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8日至22日,由省政府新闻办主办、现代快报社承办的“‘新’动江苏——2025外媒看江苏”采风活动,先后走进南京、无锡、盐城、连云港四地。来自日本、韩国、巴西、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0余家媒体记者,以镜头与笔触为桨,驶入江苏“挑大梁”的第
8月18日至22日,由省政府新闻办主办、现代快报社承办的“‘新’动江苏——2025外媒看江苏”采风活动,先后走进南京、无锡、盐城、连云港四地。来自日本、韩国、巴西、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0余家媒体记者,以镜头与笔触为桨,驶入江苏“挑大梁”的第一线,试图了解:经济大省如何以改革激发活力?制造强省如何以创新驱动发展?人文沃土如何以文化链接全球?
答案被浓缩为三个关键词——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文化创新。
循着这三个维度,采风团记者一路通过实地探访、现场采访、沉浸式体验等多种形式,拼出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江苏切片。
科技创新:从实验室走向全球市场
科技创新是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记者们此行走访了多家科研院所与高科技企业,亲身感受江苏在前沿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和澎湃动能。
位于南京的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与诺唯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科技创新的“标杆窗口”。
在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记者们详细了解了AI在政务、交通、司法等领域的应用。该院由清华大学与南京市政府于2018年合作共建,目前已完成52项科研立项,申请59项发明专利。从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图灵院孵化了诸多科技创新企业,不断播种创新的种子。韩国《世界日报》记者李雨重表示:“清华大学的‘姚班’被誉为中国人工智能的摇篮,来到这里让我看到前沿技术如何真正落地生根。”
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围绕酶、抗原、抗体等功能性蛋白及高分子有机材料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业务覆盖生命科学、体外诊断等多个领域。巴西“观中国”高级研究员、编辑石昊说,他对诺唯赞的知识产权管理与全球化布局十分感兴趣,更令他惊喜的是诺唯赞计划将业务延伸至巴西市场。这让他第一次感受到科研与全球市场的零距离。
盐城在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同样令人瞩目。大丰港零碳产业园作为省级碳达峰碳中和试点,通过引入先进低碳技术,有效对接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此外,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新能源科创园由金风科技、中车电机等龙头企业联合多所高校共建,成为区域新能源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首席记者阿斯加尔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中国正通过清洁能源项目助力巴基斯坦改善生态环境。此次实地探访让他看到,园区已为实现零碳排放做好准备,“我相信这个目标定能实现。”
在连云港,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二车间的6条生产线正有序运转,生产全球首个纯度达99.9%的α体甘草酸制剂——一类创新药天晴甘美。据介绍,正大天晴已构建了多元化创新技术平台,80%以上研发投入聚焦创新,2024年获批4个一类创新药,数量居国内第一。上海东方卫视国际传播中心外籍专家蒂莫西・波普看到中国本土能研发如此多创新疗法与药物,感到非常振奋。“如今越来越多国际企业关注中国研发成果,通过合作、许可等方式将这些治疗方案推向世界,能让更多患者受益。”
产业创新:机器人“炫技”、新能源“出圈”、水晶“触网”
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正通过智能化改造与绿色转型推动产业升级。采风团走访了多家先进制造企业,深入企业车间,亲身感受江苏智造和产业创新的硬核实力。
如果把江苏的制造业比作一座巨型舞台,机器人产业就是最耀眼的主角之一。
在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中心,记者与通用人形机器人“夏起”互动,并对拥有上百种表情的“夏澜”充满好奇。华夏机器人(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戴鹏介绍,通过自研情商模型与仿生技术的突破,机器人已可实现有温度的人机交互。而南京天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展示的特种智能运维机器人,已在石油、化工等领域投入超5000台,总交付量全球第一。
《中印对话》编辑德温德尔·库马尔表示,这些企业通过应用AI等技术训练机器人,让机器人变得更加智能且易于操控。“这次参观,让我感受到江苏,特别是南京,正在成为一个汇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港口。这里不仅文化丰厚,还拥有澎湃的科创动能。”
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北京周报社)荷兰籍专家、汉学家潘妧纱说:“过去五到十年间,江苏省的机器人产业突飞猛进,特别是伴随着AI技术的兴起和惊人发展。我们在参观中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其中有一种机器人被用于采矿、海上石油平台等危险场景,这意味着人类不再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去作业,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发展。”
