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2日,“曼行河北——渤海滨海篇”沧州活动启动。历史文化学者蒙曼一行来到吴桥,近距离感受杂技之乡的魅力。
杂技群星 闪耀世界
——纵看吴桥杂技百年风流人物
本报记者 杨金丽 本报通讯员 李坤霖 摄影 王少华
8月22日,“曼行河北——渤海滨海篇”沧州活动启动。历史文化学者蒙曼一行来到吴桥,近距离感受杂技之乡的魅力。
在吴桥杂技大世界,聆听“现代杂技之父”孙福有的传奇经历,观看杂技艺人们的精彩绝活以及传统技艺与现代舞美融合的大型杂技剧《江湖·秀》……蒙曼一次次惊叹不已。她感慨,吴桥杂技太神奇了,杂技艺人太厉害了。
孙福有
千载悠悠,吴桥杂技留给世人无数惊叹与传奇,也培养了一代代杂技精英。他们宛若繁星,辉映历史,光照未来,将中国传统的杂技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把异国他乡的优秀杂技艺术和先进经验带回中国,为世界杂技艺术的交流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孙福有们:
将吴桥杂技推向世界
在吴桥县沟店铺乡孙龙村,一座灰白色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小楼在红砖平房中格外醒目。拱形门窗、巴洛克式露台、门楣上镌刻的浮雕,无不诉说着这座建筑的特殊身份——“现代杂技之父”孙福有的故居。
“现代杂技之父”孙福有的故居。
世界杂技看中国,中国杂技看吴桥。在吴桥杂技发展史上,有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孙福有。
孙福有生于1882年,6岁学艺,10岁沿运河闯荡京津,20岁独闯莫斯科。从此,他长年在俄罗斯和南亚各国演出,历时十余年。
1921年,衣锦还乡的孙福有在吴桥组建中国首个现代马戏团——中华国术马戏团,并仿效欧洲杂技表演的样式搭建了可容纳3000多名观众的演出大棚,引入西洋乐队伴奏,还发明了高空保险挂钩。这三项创新,至今对杂技表演有着重要影响。
他带领马戏团走出国门,足迹遍布30多个国家,获得巨大成功和声誉,被世界马戏协会主席莫克莱尔尊为“现代杂技之父”,还被泰国国王授予金质勋章。
1933年黄河决口。孙福有携团归国赈灾义演,将两月筹得的20万大洋全数捐出。1945年,63岁的孙福有病逝于重庆。
“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条河两岸度春秋。”伴着这首古老的“锣歌”,20世纪初,一批吴桥杂技艺人像孙福有一样,勇敢地闯荡四方,走向世界,开创了中国杂技国际交流的先河。
1920年,与孙福有同时代的孙凤山在欧洲组建杂技团“北京班”,到德国、英国、法国、美国等18个国家的一流剧院献艺,所到之处观众爆满,精彩的东方杂技令外国观众耳目一新。
1927年,长年在国外演出、身怀绝技、精通多国语言的吴桥杂技艺人史德俊,在德国加入了由各国艺人共同组织的“万国艺人会”,成为这一国际协会唯一的中国演员。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游走在世界杂技舞台的钢丝大师孙秀力、多次在国外杂技魔术比赛中获得金奖的戚福山、享有“东方卓别林”之称的赵凤歧……是他们,让吴桥杂技扬名世界。
1963年12月至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出访亚非14国。每到一处,都有吴桥籍杂技艺人参加接见。周总理欣喜地说:“吴桥真不愧是‘杂技之乡’啊!”从此,“杂技之乡”的美名越叫越响。
王保合们:
守护民间绝技
时光流转,吴桥杂技的艺术火种一直在传承。
吴桥杂技大世界里常年游人如织,热闹非凡。这里不仅开辟了“天桥”“三不管”等游乐场地,也涌现出了驰名中外的新“江湖八大怪”。他们以独特的民间绝技,续写着杂技艺术的传奇。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被誉为“鬼手”的王保合。
“鬼手”王保合的“三仙归洞”出神入化。
身材瘦小的王保合,将简单而古老的中国杂技演绎得出神入化:两个小瓷碗、三个海绵球、一根小木棒,他能变幻出谁也参不详、猜不透的“三仙归洞”;还能靠“缩骨软功”把一件婴儿的小袄穿在身上,里面再塞进三个啤酒瓶;还有那针针线线,随意放进嘴里,不一会儿的工夫,竟然穿成一串,这就是“口中穿针引线”。三大绝活成就了王保合,也使他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桥杂技的代表性传承人。
