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将发布心理健康与心血管疾病共识,最新研究带您一窥双心健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16:31 2

摘要:双心医学将心理健康与心脏健康相结合,强调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以及心血管健康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当代医学研究证据显示,慢性压力、持续性焦虑、情绪障碍等精神心理因素,不仅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还会显著影响患者接受治疗时的药物依从性、手术预后及术后功

双心医学将心理健康与心脏健康相结合,强调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以及心血管健康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当代医学研究证据显示,慢性压力、持续性焦虑、情绪障碍等精神心理因素,不仅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还会显著影响患者接受治疗时的药物依从性、手术预后及术后功能恢复质量。在即将召开的2025年美国心脏学会科学会议上(2025 ESC)将公布《2025 ESC心理健康与心血管疾病共识声明》,值此,我们通过PubMed检索到大量关于该领域的研究论文。本刊撷取近期发布的几篇文章,让我们进一步了解精神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双向关联。

美国年轻成人中焦虑抑郁与高血压的共病情况:双向关联及对血压控制影响的系统综述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焦虑和抑郁是高发的精神障碍,可能影响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管理。这些疾病间的双向关联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尤其是在美国成人人群中。明确精神健康与高血压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改进临床和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至关重要。本系统综述旨在探讨美国成人中焦虑、抑郁与高血压的患病率及双向关联,识别影响共病的临床、行为和社会人口学因素,并探究其对高血压管理的意义。

研究结果显示,焦虑和抑郁与高血压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在低收入人群、女性及少数族裔群体中观察到更强的关联效应。队列研究表明,抑郁可通过炎症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途径导致高血压发病;而横断面研究则强调,高血压本身会加重心理困扰,形成循环性的共病关系。

此外,综述发现合并焦虑或抑郁的患者高血压控制效果更差,对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也更低。这些研究结果强调,有必要采取整合性医疗措施,同时应对精神健康问题与高血压,尤其是在脆弱人群中。应将常规精神健康筛查纳入高血压管理策略,以提高治疗依从性和临床结局。未来的纵向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因果机制,并评估干预措施在减轻共病不良影响方面的有效性。

存在精神健康问题的妊娠患者在分娩住院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心血管疾病仍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在非妊娠人群中,精神健康障碍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但这类障碍与分娩结局之间的关联尚不明确。

结果显示,在667 502例分娩住院病例中,82 543例(12.4%)存在精神健康疾病诊断。存在精神健康诊断的患者更可能为白人,且来自郊区。总体而言,791例(0.1%)患者发生≥1 项SMM事件,9007例(1.3%)患者存在非心血管相关严重孕产妇发病和死亡(SMM)心血管疾病或并发症。存在精神健康问题的患者,其心血管相关SMM的校正发病率比为2.36,其他心血管疾病及并发症的校正发病率比为1.94(P

结论:精神健康问题可能是分娩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未来研究应致力于明确这一关联背后的生理机制。

心血管健康(“生命必需8要素”)与精神障碍的关联研究

精神健康与心血管疾病(CVD)密切相关。研究旨在探讨由“生命必需8要素”(Life's Essential 8,LE8)定义的心血管健康(CVH)与抑郁、焦虑发生之间的关联。研究假设由“生命必需8要素”定义的心血管健康水平与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呈负相关。

研究共纳入13 028名参与者,其中1206人存在抑郁症状,2947人存在焦虑症状。在加权校正模型中,“生命必需8要素”评分与抑郁患病率呈负相关(OR=0.61,95%CI:0.58~0.65),与焦虑患病率也呈负相关(OR=0.78,95%CI:0.75~0.81)。此外,研究还观察到“生命必需8要素”评分与焦虑之间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

结论:由“生命必需8要素”定义的心血管健康水平,与抑郁和焦虑的患病率呈独立负相关。针对“生命必需8要素”各组成部分的干预措施,可能同时改善心血管健康和精神健康状况。

压力对心血管疾病发展和进展的影响

心血管疾病仍是全球疾病负担的首要原因,因此持续寻找新的补充性预防靶点至关重要。学界在“压力作为心血管疾病风险及预后因素”的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进一步明确了压力与心血管健康之间的复杂关联。

不同阶段压力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儿童期经历的严重压力事件——如身体虐待、家庭成员物质滥用等,不仅会对健康造成长期损害,还会显著增加成年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对比来看,成年期压力与儿童期压力、以及吸烟、高血压、高血清胆固醇等成年期经典心血管危险因素相比,其直接危害程度通常不那么显著,但在特定人群中仍扮演着关键角色。

对于已存在大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人群,成年期压力可能成为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导火索”;而对于已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成年期压力更是影响疾病预后与结局的重要决定因素。

压力诱发心血管事件的病理机制:在真实生活场景中开展的机制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此前实验室观察到的“压力相关病理生理变化”,这些变化正是压力诱发心血管事件的核心原因。例如,压力会降低心脏的心律失常阈值,导致心脏电活动不稳定;同时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发血压升高;此外还会触发促炎反应与促凝血反应,多重作用共同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从具体病理过程来看,压力可能通过加剧心脏电不稳定性、诱发心肌缺血、导致动脉斑块破裂、促进血栓形成等多个环节,最终引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肌病、脑卒中这类临床严重事件。

尽管部分临床指南已认可压力的风险地位,如欧洲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明确指出,对于整体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或已确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压力”应被视为重要的预防靶点,但目前仍缺乏可大规模推广、且有充分证据支持的压力干预方案,这也成为当前心血管疾病预防领域的一大挑战。

《2025 ESC心理健康与心血管疾病共识声明》的发布,无疑将为该领域的临床实践与科研方向提供重要指引,也将进一步推动精神心理因素与心血管健康协同管理理念的落地。本刊将持续聚焦这一重磅共识的动态,在声明正式公布后,第一时间邀请领域内权威专家从共识核心观点、临床指导价值等维度展开深度解读,为广大读者搭建专业、前沿的知识交流平台。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1.Benjamin O Akangbe, Comorbidity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With Hypertension Among Young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Blood Pressure Control. Cureus. 2025 Jul 22;17(7):e88532.

2.Kavya Parekh, et al.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During Delivery Hospitalization Among Pregnant Patients With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J Am Heart Assoc. 2025 Aug 22:e042011.

3.Yudi Xu 1,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Cardiovascular Health (Life's Essential 8) and Mental Disorders.Clin Cardiol. 2024 Sep;47(9):e70019.

4.Joris Holtrop, et al. Psychological factors beyond the SMART2 model for predicting recurrent events in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atients. Eur J Prev Cardiol. 2025 Aug 26:zwaf526.

来源:国际循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