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志不忘 烽火文澜:“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专题展”在广州农讲所隆重开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8 16:26 1

摘要:展览共展出图片310多张、文物30余件(套)、文献资料20余种,其中不少成果或发现为首次公开或全面展示。展览入列全省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要活动清单,在广州农讲所纪念馆、江门市博物馆和东莞市黄江镇黄牛埔美术馆同期展出。

8月28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烽火文澜——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专题展”广州农讲所纪念馆隆重开幕。

展览共展出图片310多张、文物30余件(套)、文献资料20余种,其中不少成果或发现为首次公开或全面展示。展览入列全省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要活动清单,在广州农讲所纪念馆、江门市博物馆和东莞市黄江镇黄牛埔美术馆同期展出。

展览现场

该展览由省政协办公厅主办,省委党史研究室、省社会主义学院、省档案馆指导,广州、深圳、韶关等10个地市政协及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等媒体共同协办,省政协文史馆、广州农讲所纪念馆承办。

展览得到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华侨博物馆、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惠州市东江纵队纪念馆、深圳市坪山区东江纵队纪念馆、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等机构支持。

展览将持续至10月下旬。

新成果新发现

“再会吧,香港!你是旅行家的走廊,也是中国渔民的家乡;你是享乐者的天堂,也是革命战士的沙场……”展览开幕式上,一曲由省政协委员、省歌舞剧院青年女高音歌唱家陈筱棠演绎的《再会吧!香港》,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烽火岁月。

陈筱棠演绎《再会吧!香港》

1942年春,经“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脱险归来的文化名人夏衍会同田汉、洪深共同编写话剧《再会吧,香港》,并创作同名插曲,被誉为“华南的义勇军进行曲”。

参与开幕式省政协相关领导表示,发生在1942年前后粤港澳三地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重要体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场秘密大营救行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集粤港澳三地民众之力,营救困留在香港的知名文化界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家属800余人,对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对保存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凝聚民族复兴伟力具有深远意义。

展览通过“坚持抗战”“危急时刻”“虎口营救”“历史铭记”四个部分,全程回顾在中共中央及南方局的重视关怀下,香港“八办”、中共广东和香港党组织及其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建立联络站、开辟交通线、精心组织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撤离香港回到大后方的营救历程,强调大营救是中国共产党在港澳长期深耕发展、精心组织安排的硕果。

记者在现场看到,本次展览共展出图片310多张、文物30余件(套)、文献资料20余种。

其中,农讲所纪念馆提供尹林平、杨康华等大营救领导人使用过的钢笔、怀表等珍贵文物20多件(套),省立中山图书馆提供茅盾、萨空了等人的回忆文章等珍贵文献10余件,香港特区政府政府档案处特别提供香港大中华酒店用地档案、章程、经营报告等珍贵档案资料。

杨康华使用过的钢笔、怀表等文物

茅盾著《脱险杂记》

萨空了著《香港沦陷日记》

香港大中华酒店用地档案、章程、经营报告等档案资料

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杨建伟特别注意到展览上的一张地图。这是与专业机构合作绘制大营救详细路线图,首次全面介绍大营救主要路线,上面详尽标注大营救主要路线东、中、西主要线路。“这次呈现特别充实了香港、澳门至台山东滘口、广州湾(今湛江市)等西线转移史实,让人一目了然大营救路线全貌,体现了展览充分运用近年来充分运用文史研究新成果、新发现。”杨建伟说。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详细路线图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秘书长冯颖红认为,本次展览的新发现与展览团队赴港澳及省内十个地市的实地调研分不开。据悉,在当地热心人士和文史工作者帮助下,此次挖掘香港元朗杨家祠、澳门东亚酒店、韶关兢业楼旧址、河源老隆义孚行旧址、梅州罗翼群旧居等10多处首次公开的大营救遗址。

粤港澳共有记忆

大营救的成功实施,是粤港澳大湾区红色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开幕式的嘉宾表示,对大营救历史的发掘和展示,有助于唤醒粤港澳三地民众共有的历史文化记忆,对于促进粤港澳融合发展、共建人文湾区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览现场特别还原了香港元朗十八乡杨家村的适庐(杨家祠)的场景,并放置了一套老式桌椅。杨家祠曾是东江抗日游击队的交通站,更是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保持原状的大营救相关文物建筑,而这套桌椅则是一众文化名人中转留宿时候使用过的。茅盾先生在《脱险杂记》中曾提到过。

香港元朗十八乡杨家祠正厅复原场景

杨家祠现任业主杨永光老人来到了展览现场。邹韬奋、茅盾等人居留的时候,他才四岁,但至今对那段往事还有记忆。杨永光向记者回忆,大概1942年1月,家里陆续来了好几批留宿的客人,前后络绎有数十人之多。他们待人非常和蔼可亲,后来才知道这是共产党员从香港营救出一批批文化人。

本次展览之际,杨氏后人将这套桌椅捐赠给省政协文史馆。杨永光的女儿对记者说:“这套桌椅对我们家而言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意义。通过这套家具,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家(杨家祠)曾作为文化名人大营救的一个重要中转站的这段历史,别具纪念意义。”

杨永光及其女儿杨惠娣

开幕当天,记者还在展厅内遇到一位特别的观众。他在展板前驻足良久,一边观看一边感叹:“这些老照片,太难得了!”

交谈之下,记者得知他叫刘汉生,其父刘志明曾参加过秘密大营救,时任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西贡中队指导员。刘汉生表示,展览通过宝贵而海量的历史图像,串联成一段段生动的历史场景,让人身临其境。

存续燎原火种

本次展览得到文化文艺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参与,如著名学者陈永正为展览题写了展标;书法家纪光明、李远东、许鸿基、陈春盛等重录大营救相关诗作的书法作品;省政协委员陈森历时半年创作了大型水彩画《火种》,生动描绘文化名人突破日军封锁线的场景,等等。相关作品入藏省政协文史馆。

展览开幕式设计了多种跨界元素,充分表达对文化名人及大营救历史的致敬与缅怀。由省政协委员、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领衔,将文化名人马思聪在1943年完成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改编成弦乐四重奏进行演奏。

当年马思聪经营救后,任教于韶关坪石中山大学,期间采用广东音乐素材创作此曲,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以协奏曲体裁创作的大型小提琴作品。

开幕式现场演奏《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展览还专门收集整理与大营救相关100多位人物的主要资料,并特设“政协印记”展区。冯颖红提到,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与1949年前后发生的护送民主人士北上协商建国,同为中国革命史、统一战线工作浓墨重彩的篇章。二者同为中共中央领导策划、广东及香港党组织具体指挥的秘密行动,且都与政协密切相关,参与指挥人员和营救保护对象,有不少后来参加了协商建国或政协组织。

展览现场

在不少研究者看来,本次展览系目前省内相关主题展览的一大集成与重要提升。除了新成果和新发现的系统展示,展览更着重强调了大营救的成功绝不是偶然,正如杨建伟所说:“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港澳地区长期深耕、取得长足发展的一个伟大成果。”

文 | 记者 朱绍杰 周欣怡 通讯员 张可图 | 记者 刘畅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