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2025年中国传媒大学第六届“金蔷薇”学术季博士生创新论坛启动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8 14:47 1

摘要:面向“十五五”新征程,中国传媒大学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挑战,全面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战略部署,加快建设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

金蔷薇学术季

面向“十五五”新征程,中国传媒大学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挑战,全面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战略部署,加快建设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

在数字化浪潮重塑教育生态背景下,博士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支柱,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我国在全球数字竞争中的话语权。本届论坛将汇聚海内外优秀学者,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跨学科研究范式转型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研讨,搭建高水平国际学术对话平台,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探索新路径。

本届论坛主题为:

人工智能与教育强国:

数智时代的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

本届论坛共下设8个平行论坛:

新闻传播分论坛

戏剧影视分论坛

人工智能分论坛

艺术分论坛

设计分论坛

人文分论坛

中国画分论坛

国际研究生学术分论坛

论坛现面向全国博士研究生开放征稿,欢迎硕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研究人员踊跃投稿。

·一 论坛介绍·

“金蔷薇”学术季博士生创新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及共青团中国传媒大学委员会主办,自2020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五届。论坛以其高水平的学术研讨、跨学科的对话及创新驱动的议题设置,广受学术界及业界关注与好评。

·二 论坛信息·

活动拟于2025年9月26日至9月27日举办,设有主论坛与分论坛。 论坛的具体时间地点将通过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校团委及各承办单位的微信公众号发布。

9月26日(周五)全天:

8个分论坛同步举办,入围论文作者进行论文宣读。

9月27日(周六)上午:

主论坛嘉宾进行主旨发言;

优秀论文作者代表进行论文宣读;

优秀论文颁奖仪式。

·三 论坛组织·

主办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共青团中国传媒大学委员会

承办单位:

新闻学院、戏剧影视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艺术研究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人文学院、信息传播学院、中国画研究院

·四 学术支持·

组委会将对入围论文进行严格评审,并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等级,获奖者将获得组委会颁发的证书,优秀论文将结集出版。一等奖论文将由大会推荐至《现代传播》《当代电影》《现代出版》《中国出版》《中国新闻传播研究》《传媒》等学术期刊刊载。

·五 分论坛简介·

1

新闻传播分论坛

1. 分论坛主题

数智时代新闻传播学的

知识生产与范式创新

2. 论坛简介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逻辑等技术现实重塑信息传播生态背景下,新闻传播学迎来知识体系与研究范式的深刻变革。本届新闻传播分论坛聚焦数智技术驱动的知识生产转型,探讨新闻传播学在理论谱系、研究方法、学科边界和研究对象确认上如何守正创新、有所作为;鼓励青年学者立足中国语境,以跨学科视角,关注AIGC内容生产、人机交互等前沿议题,同时反思经典新闻传播理论的当代性与发展可能,建构兼具学术主体性与历史情境性的新闻传播学新图景

3. 投稿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1)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2)新闻舆论学的理论创新与学科体系建构

(3)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史书写

(4)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伦理研究

(5)人工智能与新闻信息生产

(6)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新秩序

(7)计算传播学的方法创新与实践

(8)人机关系研究的理论与范式变迁

(9)社交媒体舆情分析与平台治理

(10)平台传播与用户文化实践

(11)数智技术环境下的受众研究

(12)健康传播与危机传播

(13)新闻传播学其他当代议题的研究

欢迎来自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不同门类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们投稿。

4. 承办单位

新闻学院

5. 召集人

曹培鑫

召集人简介:

曹培鑫,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特约评论员。研究领域为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视觉传播、宣传与舆论研究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主持人;曾获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中国传媒大学教学名师、中国传媒大学教师英语演讲暨双语教学比赛冠军、中国摄影教育奖。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社科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在《环球时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教育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发表新闻与艺术评论200余篇。

2

戏剧影视分论坛

1. 分论坛主题

数智时代戏剧影视学术话语体系的转型

2. 论坛简介

本届戏剧影视分论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戏剧影视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聚焦数智技术对学科研究路径的作用,直面戏剧影视学术话语体系的历史演变、理论建构与时代转型等核心议题。数智时代下,戏剧影视学术话语体系的创新需植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理论资源,构建技术哲学与叙事本体交融的新型学科话语体系,建立适配数智媒体生态的理论框架与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增强数字文明时代中国叙事的传播效能与学科贡献度。

3. 投稿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1)守正与创新:数智时代戏剧影视学科的交叉融合与边界探索

