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动下,汽车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技术领域。近年来,纯电动(BEV)、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增程式混合动力(REEV)等新能源动力总成技术在中国市场实现了强劲增长,不仅重塑了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更对上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动下,汽车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技术领域。近年来,纯电动(BEV)、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增程式混合动力(REEV)等新能源动力总成技术在中国市场实现了强劲增长,不仅重塑了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更对上下游产业链产生了深远影响。
动力总成“主战场”的差异化格局
在这场重塑产业格局的变革中,新能源动力总成的竞争并非均匀分布,其“主战场”的选择与差异化格局的形成,首先与中国这一全球核心汽车市场的表现密不可分。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这一成绩既体现了中国市场的消费潜力,也彰显了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产业优势。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细分市场进一步细化,尤其在轿车领域,PHEV与REEV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竞争态势。标普全球汽车分析数据显示,在轿车市场,PHEV凭借先发优势和规模效应,在中低级别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比如,以比亚迪秦PLUS DM-i为代表的PHEV车型,在4.7米至4.85米的低级别市场中,通过1.5L插电方案实现了良好的成本控制和市场规模效应,成功吸引了中低预算的消费者,占据了该领域的绝大多数市场份额。相比之下,REEV在中级车市场因需要牺牲纯电续航来控制成本,产品竞争力受到一定影响。
在E级别市场,目前主流的PHEV与REEV车型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该市场纯电动化比例较高。从成本角度分析,由于PHEV需要配置较大的发动机,REEV在该领域可能更具优势。例如,零跑C01增程版、东风奕派007等REEV车型,其价格能够做到与同尺寸PHEV持平甚至更低,为消费者提供了更高性价比的选择。
SUV市场作为另一个关键细分领域,其PHEV与REEV的竞争格局与轿车市场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也因车型特性展现出独特差异。在4.7米至4.85米的低级别市场,插电式SUV凭借显著的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占据主导地位,比如长安UNI-V智电iDD、比亚迪宋Pro DM-i等车型表现突出;而REEV在此区间面临续航里程和成本控制的双重困境。在5米及以上的中大型和大型SUV市场,REEV则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以问界M9、理想L9为代表的智能化、中高端增程产品系列,自2024年起取得了优异的市场表现。
综合轿车与SUV市场的表现,标普全球汽车给出了明确判断:D&E级细分市场将成为PHEV和REEV的未来主战场。尽管PHEV较早进入该市场并已形成规模优势,但随着REEV市场规模的扩大和降本方案的实施,其产品竞争力将逐步提升。此外,在E级及以上市场,REEV更能满足家庭用户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的过渡需求,而PHEV则可凭借在操控性能、运动性能、越野性能等方面的优势切入该领域。
新能源赛道的“指挥棒”与合规挑战
决定PHEV与REEV市场走向的,除了市场自身的竞争格局,更离不开政策这一关键“指挥棒”。例如,以旧换新置换补贴政策有效刺激了消费,活跃了市场,尤其对小型车和微型车市场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购置税补贴政策通过引导消费者的购车时机和选择,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供需关系和销售节奏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果说激励政策更多是短期刺激市场活力,那么法规政策则为中国新能源动力总成的长期发展定下了关键基调,其中双积分政策、排放法规与油耗法规的影响尤为深远。
在各项法规中,双积分政策无疑是推动动力总成向绿色高效转型的重要推手。在双积分框架下,新能源车型和低油耗车型获得明显的政策倾斜,新能源汽车积分和油耗积分的双重考核机制,促使企业加大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领域的投入。
与双积分政策覆盖全部新能源领域不同,排放法规的影响更聚焦于燃油发动机车型,且对商用车与乘用车市场的影响呈现出明显差异。由于后处理成本的明显增加,该法规对以柴油为主的商用车市场影响较大,商用车企业需投入更多资金进行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以满足排放标准;对乘用车市场而言,虽然影响相对较小,但随着国六到国七的升级,乘用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技术改进。
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平衡资源投入,权衡是否继续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研发不同品类发动机,还是精简产品序列,集中资源发展更具回报潜力的车型和发动机。如今,部分企业已开始减少对传统燃油发动机的研发投入,转而加大对新能源动力总成或低油耗发动机的研发,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法规要求。
除了排放法规,油耗法规的升级同样对动力总成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尤其是第六阶段油耗法规的一项关键调整,直接改变了不同新能源技术的应用窗口。标普全球汽车分析指出,从实际表现来看,BEV在考虑电耗转油耗后的综合油耗大致在1.5-2.0L/100km,远低于2030年法规标准,使其在满足法规要求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REEV车型表现约在2.5-3.5L/100km之间,也能满足法规要求,为其市场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PHEV分布较广,折算后表现约在2.5-4L/100km之间,从目前已上市的车型来看,约20%的PHEV的车型可能无法满足2030年的合规减排要求。
