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春期的孩子情绪说变就变:上一秒还因朋友的一个玩笑笑得前仰后合,下一秒可能就因为父母的一句叮嘱突然变脸;他们会为了一次尝试彻夜不眠,也会为了一点小事钻进牛角尖……很多家长觉得是孩子“叛逆”“不懂事”,但其实,这些表现背后是他们的大脑正在经历一场“混战”。
国家卫健委认证心理治疗师 刘文娟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说变就变:上一秒还因朋友的一个玩笑笑得前仰后合,下一秒可能就因为父母的一句叮嘱突然变脸;他们会为了一次尝试彻夜不眠,也会为了一点小事钻进牛角尖……很多家长觉得是孩子“叛逆”“不懂事”,但其实,这些表现背后是他们的大脑正在经历一场“混战”。
这场“混战”的核心,要从大脑里一个叫前额叶的区域说起。前额叶就像大脑的CEO(首席执行官),负责权衡利弊、制订计划、控制冲动等,可它要到25岁左右才能完全成熟。而青春期恰恰是它成长的关键期,并且伴随着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一条是线性路径,就像给大脑的“电路”加装“加速器”:神经元外面的髓鞘逐渐完善,让信息传递更快更高效,左右脑的配合更默契,前额叶和负责记忆的海马体联系也更紧密。此时,记忆力、逻辑思维和自控力都在提升,看问题也更有洞察力。另一条则是青春期独有的“非线性路径”,更像一场大刀阔斧的“装修”:大脑会先经历一波神经元和突触的疯狂生长,就像房间里突然冒出无数杂乱的电线,接着又会来一次大修剪,把那些不常用的神经连接剪掉,只留下反复使用的主干道。这个过程就像在整理一团乱麻,剪剪补补之后,大脑的能量才能更集中地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但修剪不是一蹴而就的,神经连接的建立、巩固和消失一直在同步发生,这就导致了大脑的“信号紊乱”:有时候想控制冲动,前额叶还没来得及下令,追求刺激的念头就已经占了上风;有时候前一秒还能理性分析,下一秒就情绪崩溃。不过,这场“混战”并非全无好处。正是因为大脑在不断尝试新连接、修剪旧路径,青少年才会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愿意冒险、敢于突破,甚至比成年人更有创造力。那些看似“冲动”的尝试,其实是在为大脑的“最终版本”积累素材——用得越多的神经连接,越会被保留下来,成为未来思维和行为的基础。
理解了这场“混战”,家长和青春期孩子的沟通就有了方向。首先要放下说教和控制的执念,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家长眼里的弯路,可能正是他们大脑需要的修剪素材,只有亲自经历过成功与失败,他们的神经连接才能得到真正的强化。比如孩子想尝试一个看似不靠谱的计划,与其直接否定,不如让他们去体验,因为大脑只会记住自己走过的路。其次,在孩子尝试之后,别急着评判对错,而是陪他们一起复盘。多找找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进步,也要真诚赞美——这会让他们大脑里的积极神经连接变得更强。如果遇到了挫折,别指责“早就告诉你不行”,而是和他们一起讨论“还有哪些可能性”,鼓励他们再试一次,帮他们在大脑里建立新的连接。还要记住,青春期的大脑抗压能力有限,疲劳或压力太大时,很容易宕机,出现一些看似愚蠢的行为。这时候,家长要做的不是指责,而是帮孩子减轻负担——过高的期望往往是压力的源头,给大脑一点喘息的空间,“混战”才能更快走向有序。
说到底,青春期的叛逆不是孩子在对抗世界,而是他们的大脑在为“成为自己”做准备。家长用耐心和智慧陪伴孩子走过这段特殊的旅程,他们才能带着更成熟的大脑,从容地走向成年。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