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门口那条河 | 春天是桃花瓣,秋天是枫香叶……她的花瓣日记见证八堡港蝶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8 15:10 1

摘要: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上城发布推出“咱家门口那条河”系列报道,邀请民间河长、环保志愿者等以亲历者视角讲述身边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故事。他们口中的点滴变化,汇聚成了一幅鲜活的生态画卷。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上城发布推出“咱家门口那条河”系列报道,邀请民间河长、环保志愿者等以亲历者视角讲述身边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故事。他们口中的点滴变化,汇聚成了一幅鲜活的生态画卷。

本期讲述人

九堡街道环保志愿者 汪舍女

清晨6点,九堡街道景蓝社区的沿河石板路还浸在薄雾里,我已经踩着沾着露珠的石阶走向八堡港(注:原横四港),沿着八堡港河道开始了每周天雷打不动的巡河。

“8月10日,八堡港中游水温32℃,东侧排水口无异常,河面漂浮3个塑料瓶已清理;草丛中发现2瓶丢弃的过期药,已联系社区回收点……”笔尖在巡河记录本上划过,这样的动作,我重复了百余次。今年我47岁,这也是我加入景蓝社区环保队的第12个年头,我的记录本已经攒成了整齐的一摞,放进社区活动室的玻璃柜里。

我拿着缠着刻度线的竹竿、绑着泡沫块的渔网,蹲下身将竹竿探入水中。泡沫块浮起的位置正好对准“400”的刻痕,我在本子上画了个波浪线:“比上周涨了3公分。”

汪舍女的笔记本

夏天戴着草帽在河边捡烟头,被蚊虫叮得满腿红包;冬天拿着网兜打捞冻结的塑料瓶,棉鞋湿透了就垫上报纸继续走——这是我巡河的日常。我的记录本里夹着一张有点褪色的老照片,是2016年巡河时拍的:河面上漂浮着塑料袋,岸边堆着垃圾,远处的排水口正涌出浑浊的黄水。当时我用红笔在照片背面批注:“那天刮南风,臭得人不敢开窗。”如今的八堡港两岸,石板栈道笔直地穿过小树林,南门小桥的尽头就有垃圾分类箱……已然大变样。

如今我的巡河装备升级了,用手机记录巡河数据可以直接飞进“云端”,但我仍保留着记录的老习惯,还会夹上当天的花瓣或树叶。“春天是桃花瓣,秋天是枫香叶……河水好不好,植物最知道。”

去年社区环保队纳新,一下子来了5位志愿者。我把珍藏的“秘方”也传了下去:“看水色要选晴天上午,那时的阳光最公正,闻气味得蹲下来,靠近水面才瞒不过鼻子。”现在每个周日,八堡港的岸边总会响起这样的对话:“汪姐,这片水域透明度比上周高了5公分!”“记下来记下来,顺便看看那只水鸟回来了没。”……

汪舍女和巡河队

近两年来,社区共组织90余场护水活动,带动社区党员、社工、志愿者居民骨干、中小学生等超2000人次参与巡河。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我觉得很开心。

志愿者参加巡河活动

沿河有棵樱花树,樱花树边就是我记录工作的地方。夕阳把河道染成金红色时,我会坐在樱花树下翻看记录本。最新的那页画着简笔画:三个小人举着渔网,岸边的绿化带布满了红花。我在空白处写道:“八堡港的水,现在能照见云的影子了。”

河道边的樱花树

采访感言:

听汪姐讲述12年的环保故事,字里行间满是对八堡港的深情与坚守。从2016年河面漂浮垃圾,到如今河水能照见云的影子,八堡港的每一处变化,都离不开“汪姐们”每周雷打不动的巡河脚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河的蜕变,更是一位普通志愿者用坚持书写的环保担当。一河清水,一城诗意。汪舍女和她的记录本,仍在续写与河的记忆。

来源:上城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