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联网和新能源汽车圈子里,湖北狠人何小鹏的故事,说起来还真有点传奇。他一辈子干了两次大事,每次都踩准了时代的节奏,靠的不是运气,是真敢拍板、真能扛事,连特斯拉的马斯克都成了他公开叫板的对手。
在互联网和新能源汽车圈子里,湖北狠人何小鹏的故事,说起来还真有点传奇。他一辈子干了两次大事,每次都踩准了时代的节奏,靠的不是运气,是真敢拍板、真能扛事,连特斯拉的马斯克都成了他公开叫板的对手。
1977 年何小鹏生在湖北黄石,1995 年考进华南理工大学学计算机,上学时就比同龄人会琢磨 “技术怎么用在实处”,毕业后先去亚信科技攒经验,手里练了本事,心里却一直想自己干一番事业。
2004 年那会,手机刚能上网,但又慢又费劲,何小鹏瞅准了这个机会 —— 他跟朋友一起办了家叫 UC 优视的公司,就想做个 “能让手机上网快起来的浏览器”。那时候大家用手机上网,流量贵、加载慢,UC 浏览器能把网页压缩小,省流量还快,一下就火了。后来他带着团队一点点优化,功能越做越全,最后成了国内手机浏览器的 “老大”,好几亿人都在用。
UC 做大了,股权慢慢稀释,阿里巴巴成了最大股东。到 2014 年,何小鹏做了个让整个互联网圈都惊讶的决定:把 UC 卖给马云,卖了 43.5 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 300 亿——这在当时是中国互联网最大的一笔并购。他也靠这事儿实现了财务自由,还进阿里当高管,管过移动业务、游戏这些板块。
只可惜他不是那种 “赚了钱就歇着” 的人,在阿里待的这段日子,反而让他更清楚 “下一个机会在哪”,也悄悄攒着跟全球巨头较量的底气。
没想到,在互联网行业已经站稳脚跟的他,转头扎进了一个完全不熟的领域 —— 新能源汽车。2014 年那会,国内开电动车的人还特别少,市场占比连千分之一都不到,但何小鹏认准了:“以后的汽车肯定得是‘智能 + 电动’的,这能彻底改变咱们开车的方式,特斯拉能做的,咱们中国企业也能做,还能做得更好。” 他干脆从阿里辞职,把自己的钱全投进去,办起了小鹏汽车,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跟马斯克的特斯拉掰掰手腕。
做汽车可比做浏览器难多了,又要钱又要技术。刚开始筹钱,他跑遍了投资圈,跟人讲自己的想法,最后真拉来了晨兴资本、富士康这些大机构,不到一年就凑了 20 亿。有钱了第一件事,他就想着 “找最懂行的人”—— 为了请前宝马 i8 项目的负责人顾宏地,他直接开出了 4 亿年薪。后来证明这钱花得值,顾宏地带来了汽车行业的实战经验,帮小鹏少走了不少弯路,也让团队有了跟特斯拉技术团队抗衡的基础。
不过小鹏的第一款车没卖好,车子有不少小问题,市场反应一般。换别人可能会凑活卖,何小鹏却咬牙决定 “推倒重来”,重新设计优化,光这一下就多花了 4 个多亿。但也正是这份较真,让后来的车型质量提上去了,慢慢在市场上站稳了脚,销量开始追赶特斯拉在华的部分车型。有意思的是,从公司成立开始,差不多有七八年时间,总有好友劝他给 “小鹏汽车” 改名,甚至说只要改了名,销量就能翻一番,能更快追上特斯拉。尤其是在销量遇冷、公司调整组织架构的时候,这种声音更集中,不少人觉得 “用老板名字当品牌名” 有点奇怪,不够洋气,会影响消费者的看法,比不过 “特斯拉” 这样的外国品牌名。
但何小鹏没听这些劝,反而有自己的坚持。他在《罗永浩的十字路口》播客里聊过这事儿,说这背后其实是文化自信的问题 ——“咱们中国品牌不用靠洋名字撑场面,特斯拉能靠技术赢市场,小鹏也能”。你看小鹏的英文名是 “XPENG”,不是直接拼 “XIAOPENG”,而且去年公司成立十周年时,已经正式改名叫 “小鹏 AI 汽车公司”,连科技日都升级成 “小鹏 AI 科技日”,就是想突出往 AI 领域冲的决心,这正是特斯拉一直发力的方向,何小鹏就是要在马斯克的强项上跟他比一比。他还说过,企业不用追求多洋气的名字,关键是做不普通的事;把人名用在品牌上,既是对自己的认同,也是一种责任和信用,更是对自己、对中国品牌的信心 —— 咱们造的车,技术和品质不输特斯拉,凭什么要改名字?