(2)人文与科技:数智时代戏剧影视研究的技术革新与范式重构

(3)教育与方法:数智时代戏剧影视人才培养的体系转型与工具革新

(4)传播与经济:数智时代戏剧影视产业的传播策略与商业模式创新

(5)审美与伦理:数智时代戏剧影视艺术的价值追问与理论话语更新

欢迎来自戏剧与影视、音乐、播音主持艺术、影视动画创作等不同专业领域和方向的研究生们投稿。

4. 承办单位

戏剧影视学院

5. 召集人

张宗伟

召集人简介:

张宗伟,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当代电影》编委,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评论专委会副主任,美国UCLA访问学者,中央戏剧学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影史论、影像美学、纪录片研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课题,现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电影文化竞争力与海外市场动态数据库建设》首席专家。

3

人工智能分论坛

1. 分论坛主题

智构未来·媒启新元

2. 论坛简介

本届人工智能分论坛聚焦人工智能重构传媒生态的核心力量,探索生成式AI、数字孪生、量子智能与6G通信等前沿技术在智能媒体生产、数字文化活化、低空经济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突破性应用。围绕智能视音频处理、多模态内容生成、空间计算、媒体大模型、新一代通信和天线微波技术等议题,展示博士生前沿创新成果。通过跨学科对话,激发对智能传媒科研新范式的深度思考,推动人工智能从“工具赋能”向“生态建构”的跃迁,为智媒时代的技术创新与人文价值融合提供学术引擎。

3. 投稿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1)智能视音频技术

(2)沉浸式视听技术

(3)媒体大数据处理

(4)AIGC与国际传播

(5)网络与信息安全

(6)可重构智能超表面

(7)6G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欢迎来自数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电子信息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们投稿。

4. 承办单位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5. 召集人

李树锋

召集人简介:

李树锋,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物联网学会和北京市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期从事6G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研究领域包括MIMO通信、5G非正交多址以及多天线信号处理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各1项,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2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3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各1部。

4

艺术分论坛

1. 分论坛主题

经典与未来——

数智时代传统艺术及理论的出路

2. 论坛简介

数智时代的到来,给传统艺术(包括当前已存在的当代艺术品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面临如此的冲击,传统艺术何去何从,成为艺术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相应地,必须重构的艺术学理论该如何重构,也成为艺术研究与教学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次论坛以此为课题,将围绕新的艺术现实和传统理论更新,组织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生展开思考和讨论,为艺术的未来寻获启示。

3. 投稿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1)数智艺术(AI艺术)概念辨析

(2)传统艺术与数智艺术的关系

(3)传统艺术自身的生命力何在

(4)数智艺术对艺术理论的冲击

欢迎来自艺术史论、数字艺术学、播音主持艺术学、艺术管理学、文化产业、音乐等不同专业领域和方向的研究生们投稿。

4. 承办单位

艺术研究院

5. 召集人

徐辉

召集人简介:

徐辉,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学术兴趣为电影理论、艺术哲学、美学原理等。曾在《文艺研究》《意象》《当代电影》《现代传播》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吉尔·德勒兹的“电影-哲学”思想》《妙悟与自然》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电影的奥秘——吉尔·德勒兹电影美学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中华美学精神的影像表达研究》等。出版著作《有生命的影像——吉尔·德勒兹电影影像论研究》《电视艺术新概念》《美学建构中的尝试与问题》等。曾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唐代书画理论及其审美观研究》、广电总局社科项目《中国网络电影产业发展研究》和教育部重大教改项目《影视画面构成》等。

5

设计分论坛

1. 分论坛主题

智在何方:跨界时代的设计之维

2. 论坛简介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飞速发展,在设计领域,人工智能技术更是拓宽了其创造、表达的跨界向度,让我们不禁发出“智在何方”的叩问:机器抑或人类、算法抑或想法,孰为主导,又如何主导?主题“智在何方:跨界时代的设计之维”意在号召青年学子以敏锐的洞察力、科学的思辨力、专业的探究力揭示人工智能技术在设计领域所可能引发的问题、带来的变革,破解当下乃至未来艺术、文化、经济等领域的设计新题

3. 投稿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1)跨界时代的设计观念与范畴

(2)跨界时代的设计科学与方法

(3)跨界时代的设计表现与应用场景

(4)跨界时代的设计伦理与批判

欢迎来自信息交互与智能设计、传播与媒体设计、公共艺术与环境设计、设计战略与管理、动漫设计、时尚设计、服务设计等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们投稿。

4. 承办单位

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5. 召集人

陈京炜

召集人简介:

