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机布料的使用让空间挣脱了束缚,不拘泥于常规的设计,让功能成为美学的一部分。多么工作室以建筑学视角重构当代都市人的学习空间,给自习空间注入风景般的体验。
有机布料的使用让空间挣脱了束缚,不拘泥于常规的设计,让功能成为美学的一部分。多么工作室以建筑学视角重构当代都市人的学习空间,给自习空间注入风景般的体验。
01 壹心空间自习室,南京
空间的物质性叙事与精神场域建构
南京市新街口的写字楼高空中,悬浮着一座与城市对话的精神容器。当推开玻璃门的瞬间,城市轰鸣即刻被抽离,眼前展开的是一片由桦木、织物与光编织的有机系统。多么工作室以建筑学视角重构当代都市人的学习空间,在百米高空演绎空间叙事与身体感知的协奏曲。
| 项目图纸
平面图
动态轴测图
光影与虚实
空间里的对称关系
光的现象学装置
一盏悬浮的灯笼意向装置仿佛空间的精神图腾,安静地盘旋在空中。桦木多层板经数字化设计,构建出精细的榫卯细部,其木质骨骼隐于布料之后,若隐若现,当光线穿透时有了呼吸的节奏。
前台
入口储物区
茶水区
灯笼般的空间体量
白天,日光温柔地穿过布料与木骨架的间隙,在书桌上投射出层次丰富的光影,灵动而诗意。夜晚,温暖的灯光透过半透纱幔,在顶部晕染出一片柔和的微光,仿佛漂浮的梦境。这个悬浮的发光装置不仅是功能性的照明系统,更是空间的精神象征,其投影随着太阳角度在12小时内完成从实到虚的形态渐变。
光影与书架
悬浮的精神图腾
垂直维度的精神路径
在竖向上,设计了具有趣味性的攀爬路径,选择空间顶部障碍物较少的区域置入叠加功能区,在自习区里穿插了多个立体盒子,增大了使用面积的同时,也增添了有趣的空间体验。沿着爬梯向上,便可抵达精神性空间 —— 冥想小屋。这个舱体空间兼具躺卧与静坐功能,尽端的透明消隐式桌子,让使用者在百米高空俯瞰城市脉络,在此体验一览众山小的意境。
轻音区概览
由立体座位看向冥想小屋
冥想小屋内部
从节省成本和保证层高的角度出发,设计师仅在空调及新风管道区域设置了局部吊顶,并将大多数隐蔽工程集中整合于这些吊顶内部,从而确保其余顶面干净利落的裸露效果。这些木饰面吊顶体块通过空间构图上精心地推敲,与室内各要素建立起新的视觉关系。其与原始顶棚的巧妙脱开处理,更在视觉上营造出轻盈的悬浮感。
轻音区立体座位
不同高度的视线景观
形式嫁接功能
条件的限制,往往能催生最动人的设计。为弱化空中水平消防喷淋管的存在感,设计师为其量身设计了一款木质灯具,这些灯具以阵列形式寄生在水管之上,将原本突兀的管道转化为串联木质灯具的结构杆件,让功能本身成为美学的一部分。
由高分贝区看向前台
前台内部视角
考虑到高分贝区的12人长桌需要桌面照明,设计师在桌子中心设计了一根方形立柱,这根立柱既满足地面走线需求,又为悬臂灯槽创造出受力条件。悬臂上设计了可拆卸的屏风机关,每一侧的悬臂中心都设计了一道缝隙,用于悬挂屏风,与对面的座位实现了视线的开合切换可能性。
高分贝区概览
轻音区景观座位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壹心空间自习室
项目地址:南京
项目面积:208平方米
设计时间:2024年8月-10月
完成时间:2025年1月
空间设计/家具设计:多么工作室
设计团队:盛乐、王维、左一轩
照明设计:多么工作室
施工图协作:璇玑深化
材料:乳胶漆,木材,布
客户:壹心空间
摄影:有松影像-周浪行
02 天际自习室,上海
微微向上的力
风景总是在远处,可我们无法将天际全揽于方寸内;风景总是有光影,可我们无法在室内追云逐日;风景总是具象的,可我们无法移山造景。
风景总是带给人许多美好的情愫,它既是自然发生的,又是人文再生的,它散发着让人心旷神怡的力量,温暖而坚定,像是在努力将我们的心灵提升。
| 项目图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依次为平面图、学习盒子爆炸图、轴测爆炸图
前台
前台与储物区
多数的自习空间是要求处在一个定向的功能目标里,每个人都有自己明确的活动,所有空间中的物质存在都需要服务于个体的目标中,于是这个人造空间处理得稍有不慎,便会成为人的意识活动之束缚。
入口
柔软而有张力的布料外衣
当意识到设计师在空间中所建造的所有,具有风景般的属性——会反向地影响在空间中的每一个人时,设计参照了风景。因此,设计师想在满足定向的客观要求下,给自习空间注入风景般的体验,一个微微向上的力。
由前台看向研讨室盒子
由玄关看向就餐区
柔软而坚实
这里的风景,不是生硬地搬弄造型,不是临摹景致;这里的天际注定是在近处的,举手登高便可及;这里的光影注定是人文的,点线交织;这里的景致注定是抽象的,棱角分明。
研讨盒子
从两个学习盒子体块间看微光墙
设计师有意将体块拔高,升高的体量似乎带来了类似“景观”的形象作用。但往往高大的形态会给人产生一种疏远的距离感,特别是在讲究高效利用的功能空间中,这种距离感,反而把空间引向了逼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紧张。通过造型上的不断推敲,设计师发现在向上的延伸过程中,体量微微向外展开,形态上大下小的势态能给人带来一种遮蔽感,这很像峡谷、大树的意向。而为了体块的造型能更加的柔和,并且最大化的抵消形态给人的压力,设计师避开了传统硬质建造材料,选择亲和肌理的布料作为体块的外衣。
