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汉系列之88:武汉化学助剂总厂,武汉明胶厂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8 17:31 2

摘要:在中国的历史上,只有上海和武汉两个城市曾经在城市名字前面冠以“大”字,“大武汉”、“大汉口”曾经声名远播。武汉之所以赢得“大武汉”之美誉,是因为武汉市曾经举足轻重的工业。工业遗产对武汉市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工业是武汉市的代表作,工业成就了“大武汉”的金字

【编者按】在中国的历史上,只有上海和武汉两个城市曾经在城市名字前面冠以“大”字,“大武汉”、“大汉口”曾经声名远播。武汉之所以赢得“大武汉”之美誉,是因为武汉市曾经举足轻重的工业。工业遗产对武汉市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工业是武汉市的代表作,工业成就了“大武汉”的金字招牌。然而,随着城市更新的快速推进,一处处经典的工业建筑被拆除,一座座具有保护价值的工业厂房被夷平,武汉市的大工业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历史正在离我们远去,文化正在离我们远去,记忆正在离我们远去。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记得“大武汉”曾经如此辉煌的历史吗?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到哪里去找寻历史上的“大武汉”的踪迹?

——周国献

武汉化学助剂总厂萤光增白剂生产车间(来源:《湖北省志·工业志稿·化工》)

据《武汉化工志稿》(武汉市化学医药工业局1983年编)记载,武汉化学助剂厂的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江汉淀粉厂,1958年改名国营武汉淀粉厂,迁到汉口新华路;1964年更名为武汉化学厂,1964年底改名为武汉化学助剂厂。上世纪70年代末,该厂扩散剂NND作为水泥减水剂为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做出了贡献,受到中央表彰。到1980年,武汉化学助剂厂已发展成为氨基酸和增白剂为系列的综合性助剂厂,胱氨酸行销欧洲和日本,增白剂VBL占领了中南地区市场。1980年拥有职工554人,助剂产品产量519吨,工业总产值1020万元,利润117万元。

据《武汉市志·经济(上)》(武汉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记载,1981年,以武汉市化学助剂厂为核心,成立武汉市化学助剂总厂,总厂本部位于汉口新华路174号,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下辖有助剂二厂、助剂三厂、助剂四厂(后退出)、助剂五厂、总厂研究所、工业设备清洗公司等。1980-1990年,武汉市化学助剂总厂发展较快,其主导产品为L-胱氨酸,年生产能力由年产10吨扩大到150吨;增白剂系列近10个品种由年产500吨扩大到900吨;DSD酸由200吨扩大到500吨。

1988年,兼并位于江岸堤角的武汉明胶厂,作为总厂由市中心闹市区外迁的新厂建设基地。1993-1994年,公司本部土地以4050万元,转让给湖北金华房地产开发公司,并自筹800万元,用于总厂搬迁。1990年后,由于市场供过于求,整个胱氨酸行业陷入困境。到1993年,该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连年亏损。

1995年开始实施总厂搬迁工程,搬迁到位于汉黄路的武汉明胶厂原厂址,到1996年基本搬迁完毕。因资金缺口,未能实施生产。1997年12月,武汉化学助剂总厂停产。1998年-2000开始变卖厂房及部分门市部用地,筹集1560万对全厂职工算断。2001年12月31日正式宣布倒闭。

后来,位于汉黄路的武汉助剂总厂厂房改为丹水池旧货商品调剂市场。

2017年7月5日丹水池旧货市场火灾(图片来源:楚天都市报)

据楚天都市报2017年7月6日报道,7月5日晚上,位于江岸区汉黄路的丹水池旧货市场突发大火,7个消防中队赶往现场扑救,无人员伤亡。

武汉化学助剂总厂暨丹水池旧货市场大门(周国献2018年3月拍摄)

2017年8月5日作者在汉黄路一带拍摄时,火灾还在调查中,闲人免进。

2018年3月作者前往拍摄时,大门口还贴着警方告示(如下图)。

火灾后的丹水池旧货市场大门告示(周国献2018年3月拍摄)

.

武汉化学助剂总厂办公楼(周国献2018年3月拍摄)

虽然改作旧货市场,但原武汉明胶厂的一座大烟囱一直保留着。

原武汉明胶厂烟囱烟囱,右侧居民楼属于十大家集团(周国献2018年3月拍摄)

.