陈京炜,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数码艺术专委会秘书长,音数协游戏、电竞专委会委员,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理事,中国(北京)国际大学生动画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3D大赛、北京市大学生数字媒体设计竞赛、北京大学生动漫设计大赛、美国IndieCade独立游戏节、腾讯功能游戏开发者大赛等赛事评委,著有《游戏心理学》《虚拟现实交互研究》等。

6

人文分论坛

1. 分论坛主题

“智”绘人文:AI与新文科的融通

2. 论坛简介

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人文研究的视野,同时也促使我们对中国语言文学的核心价值、审美特质及其肩负的使命进行深入的思考。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研究者亟需深入探讨中国语言文学在新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让人工智能为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赋能,不断推出人文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3. 投稿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1)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传播研究

(2)AI美学与AI伦理研究

(3)人机共生时代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的提升路径研究

(4)AI与中国特色人文知识体系、话语体系、价值体系研究

(5)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6)中华文明历史脉络与语言文学古籍经典的数字化研究

欢迎来自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国际中文教育、翻译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们投稿。

4. 承办单位

人文学院

5. 召集人

陈友军

召集人简介:

陈友军,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电视剧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联首都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库人才。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影视艺术史论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学术著作有《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艺术真实形态论》《中国早期电视剧史略》《中国电视剧历史教程》《中国电视剧文化史稿》等10多种,在各种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

7

中国画分论坛

1. 分论坛主题

时代与边界:

中国画的历史文脉与融合创新

2. 论坛简介

本届中国画分论坛以中国画的历史文脉、时代责任及融合发展为主旨,探讨中国画发展中的历史经验、画学思想、当代价值及创作规律等各个方面。论坛将中国画当代发展的问题置于历史文脉传承的语境之中,探讨中国画的优良传统与当代可能,围绕中国画的历史演进、画学思想的古今之变、边界拓展中的理论和审美问题以及中国画当代创作中的重要理论问题等来展开,从学理上呼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中时代赋予中国画的历史责任,为中国画融合发展探索理论路径、积累实践经验。

3. 投稿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1)中国画演进的历史经验

(2)中国画论现代转型研究

(3)中国画的边界拓展与审美重构

(4)人工智能语境下中国画技法问题的审思

(5)中国画创作中的历史叙事与现实关切

(6)中国画主题性创作的理论与实践

4. 承办单位

中国画研究院

5. 召集人

邵军

召集人简介:

邵军,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学科负责人、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组部、团中央博士团第十三批成员。中国教育战略学会艺委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会员。先后受业于阮璞教授和金维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美术史、书画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创作工作,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等各类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各类著作1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10至13世纪中国美术的传播和融合》以及其它各类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研究成果曾获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8

国际研究生学术分论坛

Sub-foru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1. 分论坛主题

数智时代信息传播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Modernization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in the Digital-Intelligent Era: Theory and Practice

2. 论坛简介

本次论坛立足全球数字化转型浪潮,围绕智能时代中国信息传播系统转型以及非洲、亚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依托本土文化构建数智传播体系、搭建治理平台的创新探索,聚焦智能技术驱动下信息传播现代化的多元路径,深入探讨不同文明语境下的信息传播现代化模式与实践路径。同时,结合人工智能、媒体融合、数据治理、跨境传播等前沿议题,全面剖析信息传播现代化的理论范式与技术挑战。通过学术成果展示与深度研讨,激发国际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力,搭建中外学者交流平台,推动构建兼具本土特色与全球视野的信息传播现代化理论体系,为全球传播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

Sub-forum Introduction

Based on the global wav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his forum focuse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ce, as well as the innovative explor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Africa, Asia and other regions to build a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governance platform based on local culture. It focuses on the multiple paths of modernization i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driven by intelligent technology, deeply discussing the modernization models and practical paths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cross various civilizational contexts. Meanwhile, this work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paradigms and technical challenges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odernization by combining cutting-edge topics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dia convergence, data governance, and cross-border communication. By showcasing academic successes and having detailed discussions, it seeks to inspire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i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reate a communication platform for scholars from China and abroad,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a theory system for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odernization that reflects local traits and a global perspective, and provide insights for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the global communication ecosystem.