在技术上,何小鹏一直坚持 “自己的东西最靠谱”—— 从软件到硬件,都要自己研发,尤其是智能驾驶这块,这正是马斯克最看重的 “护城河”。2020 年,小鹏说要装 “激光雷达”(一种能提升智能驾驶精度的设备),当时马斯克还嘲笑 “激光雷达是傻子才用的东西”,坚持特斯拉的视觉方案,还放话 “小鹏抄了特斯拉的旧代码”。
这话直接惹毛了何小鹏,他不光在网上回怼 “没抄过任何东西”,还公开立下目标:“要在自动驾驶领域打败特斯拉,让中国的智能驾驶技术走在全球前面”。后来小鹏还真做到了不少突破:自己研发的 AI 大模型让智能驾驶反应更快,城市 NGP(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功能覆盖的道路比特斯拉的 FSD 在中国覆盖的还广,智能座舱的语音交互也更符合中国人习惯,一步步把跟特斯拉的技术差距缩小,甚至在部分功能上实现了反超。
2020 年小鹏汽车在纽交所上市,2021 年又在香港上市,成了正经的上市公司,市值最高的时候一度接近千亿美金,虽然跟特斯拉还有差距,但已经是中国新能源车企里能跟特斯拉正面竞争的少数玩家之一。何小鹏没停步,又在马斯克关注的新领域提前布局。
这两年 AI 特别火,马斯克忙着搞 OpenAI、脑机接口,何小鹏也喊出 “全公司扑在 AI 上”。2025 年,小鹏和他旗下的小鹏汇天,计划在 AI 上投 45 亿,占研发总投入的一半还多。公司里现在用 AI 编程,工作效率提了 21%;办公室还有个叫 Iron 的 AI 助手,能自动记会议笔记、处理文件,省了不少事。车子上也在加 AI 功能,比如 AI 生成式设计让车身更轻更安全,AI 语音能理解更复杂的指令,就是想在 “AI 汽车” 这个新赛道上,比马斯克的特斯拉跑得更快。
马斯克一直想搞 “火星移民”,何小鹏则把目光放在了 “低空出行”—— 早在 2013 年他就有造飞行汽车的想法,2018 年专门成立了小鹏汇天,比马斯克的 “电动飞机” 计划落地更快。2024 年 11 月珠海航展上,他们那款叫 “陆地航母” 的分体式飞行汽车,真的飞起来了,现在已经接到快 4000 台订单,预计 2026 年就能交货,计划一年卖 1 万台。何小鹏说,只要政策支持,这种能跑又能飞的车,以后肯定有大市场,这是小鹏能比特斯拉多出来的 “新优势”。
马斯克搞人形机器人,何小鹏也没落下。他说,机器人和智能汽车的技术有 70% 是相通的,以后汽车也会变成 “能自己跑的机器人”,汽车公司也得往 “机器人公司” 转。今年他们自己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开始在小鹏的工厂里试用,能做搬运、组装这些简单活,比特斯拉的落地进度还快些,还打算慢慢推向市场。他觉得,未来 5 到 20 年,人形机器人会像新能源汽车一样,是个大有可为的领域,这又是一个能跟马斯克较量的赛道。
可以说两次创业,何小鹏都选择了难走但有前景的路。他看准了就不犹豫,敢投钱、敢找人、敢改错,连 “公司改名” 这种众说纷纭的事,也能守住自己的判断。在互联网和汽车这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里都做出了成绩,从做浏览器到造汽车,再到搞飞行车、机器人,他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这种敢闯敢干又有主见的劲头,在创业者中实是少见。
来源:历史小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