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日的浙江省台州市大陈岛海域,一根根钢管桩打入基岩,挂上铜网,筑起了一道道海上“围墙”,向水里抛下生态饵料,不一会儿,成群的大黄鱼便从水底露出水面抢食——这便是当地围海养殖黄鱼项目。“搞人工养殖也是对资源的一种保护,少捕捞就是少破坏。”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黄鱼行业
夏日的浙江省台州市大陈岛海域,一根根钢管桩打入基岩,挂上铜网,筑起了一道道海上“围墙”,向水里抛下生态饵料,不一会儿,成群的大黄鱼便从水底露出水面抢食——这便是当地围海养殖黄鱼项目。“搞人工养殖也是对资源的一种保护,少捕捞就是少破坏。”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黄鱼行业管理协会会长周海华16岁出海打鱼,从业30多年来见证了行业从“敲梆鱼”式滥捕和渔船大量排污向绿色、高效养殖方式的转变。
作为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大黄鱼产业的转型只是浙江省深入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20年前,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从余村发端,浙江省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高效生态农业路子走下去,通过科技赋能、绿色提质、全链增效,探索出一条水陆统筹、人水和谐的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渔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8月上旬,记者走进浙江水乡、沿海,探访产业增效、渔民增收背后的转型“密码”。
设施升级增效益
在温州市苍南县赤溪镇南头村的海岸边,万根彩色玻璃钢插杆在海面上排列成整齐的矩阵,阳光下折射出粼粼波光。这片兼具经济价值与观赏价值的海域“重生”,还要从当地争取全省区域协调资金1.7亿元,掀起紫菜产业的“绿色革命”说起。
“传统紫菜养殖以毛竹为养殖网架,一根16米长的毛竹成本约130元,每年都要更换,插杆拔杆的人工成本也是养殖户很重的负担。”赤溪镇农业渔业中心工作人员王美檀介绍,毛竹插杆养殖方式存在诸多弊端,一方面,毛竹在海水中浸泡易腐烂,使用周期仅一年,每年都需要大量更换,每年大约要砍伐40万根毛竹用于养殖,给自然资源带来很大压力。毛竹还容易腐烂使海水变得浑浊,滩涂淤塞发臭,对海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另一方面,毛竹养殖区域和规模受限,其抗风浪能力弱,在台风等恶劣天气来袭时,养殖区域常成片倒伏,让养殖户损失惨重。
为改变传统模式“高成本、低效益”困局,2022年以来,苍南县全面推广玻璃钢插杆养殖技术,大大降低了养殖网架更换频次。在成本方面,租用玻璃钢插杆每根仅100元,养殖户每亩能节省数百元,同时,养殖设施抗风浪能力增强,单产也从原来的每排1500斤,提升至每排1800~2000斤。
宁波市象山县黄避岙乡高泥村大黄鱼养殖户钱国敏谈起升级后的养殖网箱赞不绝口。“我们进行技术改造,新型网箱使用碳纤维、PE等环保复合型材料,最大能抵抗12级台风,不仅减少了传统渔排木屑、塑料泡沫对水体的污染,还节约了20%的养殖空间,鱼苗成活率提高了15%,网箱利润从每平方米200元提高至600元。”他说。
如今,以健康养殖为特点的现代设施渔业成为浙江省水产行业新质生产力的突出代表,有效突破渔业发展空间约束和资源环境制约。近5年来,浙江陆基圆桶、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设施规模增长150%,目前全省设施养殖总产量为67.1万吨,设施养殖总产值118.7亿元。
科技赋能转动力
走进绍兴诸暨市山下湖镇珍珠养殖基地,只见湖面澄净、群鸟翱翔、生机盎然。然而,在10多年前,高密度养殖带来的水质污染问题曾长期困扰养殖户。“以前大多用鸡鸭粪便喂蚌,导致水体发黑发臭,一开窗异味就会飘进屋里。”当地珠农回忆起过去的养蚌经历,不免汗颜。