3. 投稿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Submission Topic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1) 数智时代信息传播组织演变

Evolution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Organizations in the Digital-Intelligent Era

(2) 数智时代信息传播新业态

New Business Forms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in the Digital-Intelligent Era

(3) 数智时代信息传播行为变迁

Changes i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Behavior in the Digital-Intelligent Era

(4) 智能信息生态与社会治理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Ecology and Social Governance

(5) 中国信息传播现代化模式与路径

Modernization Model and path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in China

(6) 非洲国家信息传播现代化模式与路径

Modernization Model and path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in African Countries

(7) 东南亚国家信息传播现代化模式与路径

Modernization Model and path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i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8) 减贫与发展的全球叙事:国家实践与区域案例

Global Narratives of Poverty Reduction and Development: National Practices and Regional Cases

(9) 数智时代信息传播领域跨学科融合创新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i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in the Digital-Intelligent Era

(10) 智能传播技术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索

Path Exploration of 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Empower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11) 发展中国家数字传播体系的构建:本土文化与技术融合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tegration of Local Culture and Technology

(12) 乡村振兴中的智能传播实践:弥合城乡信息鸿沟

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 Practice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Bridging the Urban-Rural Information Divide

(13) 跨境数据流动与治理:全球视野下的规则博弈与合作

Cross-border Data Flow and Governance: Rule Games and Cooperation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14) 媒体融合的范式革新:从技术整合到生态重构

Paradigm Innovation of Media Convergence: From Technical Integration to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15) 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跨文化叙事:智能技术赋能国际传播

Cross-cultural Narrat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Stories: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Empowering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欢迎来自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国际研究生投稿参会。

International postgraduates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ary and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 are welcome to join us and present your paper.

4. 承办单位 Organizer

信息传播学院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5. 召集人 Convener

李继东

Professor LI Jidong

召集人简介:

李继东,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学术联盟理事,中国新闻社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特聘专家,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工程传播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迄今已在《光明日报》《现代传播》《新闻大学》等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中国影视政策创新研究》《英国公共广播政策变迁与问题研究》、国际传播蓝皮书、全球传媒蓝皮书等著作 20 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务院新闻办重点委托项目以及新华社、中石油等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 30 余项。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社会法研究中心、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做访问学者。获北京市第十七届、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评选决策管理类一等奖和三等奖、2002 全国出版社市场营销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奖励。主要研究领域:传播史论、国际传播、话语研究、信息传播与数字生态等。主要讲授课程: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话语研究、危机传播等。

Convener Profile:

Professor LI Jidong, deputy dean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of the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t the Commun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and a research fellow of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edia Convergence and Communication. He is a Council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Network for a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Distinguished Expert of the World Chinese Media Research Center of China News Service, Deputy Director of the Engineering Communication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ism, and Chief Expert of Major Projects of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of China. He has published nearly 100 papers in Guangming Daily, Modern Communication, Journalism University and other journals, and published more than 20 works, including Research on Innovation of China's Film and Television Policy, Rsearch on Changes and Problems of UK Public Broadcasting Policy, and Blue Books 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Global Media. He has presided over more than 30 projects commissioned by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and the Key Projects Commissioned by the 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as well as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such as Xinhua News Agency and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 He has been a visiting scholar at the Social Law Research Center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UK, and the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USA. He has won the Second Prize of the 17th and 10th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Awards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of Beijing Municipality, the First and Third Prizes of the 8th and 9th National Radio and Television Academic Works Award in the Decision Management Category, the First Prize of the Excellent Paper of the 2002 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Marketing Forum, and other awards. His main research fields include history and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discourse studies,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digital ecology, and other fields. The main courses he teaches include the theory and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discourse studies, and crisis communication, among others.

·六 投稿说明·

01

投稿截止日期

2025年8月31日

02

投稿邮箱

03

邮件命名

分论坛名称+第一作者姓名+学校/培养单位+论文题目

1. 投稿人为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一人限投一稿(含合作成果)。投稿内容应突出作者的创新能力与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且未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或会议上宣读,不可一稿多投。请在文末单独一页中附上作者姓名、性别、学校/培养单位、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和E-mail。在提交截止日期后,投稿论文不允许进行任何更改。

2. 人文社科类论文要求

论坛接收*.doc或*.pdf格式的中英文电子版稿件,论文篇幅限定在8页(A4纸)以内,中文格式的详细要求请参照《计算机学报》投稿文章格式(计算机学报网站:http://cjc.ict.ac.cn)。英文论文格式的详细要求请参照IEEE Access或IEEE Transactions on Sustainable Computing的投稿文章格式。

4. 组委会将对入选稿件进行严格审查,一旦发现有学术不端行为,将立即取消作者参会资格,请各位作者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对于通过审核的论文,组委会将发出论坛正式邀请函。

·七 费用及问题咨询·

本次论坛不收取会务费;参会人员往返交通和住宿费用自理。

有关论坛其他事宜咨询,敬请垂询:

【邮箱cucjqw2025@163.com】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