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扫地机器人的追觅,要造超跑!首款纯电车对标布加迪威龙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8 16:38 1

摘要:8月28日,智能清洁巨头追觅科技发布公开信官宣造车。南都·湾财社记者从追觅科技处获悉,目前追觅汽车品牌名称暂未确定,首款产品为超豪华纯电,对标布加迪威龙,计划在2027年亮相。目前,追觅造车项目已组建了近千人的造车团队,且在持续扩张。

8月28日,智能清洁巨头追觅科技发布公开信官宣造车。南都·湾财社记者从追觅科技处获悉,目前追觅汽车品牌名称暂未确定,首款产品为超豪华纯电,对标布加迪威龙,计划在2027年亮相。目前,追觅造车项目已组建了近千人的造车团队,且在持续扩张。

12年前已有构想,最终品牌名还未定

2017年,追觅科技在苏州成立,其技术积淀可追溯至2009年创始人俞浩在清华大学创办的创客空间“天空工场”。早在2015年,俞浩团队就瞄准高速数字马达技术展开攻关。彼时该技术被国际品牌垄断,团队最终实现突破,2017年将马达效能提升至58%,超过当时国际龙头49.8%的水平。

以高速马达和智能算法为核心竞争力,追觅科技成立后逐步搭建起多元智能家电产品矩阵,覆盖扫地机器人、无线吸尘器、洗地机、高速吹风机等品类。凭借技术驱动,追觅成长速度显著。成立仅4年,就在2021年完成36亿元C轮融资,创下智能清洁行业同期融资新高。2023年,追觅估值达130亿元、2024年升至200亿元,连续入选胡润独角兽榜单。

近期,追觅科技不断打破业务边界,开始从智能清洁、生活家电等单一产品扩散至充电宝等领域。而就在本次官宣造车8天前,追觅刚刚确认将正式拓展无人机业务。

追觅科技造车并非一时的头脑发热。其在公开信中提及,第一份造车计划书完成于2013年,如今真正介入造车,追觅等了12年,其称目前为“时代时机”。

南都·湾财社记者从追觅科技处获悉,追觅汽车项目的首款车型大概率为一纯电超豪华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

据追觅科技方面介绍,这款超豪华纯电车将以“感知-理解-进化”为核心,构建起区别于传统豪华车的智能生态体系。搭载AI赋能陪伴系统,能持续学习用户的驾驶习惯、场景偏好甚至情绪特征,系统会自主沉淀并动态优化响应逻辑,让车辆在使用过程中成为“最懂用户的专属座驾”。

根据其构想,车辆还具备跨生态互联能力,可与用户的智能家居、移动终端形成无缝协同:离家时自动同步行程调整家中设备状态,抵达目的地前提前联动各设备终端,让超豪华体验从座舱延伸至用户生活的全场景,构建起强黏性的智能生活闭环。

追觅科技方面告诉湾财社记者,目前汽车项目最终的品牌名称还未确定,后续还可能有调整。

多家企业曾跨界下场造车

“如果你想害一个哥们,就劝他去造车。”何小鹏在一次访谈中的一席话,揭露了造车的残酷现实。

小米汽车确实是个例外。因其具备互联网软硬件基础,与造车十分契合。依托于强大的供应链与自研实力,小米汽车在性能与智能化方面表现突出,仅用两年时间就成为行业佼佼者。2025年,小米汽车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7月交付量单月首次突破3万辆,达到3.01万辆,同比增长200%,创品牌新高,这其中6月上市的SUV车型YU7贡献显著,上市18小时锁单量高达24万辆。第二季度交付量为8.13万辆,同比增长197.7%,单车均价因Ultra车型拉动提升至25.37万元。

但小米汽车整体营收在小米集团的总营收占比不足20%,背靠强大的财团为研发、运营供血,其造车模式难以被复制。

行业中更多的是存在感寥寥的参与者。在追觅科技之前,石头科技创始人昌敬曾创立极石汽车,其首款产品极石01于2023年正式发布,自今年3月起交付量才终于突破1000台,截至2025年7月,极石01销量1228辆。另一家电巨头创维科技于2021年入局造车,目前公开层面暂无法查询到具体销量,存在感较低。

这背后折射出的现实是,中国汽车市场正深陷竞争的“泥沼”。一方面,行业价格战正从最初的促销手段,升级为恶性竞争,从燃油车领域蔓延至新能源车,自主燃油车折扣率高达18.3%,新能源车促销占比达10.2%,部分车型价格倒挂幅度甚至超15%。部份车企间竞争手段也从单纯价格比拼,演变为互相举报、舆论攻击等非理性行为。

另一方面,从行业效益来看,增收不增利现象突出。2025年前4个月,汽车行业收入增长7%,但利润却同比下降5.1%,利润率降至4.1%,第一季度行业利润率进一步滑落至3.9%,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供应链压力也在不断传导,零部件采购价每年下降10%-15%。

对于造车的困难,追觅有所认知。追觅于公开信坦言,当前行业竞争已进入全方位、多维度的高强度对抗,不仅比拼技术创新与迭代速度,更考验体系能力、供应链整合、品牌定位与全球市场洞察。

但追觅方面分析认为,当前市场仍为其留下了“错位竞争”的空间。其指出,从市场现状来看,全球超豪华汽车市场仍由布加迪、宾利等传统品牌主导,但这些品牌在电动化与智能化领域的推进相对缓慢;而特斯拉虽在电动化与智能驾驶上领先,但其品牌定位仍偏向“科技大众化”,难以满足高端用户对“极致豪华+专属体验”的需求。此前中国车企的出海,更多聚焦于性价比与中端市场,尚未在超豪华领域形成突破。

追觅自我总结四大优势,或将聚焦海外

虽为跨界造车,但追觅自认具备核心技术的多场景复用‌的能力。

追觅科技告诉湾财社记者,从技术层面看,追觅的跨界具备显著的可迁移优势。其在高速数字马达领域积累深厚,自主研发的20万转以上超高速马达已广泛应用于扫地机器人、智能清洁等产品线。

该技术体系可服务于电动汽车的高性能电驱系统,尤其是大功率、高转速电机设计与管理经验,对打造超跑级动力总成具有重要意义。正是依托高速马达技术,追觅称,其要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

追觅在智能感知与AI算法方面同样表现突出。其视觉识别、场景建模、自主路径规划等技术已在服务机器人中实现商用,这些能力可用于高级别辅助驾驶系统(ADAS)及智能座舱交互体验的研发。

截至2024年底,追觅全球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其中45%为发明专利,覆盖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与人机交互等电动车核心领域。“这些技术储备将直接转化为汽车产品的竞争力。”

依托清洁电器积累的供应链管理经验,追觅未来会与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开展深度合作,利用在产品定义上的优势,提供核心技术与智能化解决方案。供应链与制造落地方面,追觅也已展开系统性布局。依托成熟的汽车生产制造产业链,将在电池系统、电控单元和智能驾驶芯片等关键环节与头部供应商达成深度协作。

此外,追觅已初步建立覆盖全球100余国的6000家线下渠道和3000万用户群。这些资源可为高端汽车的品牌传播、体验交付与售后服务提供潜在支持,尤其是欧洲与亚太市场,有望成为其首批重点投放区域。

据悉,目前追觅汽车已组建起一支涵盖研发、制造与质量控制的跨行业人才队伍,既包括原智能硬件业务的核心研发人员,也引入了来自传统整车制造领域的资深专家,涵盖研发、量产与品控等多个环节,初步形成“智能硬件敏捷开发+汽车级系统工程”的双重能力体系。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陈镜安

来源:南都汽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