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记事起,我的父辈往上就一直面朝黄土背朝天,祖祖辈辈上没出过什么人物,也没做过什么官,他们日夜与庄稼为伴。
文 | 猫姐
图片 |猫姐
本文字数 |1685
这是老陆不老为你写的第186个故事
01
打记事起,我的父辈往上就一直面朝黄土背朝天,祖祖辈辈上没出过什么人物,也没做过什么官,他们日夜与庄稼为伴。
听老一辈的说,我的祖父辈去世的比较早,留下爷爷和他的两个哥哥和弟弟,那会儿家里穷,连饭也吃不上,通常每顿都是饿着的,除了我爷爷以外的其他男丁,都在成年后陆续去世了。
农村去世一般找个地方就埋了,我们老家是在一个山坡坡的沟沟下面,几位老爷爷就埋在了山后的坡坡里。
我的奶奶生了三个儿女,我爸是老幺,他上面还有个大哥和二姐,听说还有个姐姐也夭折了,我始终不敢想那个时候养活一个孩子多难。
他们一辈子都是农民,从早上天灰蒙蒙就去地里耕种,那个时候叫挣工分,也要凭借着家里的工分能到供销社换点吃的,偶尔换点白面粉和大米,肉是最少的。
等我出生之后,供销社依然存在,但至少可以在摊位上买肉了,那个时候的肉很精贵,也就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回。
平日里大多数吃的是红苕稀饭,饭放的不多,基本一锅都是红苕,或者换成豇豆稀饭,豇豆煮的软趴趴,我也不爱吃,但不吃的话就意味着没东西可吃。
我读小学的时候总是感到饿,经常在放学回家后找中午的冷饭冷菜吃,有时候连冷菜也没了,就跑去泡菜坛子里捞几根酸菜吃。
我有时候忘了洗手直接去捞,几根酸豇豆、萝卜、洋姜、大头菜片片,放到碗里就着冷稀饭也能吃两碗。
02
再大点了,我也帮助家里人干农活。
漫山遍野的黄豆熟了,需要一把把的扯到背篓里,拿回家晒起来,这叫做晒黄豆,等到晒得差不多干了再收起来,等到赶场了就可以拿去街上卖。
做农民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几百斤的红苕才卖几分钱一斤,几百斤的玉米也卖不了多少钱,
我帮家里人算过一笔账,除了买种子的本钱,还有各种肥料的费用,什么草药、肥料、尿素之类的,再加上人工成本,中途无数次的除草浇水洒肥料采摘运输,基本上总共的收入不足三位数。
我以为我的一辈子也会是这样了,在看不到出路的农村里,一年一年的过。
这个时候,我大伯家的儿子靠着自己闯出来了,他努力又自觉的考上了上海的大学,听我爸爸说,还是一所211学校,这在当时算是给了我一点点小小的震撼。
从那个小小的山村里,出了我们家的第一个大学生,我能明显感觉到堂哥的变化。
他越来越自信,参加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去清华大学参加演讲,开始竞选上学生会主席,家里人总是以他为榜样,给我们这一辈树立了一个好形象。
我们开始渴望通过读书,像他一样脱离农村,脱离农民这个身份。
03
后来,我的父辈开始用他们的辛苦来托举我,走出那座山沟沟。
他们卖出去的青椒、玉米、谷子、花生,换来的钞票给我用去城里读书的开支,有一段时间,我妈妈跑到了舅舅的厂里帮助干活,挣来的工资给我当做学费,生活费。
我爸爸在工地上一次次的启动着混凝土搅拌机,无论是日晒还是刮风,他都不怕吃苦的干着活,他们这一辈的认知里,哪怕不是农民,也始终不会有太多的成就了,唯一的想法就是把我托举到城里去。
他们没有背景,一无所有,从成家后分到的一个小柜子和小单间,到慢慢的建了宽敞的两层楼土方。
他们一次次的跟我说,要好好读书,珍惜眼前的机会,我们能给的不多,但尽量都会给我。
我开始走进城里,读高中,念大学,在大城市工作,就像是一棵蒲公英,风把我吹到哪里,我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工作的时候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能在一个陌生的城市这么快熟悉下来,并生活的还不错,我表面上虽然在笑着,但内心的苦涩没几个人能懂。
一直在外面,算上读书的时间,已经十多年了。
这些年我们的日子都稍微好过了点,我虽然很少回到年少的老家,但也能在过年的时候住上一段日子,日子就像老家门口的小溪流一样。
涓涓流着,不急不缓。
这些年,我在努力追赶别人一出生就能拥有的生活,好在,努力并非渺小,虽然不被其他人看见,但我来时经历的每一步每一步,都刻在我的成长日记里。
我现在已经不在乎是不是农民这个身份了,只要家人过得平稳,我自己也过得尚且轻松自在,其余的,根本不重要。
来源:爱吃糖的猫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