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四下第12课 用种子繁殖(教学设计)(苏教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2 10:04 2

摘要: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繁殖》的第1课。本课一共有四部分组成:一是通过解剖种子,认识种子的结构及其功能性;二是探究种子萌发的情况,一个是探究种子的摆放方向与根生长方向的关系,另一个是探究种子的埋种深度与萌发情况的关系;三是认识植物的传播方式;四是意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第12课 用种子繁殖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繁殖》的第1课。本课一共有四部分组成:一是通过解剖种子,认识种子的结构及其功能性;二是探究种子萌发的情况,一个是探究种子的摆放方向与根生长方向的关系,另一个是探究种子的埋种深度与萌发情况的关系;三是认识植物的传播方式;四是意识到种子的外形与传播方式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经历过种植黄瓜和西红柿的活动,这样的种植经验让本课种植蚕豆的活动可以顺利进行。其次 ,控制变量这种研究方法学生也不陌生,并且有过一些尝试,虽然还不够熟练,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验探究的难度。另外,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学生并不是那么陌生,大都知道把种子丢进土里可以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但是学生并不是很清楚其中的缘由,也就是说不知道种子的结构及其功能,而如果不了解这一科学事实,对于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有一定影响。

【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种子是由前一代植物开花后的胚珠发育而来的,是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繁殖器官,能孕育植物新的生命。

(科学探索)知道种子的外部形态和种子的结构;会使用镊子解剖经过浸泡的各种植物种子,会使用放大镜观察比较各种植物的种子。

(探究态度)通过观察植物的果实种子,了解种子的传播途径。

(态度思维) 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解剖种子,知道种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

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教具准备】

实验材料:浸泡过的菜豆、蚕豆、黄豆、玉米种子、镊子、放大镜。塑料盒、棉花、水、土壤、黑布或者黑纸。

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观察不同的种子,知道种子的结构。

1.谈话:许多植物都是靠种子繁殖后代的。种子的内部有什么?为什么能生长出新的植物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种子繁殖,板书课题。

2.分别观察菜豆、蚕豆、黄豆和玉米的种子,在观察记录表上用绘图和语言描述种子的外形和结构。

3.看视频:解剖种子。

4.小结:菜豆、蚕豆、黄豆的种子有两片子叶,玉米种子只有一片子叶;玉米种子有胚乳,菜豆、蚕豆、黄豆种子没有胚乳。

二、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1.提问: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和观察,推测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

根据学生猜测板书:阳光、水分、温度、空气、土壤。

2.设计对比实验,研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3.小结: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

三、研究果实和种子的产生与传播。

1.提问:观看书本第一行图片,说一说,每当植物开花时,花丛中总有蜜蜂采花蜜。这对植物有什么帮助?

(1)学生讨论。

(2)学生汇报。

(3)小结:蜜蜂采蜜时,可以传播花粉,这样开花的植物才能结出果实。

2.认识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

(1)观看网络视频《种子的传播》。

(2)提问:说一说这些果实和种子外形和结构上都有什么特点?这些结构特点有什么功能?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学生交流: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2.课堂评价

学生互相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3.课后作业

(1)完成《分层作业》相关习题。

(2)选择一个你想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设计和你的发现。

【板书设计】

12.用种子繁殖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仅仅围绕“植物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一概念,课前我根据教材将这一概念进行了分解:一,种子的内部结构及其功能,使得植物可以用种子进行繁殖后代;二、种子在的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成一株新的植物,这个条件与植物的摆放无关,与埋种深度有关;三、种子的多种传播方式能够将种子带到适宜萌发的条件中,从而实现繁殖的目的。可以看出分解后的第一个概念是植物能繁殖后代的内部因素,第二和第三个概念是植物能够繁殖后代的外部因素,内外因素相互配合决定了植物得以世代相传。

来源:荷香芬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