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明:现代建筑千篇一律,只有古建筑/古文化是城市独有的旗帜。本文是根据现有大数据分析,围绕古城来进行重点历史梳理,从古城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城市历史,提高对古城遗址以及古城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因作者个人阅历有限,文中对于个别关键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另外,不习惯看长文的
说明:现代建筑千篇一律,只有古建筑/古文化是城市独有的旗帜。本文是根据现有大数据分析,围绕古城来进行重点历史梳理,从古城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城市历史,提高对古城遗址以及古城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因作者个人阅历有限,文中对于个别关键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另外,不习惯看长文的,只想简单了解过程的,可以直接听简化后的视频版本。
视频汇总在作者的视频合集:广东省古城史系列
在讲述化州的历史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有哪些重要古老建筑或遗址留存至今。
石龙岗遗址:位于今化州市区西南三里处,传说是古代“石龙胜迹”的所在地。该遗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片等文物,见证了百越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的历史。
罗江古渡口:位于鉴江与罗江交汇处,是南朝宋元嘉九年(432年)设立罗州县的重要地理标志。古渡口至今仍保留着唐代的石砌码头,见证着古代岭南地区的水上交通繁荣。
高凉祠堂群:分布在今化州市区北部,始建于汉代,是纪念汉武帝时期高凉侯的祠堂群落。这些祠堂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承载了当地百姓对祖先的崇敬之情。
化州古城:从罗州到化州的千年变迁
先秦早期归属与建制雏形
为百越族群聚居地。当时虽无明确行政建制,但已有“石龙岗”这样的自然地标,成为后来地名的重要来源。
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军南征百越。公元前214 年,秦朝在岭南地区设置桂林、象、南海三郡,化州属象郡管辖。秦朝通过设立郡县制,开始对包括化州在内的岭南地区进行初步的行政管理,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当地百越文化的交流。
汉朝
西汉: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在岭南设交趾刺史部,下辖九郡,化州属合浦郡高凉县。西汉政府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统治,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如移民实边、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等,推动了化州地区的农业和经济发展。
东汉:东汉时期化州的行政归属基本延续西汉,仍属合浦郡高凉县。
南朝宋泰始年间(465—471年):
设立越州高兴郡,治所设在今化州南部及吴川、廉江一带,这是化州首次独立建置。此期间,石龙岗作为重要地标,开始被赋予更多文化和宗教意义,成为地方信仰的中心。
注: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
1.跳花棚“驱邪祭”,化州人每年秋收后跳的“跳花棚”,最早是百越人模仿龙形变化的傩舞。传说石龙岗的“石龙”能呼风唤雨,古人戴面具扮神怪,在竹棚里跳“锄田”“耕田”等动作,求风调雨顺。
2.拜龙母庙“求平安”,罗江古渡口旁的龙母庙,至今香火旺盛。南朝《舆地纪胜》记载“南关龙母”是罗州城守护神,村民拜龙母的习惯从南朝延续至今,求水路平安、生意顺遂,对应罗州作为古代水路枢纽的历史地位。
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
设石龙郡,治所位于河东旧城岭(今鉴江街道橘城北路),成为鉴江流域最早的行政中心。石龙岗传说中的“石龙变化”,也逐渐成为当地人祈求风调雨顺的精神寄托。
隋唐时期的“分家”与“改名”
隋朝开皇十年(590年):
隋朝废掉石龙郡,但保留石龙县,隶属高州总管府。此时,石龙岗已成为地方信仰的核心,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村民会举行“石龙祭”,祈求丰收。
唐武德六年(623年):
唐朝将罗州州治迁至石城(今广东廉江市石城镇),原罗州旧地另设南石州,州治仍在石龙县(今化州)。这一时期,石龙岗的祭祀活动更加兴盛,吸引了周边各地的信众前来参拜。
贞观九年(635年):
南石州改名为辩州,“辩”字取自“石”同音,寓意“辩明是非”。这一名称变化反映了唐朝统治者对地方治理的重视,同时也延续了石龙岗的文化传统。
五代十国时期(904年):
梁王朱温因“辩”与“汴”同音,要求改辩州为勋州,但不久后又恢复辩州之名。尽管名称几经更迭,但石龙岗的信仰始终未变,成为化州人民的精神支柱。
北宋:化州之名的由来
开宝五年(972年):
宋朝废罗州,将其地并入辩州,辩州辖石龙、吴川两县。此时,石龙岗上的“石龙胜迹”已广为人知,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
为避宋太宗赵光义讳,辩州改称化州,名称沿用至今。“化”字取自“变化”,寓意“龙能变化”,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崇拜。自此,化州不仅是一个行政区划,更成为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
宋元明清:城墙与城门的“变形记”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
郡守李丹主持修筑砖石城墙,周长296丈(约986米),设四座城门:
东门“开泰”;西门“罗山”(因罗江得名);
南门“南薰”(迎接和暖之风);北门“陵罗”(纪念罗江与陵水郡)。
此时,化州城不仅是军事防御的堡垒,也是地方文化的展示窗口。每逢节日,城门内外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吸引四方民众。
明朝:
明初化州升为化州府,辖石龙、吴川、石城三县。洪武七年(1374年)降为州,废石龙县并入化州;洪武十四年(1381年)复为州,辖吴川、石城二县。
正统十三年(1448年),知州邓敏将城墙扩至周长870丈(约2900米),高1.6米,但因城墙太大、难守,后来又缩小到563丈(约1877米),高1.9米。
成化四年(1468年),佥事陈贵、知府孔镛、指挥董翔主持修缮,城墙更加坚固。
嘉靖年间(1522-1566年),州同知周光礼在南门建瓮城(护门小城),并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增建东门瓮城,并将南门“南薰”改名“文明”(寓意文运昌盛)。
清朝:
咸丰三年(1853年),知州萨保号召乡绅捐款,耗时五年(至1858年)修缮城墙,将南门“文明”改为“迎薰”(后又改回)。
咸丰十一年(1861年),知州李际昇在城墙外围加筑土墙和木栅栏,增强防御。
同治元年(1862年),为防御起义军,知州张钦泰在城外修筑炮台,龙母山3座,骊珠、靖安各1座,共计5座,形成“铁桶防御”。
注: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腊月廿四“扫城墙”,每年腊月廿四,村民用竹枝扫屋角,嘴里喊“扫晦气,迎福气”。这其实是模仿明清官兵清扫城墙敌楼、防年关流寇袭扰的旧俗。
注:化州人感冒必泡橘红,不仅因它是药材,更因明清时橘红是贡品。如今家家晒橘红、送橘红,暗含“我家出过贡品”的骄傲,对应明清化州作为粤西物产重镇的地位。
近现代:城市化的脚步
1932-1934年,化州古城墙被正式拆除。原城墙拆除后,城区范围扩大,城内外的交通得以连通,同时新建了现代化马路,化州从传统城池向近代城镇的转型。
1983年划归茂名市管辖,1988年撤县设市(县级)。
1994年,正式设立化州市(县级市),标志着化州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从跳花棚里藏着百越人的龙影,到橘红茶中泡着明清贡品的余香,化州人用习俗把千年古城历史融进了生活。
来源:俞易国学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