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调整NT-proBNP阈值+SGLT2i,为高危人群带来心肾保护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16:04 1

摘要:心力衰竭作为高负担心血管疾病,早期识别与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如何在“无症状”的阶段提前识别风险个体,并采取有效干预,是心衰防控的核心科学问题。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力衰竭协会发布的临床共识声明建议,采用年龄调整后的NT-proBNP临界值来定义“心脏应激

心力衰竭作为高负担心血管疾病,早期识别与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如何在“无症状”的阶段提前识别风险个体,并采取有效干预,是心衰防控的核心科学问题。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力衰竭协会发布的临床共识声明建议,采用年龄调整后的NT-proBNP临界值来定义“心脏应激(heart stress)”,这是一个用以描述那些存在心衰危险因素(如高血压)以及经过年龄校正的NT-proBNP升高,但未表现出心衰症状的人群。围绕这一概念,近期连续发表的两项重要研究为我们描绘了从风险识别到精准干预的完整图景。

如何更精准地识别“心衰前期”个体?

存在心脏危险因素(如高血压)且心脏生物标志物 [如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 水平升高的无症状人群,被归类为患有心力衰竭前期。在心力衰竭相关指南及共识声明中,推荐将125 ng/L作为诊断心力衰竭前期的固定NT-proBNP临界值。

然而,NT-proBNP浓度会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因此这一固定临界值在老年人群中的特异性可能较低。ESC发布的临床共识声明提出的临界值标准如下:①年龄<50岁人群:75 ng/L;50~74岁人群:150 ng/L;年龄≥75岁人群:300 ng/L。

近日发表在JACC的研究利用ARIC、MESA和CHS三大社区队列共22 308名无心衰个体的数据,系统比较了固定阈值与年龄调整阈值在“心脏应激”上的差异。

研究得出的关键发现

采用固定NT-proBNP临界值与年龄调整后NT-proBNP临界值诊断心力衰竭前期(pre-HF)时,其患病率存在差异;其中,固定临界值可能会将约35%的≥75岁人群过度归类为存在 “心脏应激”状态。

在年龄<50岁和50~74岁的亚组中,固定临界值与年龄调整后临界值对10年心力衰竭住院(HHF)风险的预测效能相当;但在≥75岁亚组中,年龄调整后临界值的预测效能更优。

年龄调整后临界值提高了筛查效率,这一结论可通过更低的10年需筛查人数(NNS10)得到体现。

研究结论

本项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年龄调整后的NT-proBNP临界值定义心力衰竭前期(pre-HF)具有合理性。年龄调整后临界值可实现更准确的风险分层,并提高筛查效率,在75岁及以上人群中表现尤为显著。这一发现提示我们未来在公共卫生筛查和资源配置中,应更多考虑“随年龄动态调整心衰前期NT-proBNP诊断阈值”的策略。

被识别出来的“心脏应激”人群,能否通过干预获益?

在患有心肾疾病但无已知心力衰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作为心脏应激标志物的NT-proBNP水平升高,提示心力衰竭及心肾并发症发生风险更高。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的一项分析基于两项大型试验数据,采用年龄调整后的NT-proBNP临界值,评估了卡格列净(canagliflozin)对心脏应激状态及临床结局的影响。

研究方法与结果

研究纳入CANVAS试验与CREDENCE试验中基线时无心力衰竭的5281名受试者。分别于基线时和第1年检测受试者的NT-proBNP水平,并采用年龄调整后的NT-proBNP临界值定义心脏应激状态。研究结局包括:主要复合结局(终末期肾病、血清肌酐水平翻倍、肾脏相关死亡或心血管相关死亡)、肾脏复合结局、心力衰竭住院、心血管相关死亡、全因死亡,以及“心力衰竭住院或心血管相关死亡”复合结局。采用多变量Cox回归模型分析心脏应激状态、临床结局与卡格列净疗效之间的关联。

基线时,45%的受试者存在心脏应激状态。心脏应激状态可独立预测所有结局的风险升高,其中基线至第1年NT-proBNP水平持续升高或维持在较高水平的受试者,结局风险最高;此外,第1年NT-proBNP水平较基线升高的受试者,其结局风险也显著增加。

卡格列净可显著降低存在心脏应激状态受试者的多种结局风险,具体包括:主要复合终点风险降低28%;心衰住院风险降低32%;肾脏复合终点风险降低35%。而在无心脏应激状态的受试者中,卡格列净的获益则相对不显著。

研究结论

在无心力衰竭但存在心肾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年龄调整后的NT-proBNP临界值可有效预测心肾事件发生风险。卡格列净具有显著的心血管及肾脏保护作用,且该作用在存在心脏应激状态的患者中最为突出,这提示临床中需尽早识别此类高风险人群并及时干预。

从科学到临床:一条清晰的防控路径

这两项研究相互呼应,勾勒出心力衰竭防控的新路径:

1.精准识别——使用年龄调整的NT-proBNP阈值,更科学地发现社区和高危人群中的“心衰前期”状态。

2.动态监测——通过随访NT-proBNP水平,评估个体风险演变和药物治疗反应。

3.靶向干预——在心脏应激人群中,应用SGLT2抑制剂(SGLT2i)等药物可显著改善心衰与肾脏预后。 从人群层面的风险分层,到个体层面的精准治疗,这一系列证据正在推动“心脏应激”向临床可操作的防控策略转化。

展望

未来,随着更多大规模队列和临床试验的验证,心脏应激有望成为心衰防控的核心切入口:既能作为早期筛查工具,也能作为干预决策与疗效监测的标志物。临床实践中,若能在社区和高危人群中常规评估NT-proBNP水平,并结合SGLT2i等药物进行早期管理,或将真正改变心衰的发生轨迹。从“发现风险”到“改变结局”,心脏应激为心衰防治开辟了新的希望。

来源:国际循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