2017年,诸暨出台禁令,对出水口水质不达标的养殖户一律关停。政策倒逼下,养殖户们对养殖尾水进行严格生态化处理、在养殖池内种植净化水草、学习“蚌+鱼”“蚌+藕”等水产套养方式,同时,改变传统粗放养殖模式,开展“靶向养殖”、精准投喂,缩减了污染源,珍珠养殖逐渐实现绿色转型。
数字化技术同样为产业发展赋能。在珍珠设计、销售等下游环节,设计师们通过垂直AI大模型几分钟就能生成多款设计稿;销售阶段,AI技术帮助主播快速设计出销售文案和直播话术。“人工智能大幅解放了生产力,提升了生产效率。”浙江省珍珠行业协会秘书长何铁元介绍,山下湖镇正与高校合作开发专属AI大模型,进一步强化设计适配性。
以科技加速动能转换,浙江省发挥水产行业“一站三所”主力军作用,实施部省协同创新、农业农村厅“三农九方”等项目323项,一体推进6大品种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应用,获省部级科技奖6项。
“绿变”“智变”协同推进,浙江省以“两山”理念引领渔业健康发展,实现一系列美丽“蝶变”:全域“治尾水”,制定淡水池塘尾水治理指南和海水养殖尾水排放强制性标准,累计建立示范点1.1万余个,规模主体基本实现养殖尾水零直排,“三池两坝”模式广泛推广;全面“优饲料”,聚焦溪鱼、鳜鱼、海水蟹等本地特色品种,新开发棘胸蛙等饲料产品12个,创新建立鳜鱼三步定塘法等技术规范4项,推动淡水池塘、海水网箱养殖区基本实现配合饲料投喂全覆盖;全量“减用药”,接续实施两轮用药减量三年行动,打好“行业自律+监督执法”组合拳,制定重点品种减药规范,研发推广快检技术,推行全县域“药残快检+承诺达标”模式,示范区亩均用药减少12.6%、抗生素减少35%。
产业融合促共富
收集海洋废弃物超1.2万吨、约4300平方千米海域得到保护、惠及1300多名低收入群众……这是发端于台州市的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项目“蓝色循环”近年来交出的“成绩单”。
“渔船出海作业泄漏丢弃的柴油、渔具渔网、生活垃圾等不易回收,不仅损害海洋环境,还影响大黄鱼养殖品质。”除了养殖大黄鱼,周海华还是大陈岛民宿的投资者。他介绍,地方政府创新打造“政府引领+企业主导+公众参与”的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有效改善了海洋环境,使地方群众实现从“靠海吃海”到“养海致富”的转变。
探索从“卖特产”向“卖体验”转变,黄避岙乡同样积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2022年起,当地谋划“西沪港渔旅融合示范项目”,打造养殖垂钓、餐饮休闲、海上综合服务等多元业态,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休闲平台,填补了地方滨海旅游发展中海上休闲体验项目的空白。
传统渔业转型升级的破局,离不开深化改革的有力支撑。当地探索推行海域立体分层设权改革,推动海域管理从“平面”向“立体”转变,根据不同类型的用海活动进行立体分层确权,将海域分为水域、水体、海床三层,在水体和海床上分别进行鱼类和贝藻类养殖,贝藻类可以净化水体,增加水中的含氧量,降低鱼类的病死率,从而实现生态循环养殖的要求。
同时,黄避岙乡还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探索“卖碳汇”。当地引进国内最大的浒苔生产企业,将具有很强二氧化碳吸附能力的浒苔远销海外,价格从2008年的每斤3~5元涨到了目前的每斤150元,带动周边村民年增收700万元。
从设施渔业的科技之光,到绿色发展的生态之美,再到产业融合的共富之路,浙江省水产养殖业坚持品种优良化、养殖绿色化、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管理智能化、产业集群化六大发展方向,实现全产业链价值跃升,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写下生动注脚。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冯建伟 赵炜
编辑:杨钧丞
来源:中国渔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