“三仙归洞”是个小戏法,王保合却把它带上了大舞台,获得中国杂技魔术最高奖金菊奖银奖。在央视录制节目时,摄像机多个机位同时对准他拍摄,都未能破解其中的奥妙。“三仙归洞”也因此一直是吴桥杂技大世界的金字招牌。
如今,80岁的王保合已很少演出,但“鬼手居”剧场每天持续着火爆的演出场面。坐镇“鬼手居”的,是王保合的儿子王立刚。他的表演也出神入化,堪比其父,确保了这项绝技的传承。
在吴桥杂技大世界,其他“江湖八大怪”也像王保合父子一样,用精彩的演出,守护着吴桥杂技最原生态的艺术形式。
在“天桥把式场”上,李印怀、李亮父子表演的“二龙吐须”“上刀山”,都是实打实的硬气功;在欢乐农家剧场里,娇小女子魏春华不仅蹬桌、蹬坛,还能把180公斤的大缸蹬出各种花样;在“吹破天”剧场,何树森的鼻奏唢呐表演惊险新奇,妙趣横生……他们是民间绝技的活化石,也是杂技文化的传承者,他们让人们看到杂技质朴的底色,续写着吴桥杂技的今日传奇。
于金生们:
探索杂技创新之路
如果说孙福有是吴桥杂技国际化的开拓者,王保合是民间绝技的守护者,那么72岁的于金生就是吴桥杂技创新变革的实践者。
“现代马戏大王”于金生在根植传统的同时勇于创新。
8月24日,吴桥县于集镇于东村,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一行人走进了于金生的杂技小院。
“这把宝剑是我们家的传家宝,用它来表演‘吞剑’绝技;这个大铁缸曾陪我多次飘洋过海;这些西洋乐器是我在上世纪90年代引进杂技演出的道具;这是我在世界歌舞剧《阿依达》中表演吐火的剧照……”于金生的讲解,引得一行人连连赞叹。
得知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以下简称杂技节)在吴桥举办的消息后,于金生激动得彻夜难眠。兴奋之余,他决定暂时舍弃在外的马戏生意,常住老家吴桥,投身与杂技节相关的各种事务。72岁的人,做起事来还是那么干脆利落、思路清晰。
于金生出生于吴桥县于集镇东街的一个杂技世家,到他这儿已经是第18代了。他4岁学艺,柔术、叼花、走钢丝、伞技等,练就一身绝技。
1979年,他成立吴桥群艺马戏团。凭借过人的胆识和经营智慧,他很快把这个团发展成为全国大型杂技马戏团,自己也赢得了“现代马戏大王”的盛誉。
从街头艺术到登入大雅之堂,从表演生活中的锅碗瓢盆、农耕器具到有了观赏性强的专业道具,从单纯的体术表演到融入东西方歌舞、戏曲、舞美、声光电等多种表现形式,吴桥杂技始终走在艺术创新变革的路上。于金生的经历恰似这种创新的一个缩影。
1989年,他带着两个女儿去俄罗斯演出,获得巨大成功;1993年,他把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30多名杂技演员请到中国进行长达8个月的巡回表演;1999年,于金生承包中国马戏团,连续承办了6届杂技节马戏嘉年华活动;2018年,他代表中国参加俄罗斯国际马戏论坛并作主旨演讲,受到普京总统的接见……令人欣喜的是,他不仅带出了一支杂技表演水平高超的队伍,还培养出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变革的杂技人才。
站在运河边,望着滔滔运河水,于金生感慨万千:小时候,他边练杂技边听爷爷讲孙福有的故事,就梦想着做孙福有那样的杂技人。
而今,他正紧锣密鼓地参与到杂技节的筹备活动中:一边在自己的马戏团精选杂技、魔术、马戏节目,准备亮相杂技节展演活动,一边参与到吴桥新建的国际马戏赛场的提升工作中……
从孙福有到王保合再到于金生,100多年岁月流转,我们看到了吴桥杂技代际相传的坚守与敢于创新的思维和勇气。这些杂技艺人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将中国传统杂技艺术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也用他们的传奇人生证明:艺术无国界,精神永流传。吴桥杂技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历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获奖名单
第三届
金狮奖:
江西省杂技团《转动地圈》
朝鲜平壤杂技团《空中飞人》
贵州省遵义市杂技团《三人技巧》
银狮奖:
河北省杂技团《抖空竹》
河北省吴桥杂技学校《空中技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杂技团《双顶碗》
