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的饮食文化版图中,河南菜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然而,河南菜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经历了辉煌与衰落,如今正努力寻求复兴之路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版图中,河南菜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然而,河南菜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经历了辉煌与衰落,如今正努力寻求复兴之路
回溯历史,河南菜曾有过耀眼的辉煌时期。民国时期,河南菜在北京的餐饮界崭露头角。
1902年开业的厚德福饭庄,随着河南人袁世凯的崛起,迅速成为京城达官显贵们的聚集地。这家主营河南菜的饭庄,以其精湛的厨艺和独特的风味,在当时的北京餐饮界独树一帜。
即使在袁世凯“称帝事件”后,厚德福依然屹立不倒。1926年,北京《晨报》对厚德福的菜品给予了颇高的评价,如“瓦块鱼”、“红烧淡菜”、“拆骨肉”、“核桃腰子”、“酥海带”、“风干鸡”等,其面食自制尤为细致,所制月饼风味独特,与南方茶店的月饼大不相同。河南菜的精致不仅体现在厚德福饭庄的菜品上,还体现在许多传统名菜中。鲤鱼焙面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这道源自开封的名菜,将糖醋熘鱼与焙面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制作这道菜,需选用约一斤半的黄河鲤鱼,黄河水的湍急造就了鲤鱼紧实鲜美的肉质,且土腥味相对较轻。
鲤鱼经过炸制后,用白糖、香醋、姜末和料酒调制成的汁液加热冒泡后淋在鱼上,香味扑鼻。而焙面则是将面团拉成如龙须般的面条,经过油炸后变得酥脆。
最初的吃法是先品尝鱼肉,再用焙面蘸取汁液,形成了“先食龙肉,后食龙须”的独特风味。后来,有厨师创新地将面条直接覆盖在鲤鱼上,让这道菜得以传承至今。
锅贴豆腐也是河南菜的经典之作。它起源于民国时期的开封民乐亭饭庄,是将鱼肉或鸡肉与豆腐混合成泥,涂抹在切成薄片的猪肥膘肉上,再用青菜包裹,最后裹上蛋清糊,放入油中炸制而成。
出锅后切成条状,外形似锅贴,入口既有豆腐的清香,又有肉类的弹性口感,深受人们喜爱。
炸八块是河南的传统名菜,鲁迅在日记中多次提到他在梁园致美楼品尝炸八块的经历。这道菜在清代是宫廷菜,称为“碟八件鸡”,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也提到过类似做法。
如今的炸八块大多使用鸡腿,味道和制作工艺与传统相比虽有所简化,但依然保留了其独特的风味。
然而,曾经辉煌的河南菜如今却面临着诸多困境。许多讲究的河南菜已难以寻觅,在北京,经营河南菜的餐馆数量稀少。曾经声名远扬的厚德福饭庄也在2010年关门停业。河南菜从曾经的热门走向冷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随着味精的出现以及食品工业的发展,鲜味不再稀缺,传统河南菜中依靠高汤提鲜的优势不再明显。人们的口味也在发生变化,对于传统的烹饪方式和口味的需求逐渐减少。
另一方面,河南地区在历史上饱经战乱,发展较为缓慢,文化输出能力相对较弱。省会的变迁也使得豫菜的中心发生了变化,新的省会郑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成为区域中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南菜的传播和推广。
此外,河南菜中多为官府菜或士绅菜,与平民饮食的联系不够紧密,这也限制了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
尽管河南菜目前面临着困境,但近年来,复兴河南菜的呼声日益高涨。为了让河南菜重新焕发生机,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在菜品创新方面,可以结合现代健康饮食的理念,对传统菜品进行改良。例如,在制作过程中减少油脂和糖分的使用,增加蔬菜和粗粮的比例,使菜品更加营养健康。
同时,根据现代人的口味需求,对菜品的口味进行适当调整,使其更加符合大众的喜好。
在宣传推广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展示河南菜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可以通过制作美食纪录片、举办美食文化节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河南菜。
此外,还可以加强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将河南菜作为旅游的一个重要元素,吸引更多的游客品尝河南美食。
在传承和培养人才方面,要重视对传统烹饪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培养更多的专业厨师和烹饪人才。可以通过开设烹饪培训班、举办烹饪比赛等方式,提高厨师的技艺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河南菜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总之,河南菜的复兴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创新和改进,相信河南菜一定能够重新赢得人们的喜爱,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来源:发现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