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全球肥料趋势,共筑产业新未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0 20:40 3

摘要:近日,在CAC2025盛会期间的会议周中,中国国际肥料发展与贸易论坛汇聚了众多国内外顶尖专家与企业界的杰出代表,专家们的报告内容精彩纷呈,既有对行业现状的深刻剖析,也有对未来趋势的精准预测。本次论坛旨在通过高端对话与智慧碰撞,为肥料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创新驱动力

近日,在CAC2025盛会期间的会议周中,中国国际肥料发展与贸易论坛汇聚了众多国内外顶尖专家与企业界的杰出代表,专家们的报告内容精彩纷呈,既有对行业现状的深刻剖析,也有对未来趋势的精准预测。本次论坛旨在通过高端对话与智慧碰撞,为肥料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创新驱动力。

精彩纷呈,聚焦肥料产业创新升级

2024年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能源和化肥市场价格在较大区间内波动,在面临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及国际市场价格传导的双重压力下,行业整体营收水平面临进一步压缩。上游原料市场不规律变化,使得企业产能利用率提升面临重重困难。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年,在政策红利释放与技术迭代升级的双重驱动下,环境友好型新型肥料展现出强劲增长动能。以水溶肥、缓释肥为代表的新型肥料的市场活跃度明显高于传统肥料,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

会上,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从政策导向、资源约束、土地价格、水肥一体化、提质增效、技术创新等维度全面梳理了我国肥料产业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提出了精准服务为核心的解决之道。其中在肥料技术层面,高祥照重点提到水肥一体化、全生物降解膜、长效肥料等创新应用对增产的显著作用,尤其在旱区通过地膜覆盖与科学施肥实现亩产数倍增长。他还呼吁关注土壤健康,指出除草剂滥用导致生态破坏,并倡导精准施肥理念,结合不同土壤类型调整氮磷配比及微量元素补充。

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赵秉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赵秉强围绕“肥料产业转型升级路径”提出绿色增产解决方案。他表示,我国长期依赖肥料高投入保障粮食安全,但传统化肥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对此,他提出长效肥料与增值肥料协同的“高效肥料双轮驱动”解决方案。同时,赵秉强还强调,未来肥料创新需坚守低成本战略,通过技术迭代实现“减量不减产”,助力实现2030年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目标。他说:“我们很快要进入绿色肥料主导的化肥产业的4.0阶段,从原料、制造、产品、流通和使用各个环节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构建的绿色肥料产业体系,使得我们的肥料、土壤、植物和环境能够和谐发展。”

国家化肥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北京)主任汪洪

产业的升级离不开产品的创新,而创新需要政策与标准的引导。国家化肥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北京)主任汪洪表示,我国肥料产业正处于科技创新与政策变革的交汇点,需以规范促创新、以创新提效能,构建粮食安全、品质提升、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针对绿色发展需求,他还提出肥料产业必须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型。他重点介绍了绿氨技术、生物酶固氮等前沿方向,同时还强调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性,通过种养循环实现元素闭环。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卫峰

立足国内放眼全球,中外肥料产业在技术路径、服务体系等方面迥异。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卫峰作了《中外肥料发展和农业服务体系对比》的专题报告,以全球化视角为行业提供新的思路。张卫峰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欧盟严格环保政策,它虽降低用量却抑制农民积极性,美国依托技术服务体系实现单产持续提升,而日本农协系统已构建全过程服务,以“产品质量+服务体系”共同推动肥料的科学施用。

张卫峰还特别介绍了科技小院,以科技小院为核心的“政产学研用”协同模式成为关键突破口,通过扎根田间地头,已在全国建立超1800个科技小院,深入河北曲周专用肥推广、吉林梨树黑土保护等实践,实现技术精准落地。

中国化肥信息中心主任李辉

中国化肥信息中心主任李辉作了以“全球特种肥料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为题的报告,他提到,全球特种肥料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控释肥料增长较快,而稳定性肥料和水溶性肥料也是重要品类。他认为,随着化工行业企稳回升和农业战略地位的提升,特种肥料将保持快速增长趋势,产量占比将进一步提升。同时,高效肥料和常规肥料的一体化生产、针对不同作物养分需求的多重养分组合,以及应用端相匹配的施肥技术的发展,都将是未来特种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

求同存异,探讨全球化肥行业发展趋势

无论从全球还是中国,无论从产业还是企业,都呈现出目前化肥行业大肥特肥化、特肥大肥化、大肥特肥一体化的发展态势。不仅是存量时代市场此消彼长内卷竞争中的驱动,同时也是我们农业从数量农业向质量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副院长、人文与发展学院发展研究系主任唐丽霞

在“一带一路”中,非洲是非常重要的区域。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副院长、人文与发展学院发展研究系主任唐丽霞教授以详实数据与观察,介绍了非洲农业发展的复杂局面。她指出,非洲作为最集中连片的发展中地区,农业占GDP比重远超中国当前水平,但农业生产力却滞后数十年。当中国已普及精准施肥技术时,非洲农户仍因经济贫困与基础设施匮乏无力承担基础化肥。唐丽霞特别指出,非洲农业困境本质是发展不平衡的缩影,她建议中国企业在拓展市场的同时,应研究区域差异性,针对不同国家主导作物开发适配方案。

印度水溶肥工业协会RAJIB CHAKRABORTY

印度水溶肥工业协会RAJIB CHAKRABORTY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印度水溶肥市场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他详细阐述了印度水溶肥的发展历程,从1993年开始的园艺种植应用,到2002年首款水溶肥肥料的推出,再到2005年中印两国在水溶肥方面正式建立贸易关系。印度水溶肥市场正在经历快速增长,年增长率已达到15%~18%。同时,他也提到了一些挑战,但是他相信通过不断创新和合作,印度水溶肥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他还提醒外国公司进入印度市场时需要注意的法律法规和注册流程等问题。

马来西亚的农业以稻米、橡胶和榴莲为主,虽然用肥量相对较少,但农民愿意投入购买肥料,对新型肥料的接受程度也很高。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教授林汉龙博士在会上介绍了马来西亚的农业特点以及中国化肥出口到马来西亚的操作规范。他建议中国的农资公司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效应,并把研发团队带到东南亚,针对当地的天气、土壤和种植条件进行研发,还要掌握好全球文化,避免在处理事情时出现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

越南肥料协会主席Phung Ha做了《越南肥料市场需求的热点分析》报告,深入剖析了越南肥料市场的现状与未来趋势。他介绍,越南化肥市场的规模在逐年增长,2024年达到了620亿欧元,与2023年相比上升了18.7%。在化肥供应方面,越南国内每年会供应600万~750万吨的化肥,但仍需进口大量肥料。他特别提到,中国是越南化肥的重要进口来源国,2024年越南进口的化肥中有45%来自中国。他希望通过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越南化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此外,还有相关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在论坛上分享了新型肥料、生物刺激剂等领域的新产品及新技术,重点解析肥料领域最新科研进展及发展趋势,亦有学者直指发展痛点,为行业提供兼具战略眼光与实践指导的深刻洞见。

编制 | 心 怡

审校 | 刘 颖

监制 | 陆 璐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以下内容为广告---

来源:中国农资传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