于妻子张团妹生下的唯一儿子不幸夭折,只留下三个女儿,在传统家庭压力下,马寅初被迫纳妾。
1918年,马寅初纳了年仅13岁的王仲贞为妾。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小姑娘竟然是马寅初大女儿的同学。马寅初比小妾年长22岁。
于是马寅初有了一妻一妾。胡适在1922年8月10日的日记中写道:“饭后与马寅初同到公园……每夜必近妇人,所以一个妇人不够用,今有一妻一妾。”
在这段特殊的婚姻关系中,马寅初先后有了八个孩子。原配张团妹生育了一子三女(儿子早夭),小妾王仲贞则生下了两儿两女。马寅初有两段婚姻,共育有8名子女(由于一名早夭部分资料记载为7名)。
马寅初在处理家庭关系上颇为得体,妻妾相处融洽。他外出度假总是同时带着两位妻子,从不让任何一方感到被冷落。
与此同时,马寅初的学术生涯达到巅峰。他先后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长等职,成为了著名经济学家和教育家。
1953年,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出炉,全国总人口已达6亿多人,年增殖率高达20‰。这一数据令马寅初深感忧虑。
经过深入研究,1957年马寅初发表了著名的《新人口论》。他尖锐地指出:“人口增殖的无组织、无纪律,终将对国家带来无法承受的重负。”
他预测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增长,50年后中国人口将达到26亿,这将给经济发展带来沉重包袱。为此,他提倡 “有计划地生育” ,主张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
马寅初的人口理论立刻引发了强烈反响,而他的家庭生活则成了批评者的攻击目标。
许多人指责他“言行不一”,自己娶妻纳妾生七个孩子,却要求别人节制生育。甚至有一次,毛泽东当面问他:“你马寅初生了七个子女,是不是你家晚上也没有电啊?”问得马寅初满面通红,无言以对。
面对这些质疑,马寅初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是个人道德问题,而是基于科学研究的公共政策。他强调自己的子女都是在1950年前出生的,而中国面临的是新形势下的人口问题。
尽管马寅初的理论在当时遭到猛烈批判,甚至被迫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但他始终坚信自己的观点。
1982年,马寅初与世长辞。也正是在这一年,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写入宪法。
历史最终证明了他的远见。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全国少出生人口近3亿,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马寅初去世后,他的家人按其遗愿,将部分骨灰送回嵊县家乡安葬。
这位人口学家的故居至今保存完好,静静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故事。
他提出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了中国数十年,而他复杂的个人生活选择,也成为了那段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处境的独特注脚。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来源:农村代言人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