蒙古国家马戏团《双人软功》
山东省聊城地区杂技团《梅花桩飞叉》
河北省沧州地区杂技团《叠椅倒立》
铜狮奖:
天津市杂技团《空中技巧》
北京市杂技团《转碟》
朝鲜平壤杂技团《秋千顶技》
法国布拉斯马戏学校《空中技巧》
加拿大太阳马戏团《空中秋千》
瑞典路德威卡小马戏团《车技》
四川达县地区杂技团《双层分梯》
美国玲玲马戏团《车技》
长春市杂技团《高空高低钢丝》
第四届
金狮奖:
哈萨克斯坦国立马戏院《空中飞人》
南京市杂技团《转碟》
河北省杂技团《四人顶技》
朝鲜平壤杂技团《弹力回转飞行》
银狮奖:
福建省杂技团《兜杠》
四川省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水流星》
安徽省杂技团、安徽省艺术学校《大跳板》
吉林省长春市杂技团《浪木技巧》
内蒙古自治区杂技团《三人蹬技》
安徽省马鞍山钢铁公司杂技艺术团《八人排椅》
哈萨克斯坦国立马戏院《大型马术》
铜狮奖:
布基那法索阿萨西松杂技团《三人技巧》
古巴杂技团《双人柔板》
加拿大国立马戏学校《双人秋千》
蒙古国家马戏团《顶竿》
朝鲜平壤杂技团《空中造型》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阿可阿依公司《爬竿顶技》
哈萨克斯坦国立马戏院《驯狗》
山东省杂技团《草帽》
河北省沧州杂技团《舞中幡》
(未完待续)
吴桥杂技:泥土里长出的千年绝活儿(下)
武鹏
到了唐宋时期,吴桥民间杂技艺术中的高空高难杂技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顶竿技艺不仅动作优美,实力惊人,担任底座和尖子的演员还大都是女性。女性练顶竿是古代吴桥民间杂技艺术中的一个创举。顶竿上面的4个演员都是女孩儿。她们“身轻足捷胜男子,绕竿四面争先缘”,动作熟练,姿态优美,恰似“神女之初降”“天女之飞来”。
到了明清时期,吴桥民间杂技有了新的发展。比如马戏。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朝,驯兽表演中就有了驯马,但后来发展缓慢。到了明朝,吴桥民间的驯马技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时期,吴桥的杂技艺人在马背上不仅能耍弄刀枪剑戟,还能表演各种高难度动作。此外,还有“献鞍”“飞仙膊马”等几十种节目。明代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范景文(吴桥籍),曾在《游南园记》中记叙了当时在吴桥县城南门外祭风台观看马戏的盛况。可见,当时马戏在民间广泛流行,技艺纯熟,其中离不开马戏艺人的创新和发展。
蹬技是古代流传至今的技巧节目。明代,吴桥民间杂技艺术中的蹬技已经有了蹬重物、长竿等各种技巧。到了清代,内容更加丰富,花样更加繁多,不仅蹬桌子、坛子,还能蹬几百公斤重的大缸、大车轮,尤其“蹬云梯”这个节目,更为高难惊人。只有几岁的女娃、男娃,腰软如蛇,层层梯格翻转而上,当翻至最高处时,先是一个倒立,然后故意失手,从顶端下落。就在众人大惊失色时,云梯下边的大汉伸手把小孩接住。小孩稳稳地在大汉手里来个蜻蜓展翅的优美造型。
转碟早在宋朝就有,通称“杂旋”。那时的转碟表演形式单一:在盘子中心凿一个浅坑,用竹竿尖顶住此处,用手或棍子打盘子边,使盘子旋转起来。到了清代中期,艺人不仅能在手掌、腋下、腰间和腿间顶着十多根细竹竿,飞转碟子,还能做出踢腿、弯腰等各种优美的动作。
吴桥是杂技艺人的故乡,民间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近代许多杂技世家都出自吴桥。新中国成立后,吴桥杂技艺人随中国杂技团曾到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涌现出许多闻名于世的杂技表演艺术家。
1986年2月,著名评论家阎纲来吴桥看杂技后,称吴桥的杂技事业有六个“第一”:天下杂技第一乡、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杂技协会、党的领导人第一次来吴桥关心杂技艺术、成立了第一所县办杂技学校、第一个编写《杂技志》的县、第一次举办县杂技汇演。
其实何止六个“第一”,还有更多的“第一”:我国第一个大马戏团是由吴桥杂技艺人、中国杂技艺术大师孙福有创办的。在国外从事杂技事业的演员之多也数吴桥,为祖国输送人才最多的恐怕也是吴桥吧!
来源:沧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