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了十五年班主任,我见证了很多变化。以前开家长会,家长们聚在一起,讨论的都是孩子的兴趣爱好。谁家孩子学画画有进步了,谁家孩子弹钢琴弹出了新曲子,大家满脸都是对孩子的期待和自豪。
当了十五年班主任,我见证了很多变化。以前开家长会,家长们聚在一起,讨论的都是孩子的兴趣爱好。谁家孩子学画画有进步了,谁家孩子弹钢琴弹出了新曲子,大家满脸都是对孩子的期待和自豪。
但现在呢,家长会的画风全变了。家长们一见面,就开始比较孩子上的补习班数量。有一次,一个家长说给孩子报了五个补习班,从周一排到周末,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另一个家长听了,当时脸色就变了,散会后就急急忙忙去打听还有哪些好的补习班。
学生们的书包也越来越沉。刚上初一的时候,书包也就 3 公斤,背起来还算轻松。可到了初三,书包一下子增重到 8 公斤,孩子们背着它,走路都有点弯腰驼背。周末去学校,原本热闹的教室空荡荡的,而培训机构里却人头攒动,这种反差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在教师日记里写过,看着孩子们课桌抽屉里密密麻麻的日程表,周末被各种课程排得满满的,真的挺心疼他们。这就像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教室里悄然打响。
这场隐形战场的背后,是中考分流带来的连锁反应。重点高中录取率低,这就像一道门槛,把很多孩子挡在了好学校的门外。家长们都清楚,上不了重点高中,未来上好大学的机会就会少很多,孩子的前途可能就会受到影响。
我接触过三类典型的家长。企业高管家庭的家长,工作忙得像陀螺,但对孩子的期望却很高。他们觉得只有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未来才能有好的发展,所以给孩子报了很多补习班,希望孩子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医生家庭的家长,平时工作压力大,没时间管孩子。他们担心孩子学习跟不上,就只能通过报补习班来弥补自己陪伴的不足。
教师家庭的家长,本身对教育就很重视,也更了解升学的难度。他们会早早给孩子规划好学习路线,从小学开始就为中考做准备。
近三年的家长会录音里,家长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提高孩子成绩,让孩子考上重点高中。在他们心里,这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可是,这种制度性的压力,让家长和孩子都喘不过气来。在学生心理咨询中,大部分孩子的焦虑源就是中考压力和繁重的学习任务。
对于中产家庭来说,给孩子报补习班就像是一场阶层保卫战。他们担心孩子考不上好学校,会跌落阶层。在孩子的补习班课表里,藏着他们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和担忧。
有个企业高管家庭的孩子,从小学就开始上各种补习班,周末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孩子跟我说,感觉自己就像个学习机器,没有自己的生活。可家长觉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孩子有好的前途。
统计班级学生课外班参与率和成绩的相关性时,我发现情况并不乐观。虽然有一部分孩子成绩确实提高了,但也有不少孩子因为压力太大,成绩不升反降。而且过度补习还损害了亲子关系。有个医生家庭的孩子,因为和家长在报班的事情上闹矛盾,已经很久不跟家长好好说话了。
在这场保卫战中,家长们其实心里也明白,过度补习有很多问题。但为了孩子的未来,他们还是不得不硬着头皮参与这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得想办法在夹缝中寻找教育本真。我筛选了三组不同教育策略的跟踪案例。第一组孩子完全按照家长的安排,上很多补习班;第二组孩子适当减少补习班,注重自主学习;第三组孩子在学习和兴趣爱好之间找到了平衡。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第二组和第三组的孩子状态更好。他们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学习效率也不错,和家长的关系也更融洽。这说明,我们不能只盯着成绩,得给孩子一些自己的空间。
就像电视剧《小舍得》里演的那样,教育不是把孩子逼到绝境,而是要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我们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补习班,让孩子有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家长也别只看重成绩,多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
我真心希望家长和孩子们能明白,教育不只是为了升学,更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身心健康的人。我们要在制度的压力和孩子的成长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教育回归到它原本的样子。
来源:游趣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