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的历史总能激起许多人的兴趣。安史之乱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破坏力太大,直接让盛唐失去了光彩,人口锐减,边疆不稳,藩镇割据没完没了。可是唐朝竟然又活了百多年,这不是多坚持了一阵子,简直是挺过了全部乱局!为什么没一乱就完蛋?谁能把烂局撑下去?这其中少不了几位“明
唐朝的历史总能激起许多人的兴趣。安史之乱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破坏力太大,直接让盛唐失去了光彩,人口锐减,边疆不稳,藩镇割据没完没了。可是唐朝竟然又活了百多年,这不是多坚持了一阵子,简直是挺过了全部乱局!为什么没一乱就完蛋?谁能把烂局撑下去?这其中少不了几位“明君”。
唐宪宗李纯是个挺会折腾的家伙,少年就遭遇过兵变,有过受惊。他做皇帝后啥都试,先用积蓄的钱鼓捣军队,又让杜黄裳、武元衡这些主张削藩的人上位。他喜欢较真,非得把那些自以为是的大藩镇收拾收拾,光元和中兴那阵折腾,就让地方势力消停了不少。政策上,观察使用州税,税收规定变得绕来绕去,但确实减轻点负担。还下令蠲租,出宫人,禁掠卖奴婢,有点铁腕也有点柔情。
偏偏他晚年又迷上神仙药,吃金丹,性格变了,身边太监都得提心吊胆。最后死法也离奇,被宦官谋害。前面政绩不错,后面有点失控,那些藩镇搞割据终于被压了下去,唐朝中兴算是他定下基调。这种人到底算明君还是更像个独裁者?说不清!
李纯的治下,很多人喊日子好过了,可也免不了有人被新政压制。他推动的政令,既有收买人心的一面,也有让利益集团不爽的地方。**政局安定和民心遵从,往往在权力的博弈间摇摆不定。**他这样的人,哪能真的让所有人满意?之后的遗产还能传下多少,到底值不值得都难说吧?
李纯之后,唐武宗也不能忽视。李炎傻大胆,喜欢动手折腾宦官,本来宫廷里面太监横行,他非要打压,还废了太子,自立为皇。即位头一件事就是收拾宦官,接着收复昭义镇,把藩镇的实力压了一大块。地方割据不再像以前那么随便,但每收服一个藩镇,总要牺牲一波忠臣,胜利像是换来的。
“平昭义之乱”之后,唐王朝的权威又被提了起来。可惜也没能解决根本问题——藩镇的心思难琢磨,边疆还是缺乏掌控,本质上还是表面安定而已。李炎还是有点脾气急躁,晚年迷信方士,也服药,结果身体彻底垮了。这不是巧了么?明君后面总是有点不靠谱!他去世也没有多少时间完美交班,一个折腾就结束了。
李炎时期回鹘被打得服服帖帖,西域又稳定了几年。边疆那些地方,短暂有了喘息。可一旦风头一过,民族势力还是会反弹。唐武宗的强硬,也许只暂时掩盖了隐患?为什么没能从根本解决地方势力的问题?一阵猛药,能顶多久?
再轮到唐宣宗李忱。他当初能做皇帝,还靠宦官马元贽扶持,这听起来就有点讽刺。你要说他是明君但也不能脱离宫廷权力角逐,李忱即位后确实努力修补国家制度,整顿官僚,平反冤狱,打击腐败。外部也打了吐蕃,安定安南,张议潮归唐归得及时。归义军的设置让西部边疆也稳下来。
刚刚朝政稳定了一阵,李忱又选择信长生药这条路,也和前面几位一样,最终中毒而死。就这么奇怪,唐朝后期的明君,都喜欢方术,金丹吃出问题。到底是太过寂寞,还是时代风气教他们只能信虚无?百姓却真心怀念李忱,把他叫“小太宗”,觉得好不容易日子安定了。那究竟是治国有力还是只剩下平衡术?
大中之治算是唐朝最后的繁荣了,百姓再怀念已来不及。有了几位明君,也只维持了暂时的安定。如果深究,他们谁也没能彻底解决唐朝内外交困的问题。藩镇、地方割据、宦官专权,还时不时爆发叛乱。明君治下的成果,转头就被下任皇帝或者新势力破坏。是不是每一次力挽狂澜之后,反而更难修复破败的根基?
安史之乱打碎了唐朝最核心的国力,人口和财政直接萎缩。据《中国历史人口简表》,763年乱后人口仅剩1600万,远不及全盛时期。西北边疆再难收复,吐蕃和回鹘不断来犯。后期的三位明君能做的,只是修修补补。维持一时的稳定,却无力复原昔日的盛唐气象。
不过想想,有时候唐朝后期的“明君中兴”,本质上就像维持旧机器的最后一次保养。宦官、藩镇、官员,各方势力不断蚕食权力。皇帝其实也被体制制约,不得不在不同派系间周旋,哪怕偶尔当机立断,也很难长久维持。有权威数据表明,实际赋税和军费难以为继,召募新兵效率越来越差,地方自主性增高,中央管控下降。
考察实操案例,比如裴度收服淮西,武元衡死于宦官之手,这些事件都说明了唐朝后期政争的复杂。不是只依靠皇帝的权力,更多的是各种利益、恩怨、分裂夹杂其中。外部威胁贯穿始终,内部裂痕难愈合。一时鼎盛一点,比如唐宣宗时期,外敌退却,内政整顿,老百姓确实有了点盼头,日子好像慢慢变得有希望,也就是那么几年。
很奇怪,明君之所以被后人称道,可能更多是因为他能让乱局暂停。真正的复兴,再好的皇帝也只能做表面文章。历史并不会都留给理想模式发展,每天都要权衡、犹豫、拖延、妥协——要不说,前后话都能自相矛盾?
明君们有决断,也有人性弱点,甚至有点儿自恋。想靠长生药撑住皇权,更像是一种逃避,现实太复杂,“中兴”是暂时的遮羞布罢了。后来百姓还会怀念李忱,觉得总算没那么动荡,但事实上那些动荡从来没消失。这一点是没法回避的。“明君救国”,其实谁都不是万能,但如果没有他们,唐朝甚至早死一百年也不算意外。
权威数据库、新出的论文,都在强调安史之乱后国家体系的崩坏。人口难以补充,财税流失,地方派系自立门户成了常态。政权靠少数明君短暂恢复,庞大帝国很难逆转衰败。后来的黄巢之乱又一波重击,唐朝灭亡也就没法再拖。历史的惯性很大,就算几位好皇帝也改变不了终局。
至于唐朝百年绵延,是不是该归功于上述几位明君?他们有没有真的扭转乾坤?有的学者说其实只是运气加一点巧合,也有人坚信帝王个人能力至关重要。这种争论似乎永远也有分歧。明君能救国,还是只能维持片刻繁荣?或许,这种问题本身就没标准答案!
秋日里回头想唐朝,其实历史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有光芒,也有暗面,几位明君各有千秋。盛衰之间的故事,留下的痕迹,比叙述还要多点现实感。总有人忙着回望辉煌,或许最值得记住的,是那些在混乱中坚持了自己的选择的人们。
来源:文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