位于盐城的江苏普渡机器人有限公司服务机器人的“集中亮相”瞬间吸引了外媒目光,送餐机器人“贝拉”、楼宇配送机器人“闪电匣”等产品被应用于餐饮、零售、酒店等十大行业,其业务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个城市,累计出货量超10万台。巴西“观中国”高级研究员、编辑石昊分享了自己在中国酒店被机器人送餐的经历,“它们还会拨打我的电话提醒我取餐,这样的互动让我惊叹不已。”
无锡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同样亮点纷呈。在天奇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凭借端到端模仿学习技术,流畅完成自主导航与负重作业;上汽大通无锡分公司的总装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机器人同事”包揽重活累活,展现出现代汽车制造的智能化水准;长广溪智能制造(无锡)有限公司的协作机器人能画肖像、写书法、双语互动,交互式人工智能“小溪”对答如流,让记者们惊出“表情包”;雅迪科技集团作为国内电动车行业首家上市企业,其新款电动车的一键折叠、感应解锁、智能驾驶等功能,让《中印对话》编辑德温德尔・库马尔惊叹:“这里的技术一直在不断更新,太让人难以置信了。”
韩国《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宋广燮则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我之前就听说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发展飞速,今天亲身体验,看到机器人的工作过程,也了解到这家公司在做信息采集方面特别厉害。我会向韩国民众讲述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以及无锡的智能制造发展情况。”
巴基斯坦《每日邮报》记者巴伯表示,上汽的智能工厂令他印象深刻。“我之前从未参观过汽车制造厂,这次经历让我受益匪浅,大开眼界,学到了很多。”
绿色能源产业是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又一重点。智泰新能源(东台)有限公司引进国际顶尖电池生产线,专注生产轻量化、高安全性电池产品,并与多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中印对话》编辑德温德尔·库马尔非常关注资源的循环利用,所以特意询问了该企业这方面的研究情况。“了解到他们在开展电池回收相关的研究,期待他们未来能够提出更加完善的电池回收解决方案。”
产业的终点从来不只是产品,而是被重新定义的生活方式。连云港的东海水晶城就展示了传统产业的新业态。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水晶专业市场,这里融合线下展销与线上直播,将水晶产品销往全球。《人民中国》日本籍主播大堀理绪手持刚购入的水晶手链兴奋地说:“价格实惠,以后在平台上刷到肯定还会想买!”
文化创新:非遗遇见科技,让古城夜经济活力四射
夜幕降临时,江苏的“另一面”才徐徐展开。
江苏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格外注重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采风团记者通过体验非遗技艺、观看实景演出,感受人文与科技交融的独特魅力。
南京夫子庙灯火摇曳,秦淮非遗馆里,欣赏南京白局,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在记者们手中慢慢地游走。韩国《世界日报》记者李雨重对着镜头用刚学的南京话表达此行感受:“南京蛮摆滴!”
无锡泥人博物馆里,惠山泥人厂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周璐手把手教记者们体验大熊猫泥人作品的绘制。巴西“观中国”高级研究员、编辑石昊自嘲“没天赋”,却在一笔一画间读懂了“指尖上的中国艺术”。在赵红育精微绣工作室,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红育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在方寸之间绣出层次丰富的画面。精微绣作品惊艳了《人民中国》日本籍主播大堀理绪,她称赞说:“中国的刺绣技艺精妙绝伦,在日本也深受喜爱。”还用刚学的无锡话感叹“蛮灵个”!
夜色更深,无锡惠山映月里街区“知音映月里”的沉浸式演出以运河为幕、古桥为台,将无锡深厚的历史文化与现代表演艺术融为一体,阿炳雕塑光影秀也令采风团记者赞叹不已。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北京周报社)荷兰籍外籍专家、汉学家潘妧纱说,无锡让她感到欣喜,这里的古镇具有“独特性”,“比如你能看到的泥人雕塑,还有那种近乎纳米级别的精微绣,再加上特色纪念品等,所有元素都融合得非常巧妙,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独特的魅力。”
一路向北,记者深入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看白鹭掠过芦苇尖;欣赏由淮剧改编的淮歌演出,沉浸式感受国家级非遗淮剧的魅力;实景演出《寻仙缘》和音舞诗画杂技剧《盐·运》则以独特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北京周报社)荷兰籍外籍专家、汉学家潘妧纱认为,这些演出体现了中国夜间经济的蓬勃发展,盐城通过挖掘自身资源发展夜间经济,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创造了就业机会,还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让城市更受关注。
五天四城、三条主线,采风团记者通过深入走访江苏的科技创新平台、产业创新集群与文化创新空间,全方位感受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江苏的生动实践。他们看见的不只是人工智能、零碳园区、非遗夜游,更看见中国式现代化在江苏的生动落地——它用科技创新的闪电速度,产业创新的澎湃动能,文化创新的柔软力量,回答了高质量发展,江苏为什么能的原因。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新月 龙秋利 杜雪迎 陈敏 王晓宇/文 苏蕊 施向辉 顾闻 马晶晶 尤力庭/摄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