原武汉明胶厂烟囱(周国献2018年3月拍摄)

火灾后的丹水池旧货市场(周国献2018年3月拍摄)

火灾后的丹水池旧货市场,右侧紧挨着砖瓦房的新楼是湖锦酒楼(周国献2018年3月拍摄)

上图右侧紧挨着砖瓦房的新楼是2017年9月8日开张的湖锦酒楼新荣店,该酒楼是在原武汉助剂三厂厂址上修建的。

湖锦酒楼新荣店隔壁是武汉助剂总厂办公楼(周国献2018年9月拍摄)

2017年7月5日那场大火,把旧货市场烧的面目全非。踏入火灾现场,恍若硝烟散尽的战场,满目疮痍。

.

2018年7月作者再次前往拍摄时,原旧货市场的大部分厂房都已拆为平地,原武汉明胶厂的大烟囱也不见了。

武汉化学助剂总厂地块(周国献2018年7月拍摄)

武汉化学助剂总厂地块,右侧楼房属于十大家集团(周国献2018年7月拍摄)

2018年9月16日,作者再次探访武汉助剂总厂旧址。

武汉化学助剂总厂地块,右侧楼房属于十大家集团(周国献2018年9月拍摄)

武汉化学助剂总厂地块,右侧楼房是湖锦酒楼新荣店(周国献2018年9月拍摄)

.

2025年7月作者再次前往探访时,厂门还在,新建了一条马路(幸福街)从原厂区穿过。

武汉化学助剂总厂暨丹水池旧货市场大门(周国献2025年7月拍摄)

.

新建的幸福街(周国献2025年7月拍摄)

.

.

([心][心][心]说明:此贴为重新整理发布,2018年9月10日原贴手机端已不可见。)

.

武汉的近代工业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一批十分珍贵的工业遗址。“这些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是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是城市无法磨灭的基因,必须得到保护与传承。”(《武汉近代工业史》(上下卷))

武汉市的工业遗产保护状况是中国诸多工业城市的一个缩影。正如以色列摄影家纳达瓦·坎德(Nadav Kander)在接受关于他的长江摄影专题的专访时所说:“在经历一段拍摄后,我逐渐感受到这个国家所面临的矛盾和困惑,当它以惊人的速度飞跃时,也在不断毁坏着自己的根基。”城市急切地想要发展,却忽视了历史传承,忽视了城市的个性,迷失了自我。

在城市急速发展的关口,为一个城市的工业遗产留存影像记录迫在眉睫。我从2008年开始关注并拍摄武汉工业遗产保护题材,2014年定下摄影专题的题目《大武汉》,并开始有计划地重点拍摄武汉工业遗产,共拍摄了涵盖清末、民初和解放初期的三百多处武汉市老工业旧址。项目初期,以宽幅接片方式拍摄老工业旧址废墟为主,通过比较一致的摄影语言去呈现这些城市发展中的疤痕和印记,强化“大武汉”的悲壮感;后来扩展到事无巨细对武汉市和湖北省各地市现有工业遗产的抢救性记录。

失去的已经无可挽回,但现存的工业遗产的保护仍然任重道远。作者希望通过拍摄和发布“大武汉系列”,引发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对武汉工业遗产保护的关注和行动。回望过去,让我们看清来时的路。我无力阻挡城市改造的步伐,但我至少可以用我的镜头记录下这一切,为日后寻回失去的城市影像和情感记忆提供参照。

——周国献

.

特别声明:

1.本头条号“黑镜头”发布的图片,除非特别注明,均为周国献原创作品,转载请勿声明原创,并请注明出处及保留作者姓名,否则视为侵权。

2.“大武汉系列”中偶尔会在各种志书等资料中翻拍部分老照片,因原刊载老照片的书籍大多没有注明照片作者,在头条文章里只能注明图片来源是哪一本书籍,无法为原作者署名,敬请谅解!若有异议,请随时通过留言等途径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

1.安装今日头条App(已安装的请忽略);

2.打开今日头条App,或者通过分享的“黑镜头”头条文章进入今日头条App。

然后,通过如下两种方法关注“黑镜头”头条号:

(2)方法二:在今日头条首页搜索栏键入“黑镜头”,点搜索按钮,再点菜单栏中的“用户”选项,找到“黑镜头”头条号用户(昵称存在同名情况),认准如下“黑镜头”LOGO,再点关注。

谢谢大家!

.

来源:黑镜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