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 赴西部之约|杭锦后旗西部计划志愿者(北大研支团)风采展示(第三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0 20:33 4

摘要:"奔赴西部,深入基层,前往国家召唤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西部计划的志愿者,他们始终铭记青年志愿者的初心与使命,不遗余力地传播志愿精神,身体力行地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青春之名

赴西部之约

"奔赴西部,深入基层,前往国家召唤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西部计划的志愿者,他们始终铭记青年志愿者的初心与使命,不遗余力地传播志愿精神,身体力行地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现在,让我们跟随团团的脚步,一同倾听来自杭锦后旗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故事吧~

西部计划志愿者 田雨

加入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奋斗中学支教以来,我深刻体会到支教不仅是一次教育实践,更是一场生命的相互唤醒。在这半年多支教生活中,我经历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面对了教学中的种种挑战,也收获了无数的感动与成长。

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远比想象中艰难。第一次站上讲台前,我反复修改教案直至凌晨,甚至因紧张彻夜未眠。面对四个层次迥异的班级,认真思索后,我将课堂拆解成不同维度:为理科生穿插历史趣闻,替文科生构建知识脉络,为基础薄弱的学生反复圈画考点。办公室的灯光常亮至深夜,示范课视频看到眼酸,但当我看到学生月考成绩在同层次班级中名列前茅,听到他们说“历史课是我最喜欢的课”时,那些疲惫都一瞬间烟消云散。

除了教学工作,我还担任了实验班的见习班主任,组织了课前演讲、高校介绍、摘抄积累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提升综合素质。在班级管理中,我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努力做到亦师亦友。学生们对我的信任和喜爱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而当学生问我:“老师,如果我考上北大,是不是就能再见到你?”这一瞬间让我顿悟: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灌输,教育从不该囿于分数,而是让他们相信山外有海、平芜尽处是春山。

“如果说志愿者是一杯泥土,那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与其他泥土聚集在一起,成就一座山峰、一条山脉、一片群峰。”此刻,黄河的风依旧掠过河套平原,而我知道:我们这群“泥土”聚集成的群峰,正悄然改变着风的走向。

支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程,我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既传递了知识,也收获了成长。很感激我能有这个机会,也很庆幸我当时做出了这个选择,用这一年不长的时间,不遗余力也不留遗憾的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在一场场校园活动、社会服务和教学培训中,我也更加坚定了扎根西部、服务教育的信念。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教,用心去爱,就能在学生的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帮助他们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西部计划志愿者 芮泽华

在河套平原的四季流转中,我以北大研支团志愿者的身份扎根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这段跨越时空的相遇,让我在西部教育的沃土上收获了最珍贵的成长礼。

初登讲台的忐忑犹在昨日,面对三个不同层次班级的思政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是知识的单向灌输。当发现学生基础薄弱时,我与同事连夜编写学科思维手册,用动态表格追踪学习轨迹,在课间办公室的单独辅导中,见证孩子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讨国家发展问题的蜕变。当模拟市政听证会的课堂在报告厅回响,当国旗下的讲话引发少数民族学生主动分享文化习俗,我触摸到了教育唤醒心灵的力量。

作为副班主任,我珍视每个与青春同行的时刻。军训拉练时学生眼里闪烁的理想之光,元旦晚会主持现场此起彼伏的欢笑,演讲比赛后台孩子们反复练习的专注神情,都在印证着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那些在办公室与班主任们研讨至深夜的时光,那些翻山越岭家访时看到的求知眼神,让我读懂了“立德树人”不仅是教育信条,更是需要躬身实践的生命课题。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从参与乡镇小学雷锋日活动到文旅推介会讲述奋斗故事,从河套酒厂文艺汇演到理论宣讲视频录制,这些跨越讲台的实践让我真正理解了黄土地的教育需求。当看到自己辅导的学生在自治区演讲比赛获奖,当收到家长手写的蒙语感谢信时,我深知教育振兴的星火正在这片土地上燎原。

