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张謇的精心培养之下,张孝若成为他创实业的主要接班人。张孝若本身也争气,他曾和孙科、张学良和元可定等三人并称为“民国四公子”。张謇为了培养儿子可是下了苦功夫。
你知道吗?张謇寄予厚望的独子,竟然会用那样的方式离世。
张謇42岁科举中状元,46岁中年得子,生下儿子张孝若。
在张謇的精心培养之下,张孝若成为他创实业的主要接班人。张孝若本身也争气,他曾和孙科、张学良和元可定等三人并称为“民国四公子”。张謇为了培养儿子可是下了苦功夫。
张謇教子可谓是中西结合,希望儿子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将儿子送去自己创办的学校,为了巩固父子感情,他经常给儿子写信,关心他的日常。
为了让儿子顺利接管家业,张謇将其送出国学习。
为此,张謇还给张孝若择了行期,并占了一课,卦象显示吉利,他便高高兴兴地回去了。不多久,张孝若就被打发去美国。张孝若去美国没多久,就往家里寄去家书。
不过,张孝若此行也只呆了一年的时间,在拿到“商学格致学学士衔”后,他就收拾行囊回家。
1919年,张謇创办淮海实业银行,总经理正是张孝若,之后,张孝若又陆续担任了南通学院院长和大生纱厂董事长等职务。
对于张孝若,梁启超是欣赏的,他曾经看过张孝若亲写的东西,并给张謇写信,他的儿子有孙仲谋的感觉。张謇听后干劲十足,怎料,张孝若才刚步入政坛就碰了一鼻子灰。
社会上后来更是将他贿选的谣言传的有声有色,对此,张孝若后来澄清:他虽然接近证券几年,可是从来都没有做过不正当或者不可告人的事情,他本人清清白白。
仕途不顺的张孝若之后被北洋政府任命为事业考察专使,这一年他才25岁。
1923年,张孝若被北洋政府授予二等文虎勋章,还任命他为驻智利全权公使(未到任),可是,此时的张孝若已经没有半点从政的想法。
和仕途相比,张家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他们旗下的大生纱厂竟然以工厂的名义公开在上海发行纸币,数额高达数十万。
只是,即便张孝若家境殷实,他也没有因此挥霍一空,恰恰相反,张孝若在生活上非常节俭,张家的饭桌上,“清鸡汤”已经能称得上是奢侈品了。不仅如此,张孝若的衣服上还曾有过补丁。
1926年,张謇去世,之后,张孝若同胡适的往来也越来越多。
其实,张孝若和胡适之间的交往最早能追溯到1919年,张孝若给胡适写信,两人未曾谋面,可张孝若对胡适的文学改良主张非常的赞赏。
张孝若曾邀请胡适“惠临南通”,南通不但是张孝若的家乡,还是张謇发展事业的地方。在张孝若这封信发出一年后,胡适的老师杜威前往南通发表演讲,张孝若亲自去接人,遗憾的是,此次胡适没有出现。
1922年8月,报纸上发出胡适将会去南通参会的消息,然而,一直到最后胡适也未能成行。
两人真正会面,已经到1923年。此时的张孝若正在为出使欧美日十国做准备。
一年以来,张孝若特别的繁忙,在各大聚会和活动中进进出出,一直到1923年7月,张孝若总算结束了他这场长达7个多月的考察。
不过,张孝若和胡适的第一次见面特别简单,没有特别之处,后来胡适在日记中记载,也只是提到张孝若参加了这次聚餐,并没有太多的笔墨。说明二人最初相处并无特别之处。
虽然胡适比张孝若大7岁,但是,这并未妨碍到两人之间的交往,他们在教育背景和性格志趣等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首先,胡适和张孝若都接受过传统思想的教育;其次,两人都受到现代教育和开放思想的影响。两人都曾经系统性的接受过西方近代思想的熏陶;最后,两人都聪颖过人,并且酷爱写作。
1920年代后期,张孝若和胡适交往进入最为频繁的阶段。
胡适从1928年5月到1930年11月,定居在上海的时间不到三年。在此期间,张孝若大部分时间都在编辑父亲张謇遗作,写作张謇传记。不过,张孝若并未断了和胡适的书信往来。
后来,张孝若邀请胡适给父亲传记作序这件事,将两人之间的关系彻底推上高潮。
其实,只按照张孝若原本的计划,他是想请胡适亲自给父亲写传记的,只是,可能胡适事务缠身,最后写传记的任务还是落到张孝若的肩上,不过,期间胡适还对张孝若进行写作指导。只是,胡适一直讲给张孝若传记作序的承诺列入计划中,一直没有实施。
一直到1935年10月17日,张孝若在上海寓所遇刺身亡,胡适发现张孝若的家人大量删除了书的内容,去其精华仅存糟粕,后来胡适也忙起来,给张孝若作传的计划也一再搁置。
那么,张孝若是怎么死的呢?事实上,他的死亡真相一直是一个悬案。因为行凶者是张家的旧仆。被害人是张孝若和小妾李复初,当场殒命,旧仆当场自尽。
有人猜测,旧仆可能早有预谋,负责侦办这一案的巡捕房态度前后不一,张家一直怀疑在旧仆的背后另有黑手,张孝若去世后,张家的大达轮船公司就被杜月笙吞并了,而凶手的妻子和子女一直被杜月笙照顾着。
张孝若去世时才37岁,只留下二子四女,一女自杀,一女则死于抗战。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