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颜真卿与《麻姑山仙坛记》对南城书风文脉之影响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8 15:30 1

摘要:南城书法文脉绵延千年,植根于麻姑山深厚的人文底蕴。近年来,南城县借获评“全省书法之乡”的东风,以书法为媒介持续推动文化繁荣。通过连续举办三届全国颜体书法展、在全县中小学校开设书法课程,以及连续五年开展“送春送福”活动等一系列举措,将书法之美融入寻常生活。这份繁

南城书法文脉绵延千年,植根于麻姑山深厚的人文底蕴。近年来,南城县借获评“全省书法之乡”的东风,以书法为媒介持续推动文化繁荣。通过连续举办三届全国颜体书法展、在全县中小学校开设书法课程,以及连续五年开展“送春送福”活动等一系列举措,将书法之美融入寻常生活。这份繁荣,既源于南城悠久的书法传统,也得益于麻姑山与“天下第一楷书”《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简称《麻姑山仙坛记》)的精神滋养,以及颜真卿人格力量的深远感召。

重刻的《麻姑山仙坛记》石碑

颜真卿,字清臣,唐代杰出的政治家、书法家。其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创立了雄健豪迈、大气磅礴的“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他更以忠烈气节留名青史,在“安史之乱”中坚守平原郡,晚年劝降叛将时宁死不屈,殉国而终,其忠义精神成为后世楷模。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颜真卿任抚州刺史期间,游历道教圣地麻姑山,有感于其山水灵秀与人文传说,撰书《麻姑山仙坛记》,留下了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也让南城与“颜体”结下了缘分。该作全文900余字,以散文记述游历始末,引《神仙传》中麻姑的传说,讲述麻姑“见东海三为桑田”,以奇幻的故事凸显麻姑山的神秘与悠远,并细致描绘了麻姑山的自然风光。

《麻姑山仙坛记》具有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作为研究唐代道教文化和抚州历史的重要资料,它详细记录了当时麻姑山的宗教活动与建筑风貌,为还原唐代社会文化提供了珍贵史料。文中对“麻姑献寿”传说的记载,使这一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并发展成为象征长寿吉祥的文化符号,深深融入南城的地域文化基因。其书法价值更是无可替代,碑文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笔画横轻竖重、蚕头燕尾,结构宽博大气、疏密得当,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成为学生学习楷书的经典范本。麻姑山因笔墨而更添文气,南城也因此成为书法爱好者心中的“圣地”。

近年来,南城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颜真卿书法的文化价值,将书法传承作为推动文化强县建设的重要抓手,多措并举激活千年文脉。鉴于《麻姑山仙坛记》原碑早已湮没,仅存的拓本又因流传久远而版本不一,南城县启动重刻工程,组建由文物专家、书法学者和金石匠人构成的专项团队,耗时近一年开展筹备工作。团队遍访国内各大博物馆,比对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多家馆藏拓本,逐一考证碑文的字形、笔画细节与篇章布局,尤其对“大字本”中部分模糊的字迹,通过高清扫描、字迹比对等技术手段,还原颜真卿原笔的笔法走向;参考颜真卿同期所书《颜勤礼碑》《祭侄文稿》(碑刻版)的尺寸比例确定碑石尺寸,力求在形制上与唐代原碑保持一致。工程选用质地坚硬、纹理细腻、不易风化的青麻石,采用传统“双钩填墨”技法,先在石面上精准勾勒碑文轮廓,再以“阴刻”手法细细雕琢,精准再现颜体笔意。经过近半年的精雕细琢,重刻的《麻姑山仙坛记》石碑高3.8米、宽1.5米,立于麻姑山游客中心广场,与周边的松杉、流水相映成趣,仿佛穿越千年时光,与唐代的原碑隔空相望。

重刻石碑的意义远超书法复原本身,更承载着赓续文脉、联结古今的重要使命。江西省书协主席毛国典在石碑落成仪式上说:“这碑虽说是重刻,但百年、千年后,它就是古董,就是真迹了。”此言深刻揭示了石碑的历史价值——既是对唐代原碑的“致敬之作”,更是为后世留下的“新的文化遗产”。对当代人而言,石碑是“触摸历史的窗口”:游客驻足碑前,既能领略颜体书法的雄浑气势,又可透过碑文遥想颜真卿当年创作情景,使“麻姑献寿”“沧海桑田”等传说从文字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文化体验;对后世研究者来说,此碑将成为研究唐代书法与地域文化的珍贵实物史料。

从文化传播角度看,重刻石碑已成为南城“颜体文化”品牌的核心载体。以往人们只能通过拓本间接了解《麻姑山仙坛记》,如今这座矗立的石碑作为具象化的文化符号,成为书法爱好者的打卡圣地,更成为多所学校的书法研学基地,学生们在此诵读碑文、临摹楷书,感受“笔墨与山水相融”的文化氛围。景区还特意围绕石碑打造“颜体书法文化区”,增设碑文解读牌、颜真卿书法生平展栏,让大家在观赏石碑的同时,深入了解颜体书法的艺术特点与历史背景。

借着“全省书法之乡”的东风,南城县连续举办三届全国颜体书法展和一届全国颜体楷书邀请展,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爱好者参赛、参展。展览期间举办的论坛、讲座和现场创作等活动,为颜体爱好者提供了交流互鉴的平台,进一步扩大了南城作为“颜体发源地”的文化影响力,持续推动麻姑山与南城书法文化走向全国。

第三届全国颜体书法展现场(资料图)

在书法教育普及方面,南城县大力推进“书法进校园”工作,通过为中小学校配备专业书法教师,开设书法必修课,将《麻姑山仙坛记》选段作为学生楷书练习的经典范本;组织开展“麻姑山书法研学活动”,让学生走进麻姑山,在仙坛遗址、石碑前感受书法与自然、历史的融合,激发学习书法的兴趣。目前,该县中小学生“习颜体、爱书法”已蔚然成风,不少学生在全国、全省书法比赛中获奖,为南城书法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生力量。

在精神层面,颜真卿的忠烈人格与碑文中蕴含的历史哲学共同塑造了南城书法的文化内核。书法教育不仅传授技艺,更承载了品德教化和人文培育的功能。学生在临摹颜体时,不仅学习笔法,更了解颜真卿的忠烈故事;书法工作者则借助送春联等民俗活动传递文化温度。

颜真卿与《麻姑山仙坛记》对南城的影响,早已超越笔墨本身,成为融入城市基因的文化符号,持续滋养着这座城市的人文气质,也让南城书风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成为推动南城文化繁荣、彰显地域特色的重要力量。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