支教岁月是青春与时代的双向奔赴,这段用知识播种希望、用奋斗诠释担当的旅程,将永远指引我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

西部计划志愿者 赵珑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奋斗中学的支教时光,是我人生中一段珍贵且意义非凡的旅程。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收获了成长,更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力量与温暖。

初到巴彦淖尔,熟悉的乡音与热情的笑脸瞬间拉近了我与这片土地的距离。身为北京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我肩负着为学生们点亮希望之灯的使命。尽管在教学上我是新手,但凭借着对教育的热忱与坚定信念,我迅速投入到了高一年级两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中。备课时,我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查阅大量资料,只为将知识以最生动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们大胆开口,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看到学生们从最初的羞涩到后来的积极参与,从成绩的逐步提升到对英语学习的热爱,我内心满是成就感。这让我明白,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点燃学生内心火焰的过程。

担任副班主任期间,我与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开学时收到的学生画像、教师节收到的贺卡与感谢信,都是他们对我喜爱与信任的见证。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给予他们支持与鼓励。在高一年级的篮球比赛中,我与学生们并肩作战,为他们加油助威,最终班级夺冠的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团队的力量与师生情谊的珍贵。这段经历让我懂得,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陪伴与成长的引导。

与同事们并肩作战的日子,是我支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分享教学心得,互相听课评课,共同进步。在遇到困难时,他们给予我支持与鼓励,让我感受到团队的力量。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教育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团队协作、共同成长的过程。

支教生活让我收获满满,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希望、激发潜能。看到学生们在学习中取得进步,看到他们对未来的憧憬,我更加坚定了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未来,我将继续用爱与责任,为更多学生点亮希望之灯,陪伴他们追逐梦想,共同成长。

西部计划志愿者 苏玮婧

2024年8月,我怀着教育理想与热忱,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奋斗中学,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涯。转眼间,半年已过,这段时光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的彼此照亮。在这片被黄河滋养、被阴山守护的土地上,我不仅收获了教学的成长,更感受到了与学生、与这片土地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在教学工作中,我始终秉持“以学生为本,以责任为基”的理念,全身心投入高一历史教学。分科前,我承担了4个班级近200人的历史教学工作,系统讲授《中外历史纲要(上)》内容。通过生动幽默的语言和多元史料,我努力渗透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赢得了学生的广泛赞誉。分科后,我转为教授7个理科班,通过分层教学与个性化指导,所带班级历史成绩稳居年段前列。10月25日,我执教了一节汇报课,以蒙古元朝版图扩张的视频引入,引导学生思考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激发他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每当看到学生们在课堂上专注的眼神和课后积极的反馈,我都感到无比欣慰,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

除了教学工作,我还担任了2410班的见习班主任,协助班主任完成班级日常管理,组织表彰活动,并与学生们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业困难,精心设计主题班会和个性化答疑。通过课间交流、课后谈心,我与学生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关系,被他们亲切称为“小苏老师”。每当看到他们在学业上取得进步,或在生活中展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我都感到无比自豪。特别是在运动会和篮球赛中,我用镜头记录下他们在绿茵场上的成长点滴,这些瞬间不仅成为他们青春的珍贵回忆,也让我深刻感受到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陪伴与成长。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我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担任元旦晚会策划组成员,参演历史组创意配音节目《甄嬛传》,并组织了高一年级的演讲比赛,担任评委,评选优秀获奖选手,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让我更加融入这个集体,感受到作为一名支教老师的责任与使命。

回顾这半年的支教生活,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力量和意义。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我不仅是一名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一名心灵的陪伴者。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每一次课堂的互动、每一次活动的参与,都让我感受到教育的美好与神圣。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以“奋斗精神”扎根北疆,用历史智慧点亮学生心灯,为奋斗中学的发展、为草原儿女的成长倾尽绵薄之力!这段支教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激励我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不断前行。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