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州市越秀区,榕荫掩映的街巷深处,一所静沐百年晨昏的学堂里,书页轻翻,仿佛能听见鲁迅“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的箴言在回响,茅盾播下的思想火种在木纹课桌间跳跃。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丨许俊仟
实习生|李梓恩
在广州市越秀区,榕荫掩映的街巷深处,一所静沐百年晨昏的学堂里,书页轻翻,仿佛能听见鲁迅“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的箴言在回响,茅盾播下的思想火种在木纹课桌间跳跃。
1924年,十二名进步青年以“求革命之知,致革命之用”为炬,在这片南国土地上创办了华南首所私立中学——广州知用中学(现广州市知用学校),将家国情怀的种子深植于少年心田。
时光流转。在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畔的英华山上,抗美援朝纪念馆如一座不朽丰碑,与朝鲜新义州市隔江相望。这里珍藏着一份特殊的文物——1950年广州知用中学学生写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献词,它见证了跨越时空的热血对话,也成为了连接越秀与丹东两地红色记忆的珍贵纽带。
献词原文。(图源:N视频南方号)
本期“红色名城云牵手”,由南方杂志社与中共广州市越秀区委宣传部、广州市越秀区融媒体中心携手打造的红色文化传播工作室,与您一同回望广州知用中学爱国少年与志愿军战士的隔空对话。
进步摇篮
“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本活书。读书必须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走进广州市知用学校百灵路校区,校史馆、求知楼首先映入眼帘,教学楼的墙上写着鲁迅先生1927年来校作《读书杂谈》演讲时的经典话语。
广州市知用学校现貌。(摄影:李梓恩)
1922年,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前身)的十二位进步青年组成学社,并将其命名为“知用”。1924年9月12日,知用学社在越秀区文明路租借3间课室开班授课,创办了广州知用中学,以“求革命之知,致革命之用”为校训。
在倡导教育救国的理想下,知用中学吸引了一大批追求进步的学生。1927年7月16日,南下广州的鲁迅先生专程来到知用中学讲学,发表了著名的《读书杂谈》演讲,勉励知用中学的师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继鲁迅先生之后,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著名文化人士茅盾、革命家廖承志也先后来到知用中学,他们关于抗日救亡的演讲在知用学子中引起了强烈反响,革命的种子在知用中学悄然生根发芽。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当年9月,美国等国以“联合国军”的名义在仁川登陆,10月上旬越过“三八线”,将战火烧到朝鲜半岛北方,并向中朝边境推进。中国做出抗美援朝的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作战。
11月底,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发动第二次战役,并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收复了“三八线”以北(除襄阳以外)的全部领土,解放了“三八线”以南之瓮津半岛及延安半岛,迫使敌人由进攻转入防御,扭转了朝鲜战局。
辽宁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里另一件与广州相关的文物。(图源:N视频南方号)
在抗美援朝运动取得阶段性胜利之际,中国南方爱国学生群体中的广州市知用中学秋初一甲班磊社全体同学,用手中的笔写下祝贺与支持的话语:
“我们以无比的兴奋祝贺你们在朝鲜的大捷解放了平壤,你们有高度的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精神,为正义真理而斗争,与朝鲜人民军合作,打垮了美帝的侵略匪军。我们坚决的为你们后盾,大力支援朝鲜。全国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都在热烈地支援朝鲜和你们。最后永久的胜利是属于人民的!”
炬火相传
1950年冬,鸭绿江的寒潮如刀刃般凛冽。长津湖畔,志愿军战士蜷在雪坑之中,单衣裹体的身躯将冻土豆紧紧捂在胸口,化开的冰碴混着血丝渗入齿间。当冲锋号撕裂零下40度的夜空,他们如赤色冰雕般跃出堑壕,直至体温在风雪中耗尽,仍保持着扣扳机的姿势……
这场“钢少气多”的立国之战,志愿军战士以“一口炒面一口雪”的坚毅精神,付出197653名忠骨永葬异乡的沉重代价,为民族挣得了千秋屹立的尊严。
1993年秋,英华山上拔地而起一座白色丰碑——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纪念馆用19500件文物、全景画馆场景复原,将“最可爱的人”的脊梁铸成可视的史诗,以更加恢宏的气势、更加丰富的内容、更加多彩的形式,全面、客观、真实地再现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的光辉历史。
位于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畔的英华山上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图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大到战车、机枪,小到钢笔、纽扣等,每件展品都在诉说着战争的宏大叙事与个体的微观记忆。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内的五个展厅,展出了大量的雕塑、模型、照片、实物。其中,1950年12月广州知用中学磊社少年们的献词尤为珍贵,它是那段激情岁月里南北爱国情怀交融的生动见证。
如今,英华山松涛阵阵,佩戴红领巾的孩子们将白菊轻轻放在纪念塔下。自开馆以来,纪念馆已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全景画馆的冰风雪雾中常闻压抑啜泣。时隔多年,当新世纪的少年为献词驻足,历史便完成了闭环。
讲解员在抗美援朝纪念馆为青少年讲授微课堂。(摄影:葛鑫,图源:丹东发布)
从羊城知用中学的琅琅书声,到鸭绿江畔的冲锋呐喊;从南国少年的深情献词,到北国纪念馆的陈列文物,这场跨越时空的热血对话,传承着红色基因,延续着家国情怀。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对祖国的热爱、对正义的坚守、对和平的向往,始终深烙在中华儿女心中。新征程上,红色记忆如星辰照亮前路,激励着一代代少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不懈奋斗,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来源:南方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