穿着布料外衣的学习盒子
特定的造型轮廓语言,通过将预制的木构件拼装组合成支撑骨架,再覆盖布料塑形和收紧,有意将骨架的轮廓线显现形成一种柔软的张力。在这件柔软外衣下,似乎也由一个坚实的身体——当人们穿行于空间中,偶尔地驻足相遇,像是来到了一个巨大的身体遮蔽下。
光线穿透盒子的外衣映衬出内部骨架的脉络
布料与骨架细部
朦胧而清晰
而,风景又是朦胧的,虚实相映,轻重相替。位于开放自习区的两个体块,伫立在自习区的东西向主通道上。初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光线越过沿窗的自习桌椅、穿透布料外衣的缝隙与开口,轻盈地驱散了体块遮蔽下厚重的阴影——唤醒了这两个巨大的身体,仿佛正等待着最早的客人到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阳光退到窗外,室内处于均质的自然光之中,体块丰满多变的轮廓变得清晰可见。
朦胧的灯光从学习盒子内透出
从两个学习盒子体块间看向微光墙
而在开放自习区的照明,设计了拼装式线型灯具、大跨度的悬挑结构及钢丝绳的运用,发光的开口位置尽量避开人的视线,减少光源的存在感,让灯具在高空中还原成一个个纵横交错的木构件,弱化了光源的视觉含义,最大化的将顶面营造成一个个发光面域。悬浮的木构、晕染开的光线,将自习区营造出一种轻盈、静谧的氛围。
开放自习区的照明
纵横交错的灯具
风景里有颜色,这是来自哺育它的大地。白色,显现了这里天空和地平线纯净的面貌;未染色的亚麻布使得材质更具天然、亲和的属性;裸露的镀锌钢管与多层板拼装锁扣细节在冷暖对比中,也突显了材质联接上的有机感;而在微光区内,明黄的人造光源通过造型墙上的三角舷窗,投射到内部的墙面上,时间被定格在了午后。
光通过墙上的三角舷窗投射到微光区
光通过三角舷窗投射到微光区
风景里有人,在画里又在画外
自习区的私密性一直是自习空间的诉求,设计师想在个体的私密性和整体空间中找到一种平衡。为了保证单独座位的私密使用,设计师在单人桌间设计了可收纳的布隔帘,临界于视平线的高度让自然光线和人的视野能够延伸至远端。
由可拆卸的布帘相隔的座位
座位之间的布帘隔断
在开放区和自习区的隔墙上,留出了一个通高的玻璃面,同时在微光区的墙面转角处创造了一个独特的三角形开口,并且在自习明区的角落里又竖起了二层塔楼空间。这与自习区的两个布衣体块的不同开口朝向相得益彰,使人与人的视线在休憩时被分散到空间的各个角落,看与被看间,思绪也游离出了案头。
微光区自习区概览
微光区的立体座位
风景,想起来,又是轻柔的,
靠近它时,
被微微提起,
来到心头。
夜幕降临,点亮光源,仿佛轻盈的灯笼般即将升起,当靠近时,你将感受到一股微微向上、引向高出的力。
灯光开启的开放自习区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天际自习室
项目地址:上海
项目面积:14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23年4月
完成时间:2023年10月
室内/家具设计:多么工作室
设计团队:陆志毅、王维、盛乐、沈昌海(实习)
摄影:林山Film & 多么工作室
多么工作室联合创始人
多么工作室于2015年成立于上海,坚持诚挚而不拘泥于常规地做设计,主张有力度而不过度地设计。不趋于形式,不牺牲意识,保持真实而有深度的思考,深入事物的本质。我们深信,建筑不仅仅是结构和材料的组合,更是一种连接人与环境、艺术与科学的方式。坚持不断实践非常规的设计和建造手法,打破建筑和空间的刻板印象,以诗意的表现形式在空间中制造惊喜。
多么工作室设计作品在Gooood、 Dezeen、 Desingboom、 Designverse、 ABBS、 World-Architects、Architectural Digest、 Frame、 ArchDaily、 AmazingArchitecture、《ID+C》、 《MD》、 《ELLE DECO》、 《Interiors》、 《NOT》、 《VISION青年视觉》、《时尚家居》等国内外设计媒体和杂志刊登,并多次获得国际设计奖项,包括美国Architecture MasterPrize建筑大师奖、法国DNA Paris Design Awards、意大利The Plan Awards、SDA深圳环球设计大奖、第十九届国际设计传媒奖年度酒店空间大奖、英国Dezeen Awards、ArchDaily年度建筑大奖提名,是2022年美国建筑大师奖唯一同时获得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两项BEST OF BEST最高荣誉的中国设计公司,并在2024获得年度设计事务所奖。
设计范围:
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产品设计等,擅长建筑、室内、景观一体化设计,全方面把控项目完整性。
编辑:岳俊
来源: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