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茶山主人杨杰站在坡顶,望着忙碌的人群感慨:"当年立下的誓言,今天终于实现了。"这个35岁的三峡移民子弟,用十年时光让家乡400亩荒山披上绿装,种出了精品白茶。
清明前夕,杨杰的茶山开始采茶。 受访者供图
春分时节,丰都县树人镇万寿桥茶山的茶垄间飘着清香。400多名采茶工穿行在云雾中,手指翻飞间,嫩叶纷纷落入竹篓。
茶山主人杨杰站在坡顶,望着忙碌的人群感慨:"当年立下的誓言,今天终于实现了。"这个35岁的三峡移民子弟,用十年时光让家乡400亩荒山披上绿装,种出了精品白茶。
返乡创业:荒山种下希望
2004年,14岁的杨杰随父母三峡移民浙江长兴县。一次安吉之行,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两山"理念发源地余村村口,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巨石前,父亲望着相似的山形突然叹息:"老家山上都荒着......"
“那10个红色大字深深地印在了我心里。”父亲的话让杨杰彻夜难眠。在安吉白茶核心产区,他亲眼看见满山茶树如何变成"绿色银行"。想起家乡撂荒的坡地,一个大胆念头冒出来:"老家也能种白茶!"
杨杰在长兴县初中毕业后,上职高学了汽车运用维修专业。毕业后,一直跟爸妈学织布,一家人一年收入30余万元。
说服父母后,杨杰开始了两地奔波的日子:白天在纺织厂帮工,周末往安吉茶山跑。几年间,他跟着茶农学种植、制茶,硬是从汽车维修专业出身的"门外汉",变成了半个茶叶专家。
2014年秋天,杨杰带着30万株安吉白茶苗回到丰都。在锯子沟种下第一片茶园时,他在日记本写下:"要让家乡的荒山变金山。"
十年磨一剑:汗水浇出好茶
创业远比想象艰难。首批茶苗因水土不服枯死大半,积蓄打了水漂。杨杰没有气馁,又回到浙江,白天在纺织厂干活,晚上啃茶叶种植书籍。
转机出现在遇见同乡金私学——这位投资茶坊多年的"土专家",把经验倾囊相授。
2018年,得知蒋家山老茶场要转包,杨杰连夜驱车1500公里赶回。这次他做了充分准备:丰都树人镇万寿桥老茶山地处北纬30°黄金产茶带,昼夜温差大利于茶叶养分积累。经请专家抽样检测,万寿桥老茶山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完全适配白茶生长。
科学种植带来惊喜。这里的白茶比原产地早采10天,白化度更高,氨基酸含量达7-11%,比普通绿茶高出近两倍。首批茶叶上市就卖出2000元/斤高价,订单从江浙茶商扩展到广东、云南。
杨杰成天穿梭在茶山上,人变黑变瘦了。 受访者供图
“我只采春茶,种年轻人喜欢喝的白茶。”杨杰给自己定位种植高端白茶,从种植着手,用手除草、用农家肥、用农生物环保药剂,要求采摘茶叶必须保证是前两张叶子内的嫩茶芽。他说,“这样的茶芽叶质柔软,色泽鲜翠,制成的茶叶才茶香扑鼻。”
现在,杨杰共流转400亩撂荒地,先后种植了黄金叶、白叶一号、奶白茶等新品种,注册了"菩茶汇"品牌茶叶,实行订单式生产,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
共享成果:茶山种出共富路
清明前的蒋家山最是热闹。62岁的代朝红天不亮就上山,边采茶边算账:""土地流转金、务工工资加上分红,每年能挣4万多......"老代不知道的是,这片茶山每年带动200多户增收,光是劳务费就支出百万余元。
“我学到的不只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带回来‘共同富裕’的思想。”在杨杰推动下,万寿桥村建立起"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技能培训"机制。80余户脱贫户通过茶场稳定就业,200多名留守妇女成为采茶能手。他说,“蒋家山是大家共同的‘金山银山’。”
"让每片茶叶都饱含科技含量和民生温度。"杨杰告诉记者,在“三变”改革中,当地党委政府给予茶山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现在,杨杰已成为树人镇新农人的典范,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培育项目认证的乡村振兴“头雁带头人”。他表示,下一步将建设智慧茶园,开发茶文旅融合项目,做强茶经济。这个曾经离乡背井的三峡娃,正用跨越山海的智慧与情怀,让传统茶产业焕发新生机,反哺家乡父老乡亲共同致富。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