此外,部分企业考虑将ICE部分直接替换为BEV,但这一策略面临着BEV市场增速和产品拓展的挑战。尽管BEV市场发展迅速,但在中大型市场中表现一般,且充电基础设施、电池价格、续航里程等核心问题若无法快速突破,企业在当前节点选择大规模转向BEV将面临风险。
上海车展解密PHEV/REEV技术突围路线
在政策引导与市场探索的双重推动下,PHEV与REEV的技术路线正不断迭代升级,而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作为行业风向标,恰好集中呈现了两者最新的技术突围成果。
标普全球汽车对2025上海车展的35款全新PHEV/REEV车型进行了全面分析,其中PHEV车型占据约2/3的比例,这一数据不仅印证了其当前的市场主流地位,更折射出PHEV产品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分析结果显示,从发展趋势来看,PHEV产品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以比亚迪和五菱为代表的PHEV车型凭借其亲民的价格、良好的燃油经济性和实用性,满足了广大普通消费者的日常出行需求,在中低端市场拥有广泛的用户基础。与此同时,吉利、奇瑞等车企开始在中大型SUV上布局PHEV产品,展现出PHEV市场向上拓展的趋势。
与PHEV的多元化布局不同,REEV产品在上海车展上的定位更为聚焦,同时合资品牌的积极参与也为REEV市场注入了新的变量。在车型类型和市场定位方面,REEV产品主要聚焦于旗舰高端SUV市场,被整车企业赋予了高端、旗舰的定位。另外,部分主机厂开始涉足REEV轿车产品的开发,且主要集中在大型旗舰轿车领域。
除了常规的轿车与SUV市场,大型越野SUV赛道也成为PHEV与REEV展现优势的重要领域,而这一选择背后,是越野场景对车辆性能的特殊要求。在大型越野SUV赛道,主机厂普遍倾向于选择PHEV和REEV产品,这是由越野场景对车辆动力性能、续航能力和可靠性的特殊要求决定的。
车型布局之外,各大主机厂在上海车展上展示的动力总成战略,更清晰地勾勒出PHEV与REEV技术发展的脉络与未来方向。
动力总成战略的调整首先体现在发动机型谱的优化上——随着新能源车型的普及,传统发动机的依赖度降低,2024年行业内出现了大规模的发动机型谱简化。在发动机型谱简化的同时,主机厂并未停止技术探索,尤其是在小型化发动机领域,多家企业展示了专为增程产品设计的新型号,体现出技术储备的前瞻性。另外,为支撑中国品牌向中高端市场突破,多家企业在车展上展出了针对PHEV与REEV市场的2.0T发动机,旨在提升产品性能与定位。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车企为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进一步探索动力布局的差异化,一种新的配置策略开始出现——单一车型选配多款发动机并结合电机、电池组合,实现产品覆盖的细化。
PHEV与REEV的“向上突围”与“全球征途”
国内市场的技术迭代与产品升级,为PHEV与REEV开启“向上突围”之路奠定了基础,而随着中国汽车企业全球化布局的加速,两者也迎来了进军国际市场的“全球征途”,其间机遇与挑战并存。
具体来看,PHEV在全球化进程中首先依托其长期积累的价格优势,同时通过平台整合与品牌向上,正逐步突破以往的市场局限,开拓新的增长空间。未来,主机厂将考虑利用ICE平台升级PHEV产品,开发混动专用动力总成,凸显“低油耗”优势。品牌向上发展也为PHEV带来了新的市场空间——以往PHEV主要集中在15万以下、D级车以下的经济型市场,随着技术成熟和消费者需求升级,部分企业开始在中大型SUV和轿车领域布局PHEV产品。
平台整合是PHEV发展的另一重要机遇。随着PHEV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开始优化平台,开发以PHEV为先的平台。这种平台能够更好地整合电池、电机、发动机等核心部件,搭载最新一代智能化功能,实现系统优化,提升整体性能和竞争力。
目前,REEV产品主要以“新豪华”形象出现在大型SUV和轿车的高端市场。由于REEV多基于BEV平台开发,可实现长续航、800V快充、先进的电子/电气架构配置等功能,因此标普全球汽车认为未来将有更多企业利用专用BEV平台的资源,结合中国市场的需求特点,从仅BEV战略转向BEV+REEV并行战略。
与此同时,REEV市场也得到了合资品牌和外资品牌的青睐,目前多借助国内品牌资源开发区域化产品。例如,宝马、大众等品牌与国内合作伙伴联合开发REEV车型,试图在中国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未来,若REEV能够解决在小型车和紧凑型车型应用中的成本控制、空间布局等问题,有望作为全球方案被推广。
标普全球汽车认为,无论是PHEV的性价比优势,还是REEV的高端技术特性,都为中国汽车企业进军海外市场提供了独特的竞争力。
例如,在欧洲市场,当前欧洲传统企业在向BEV转型过程中遭遇诸多困境:高昂的转型成本给企业财务带来压力;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充电桩分布不均衡、数量不足,限制了BEV的普及;消费者对BEV的接受度有待提高;续航焦虑、充电时间长等问题仍是消费者购买BEV的主要顾虑。这些因素导致BEV在欧洲市场的增速低于企业预期。中国企业可利用这一市场需求,通过与欧洲企业合作,借助其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引导,将PHEV和REEV产品引入欧洲市场;也可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凭借自身产品优势率先进入欧洲市场,占据市场先机。
与欧洲市场的“过渡需求”不同,在泰国、巴西等非严格监管的市场,中国汽车企业面临着与当地和全球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在这些市场,PHEV过去并非主流产品,消费者对其认知度和接受度相对较低。中国企业要在这些市场取得成功,需要精准定位产品,深入了解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特点、消费习惯和使用场景,结合自身技术优势,开发出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
整体而言,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ICE占比将持续下滑,BEV市场增长放缓,PHEV和REEV的市场份额预计将持续扩大。当然,PHEV和REEV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电池技术的突破、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成本的进一步降低等。只有解决这些问题,PHEV和REEV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大的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5年9月刊
本文来自【汽车纵横全媒体】,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