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 FC)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肠道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生主要与肠道动力异常、直肠感觉功能减退、盆底肌群协调障碍以及生活方
转自:麦澜德
1
临床背景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 FC)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肠道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生主要与肠道动力异常、直肠感觉功能减退、盆底肌群协调障碍以及生活方式因素(如低纤维饮食、水分摄入不足、久坐少动等)密切相关,导致粪便在结肠内滞留时间延长、干结硬化,进而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
根据症状特征,功能性便秘可分为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和混合型。典型症状包括每周自发排便少于3次、排便费力、粪便干硬呈块状、需手法辅助排便,部分患者伴随腹胀、腹痛或肛门坠胀感。长期未干预可能诱发痔疮、肛裂、肠梗阻等并发症。
据有关便秘流行病学资料统计表明在中国便秘发生率约为4.43%,亚洲范围内发病率约为7.6%,而在欧美国家便秘总发生率约为 6.68%,这其中又以女性患者较多,且便秘的总发病率与患者年纪呈正相关联系。这些数据不仅揭示了功能性便秘的高发性,更凸显了其对公共卫生健康的持续挑战,亟需通过多维度干预策略(如生活方式调整、生物反馈治疗、药物管理等)改善患者预后。
2
治疗现状
对于功能性便秘,临床治疗以改变饮食习惯、改变排便方式及药物治疗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排便,解除排便障碍。近年来,生物反馈电刺激作为行为调节疗法,在功能性便秘治疗中逐渐得到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然而,这些方法在治疗满意度、患者依从性、体验感及舒适度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制约了临床治疗效果的全面提升,成为临床实践中亟待优化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近期,彭州市中医医院肛肠科团队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效果探讨》一文中,在常规促排便的同时实施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可有效增强疗效,起到改善便秘症状和肛肠动力学的作用,有利于提升患者躯体舒适感、夜间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3
研究对象
该研究最终纳入了5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范围为19至78岁。在入组前,所有患者通过随机分配法被均等地分配到研究组和对照组。具体分组情况如下:
对照组:共25例功能性便秘患者,其中包括男12例、女13例;
研究组:共25例患者,其中包括男11例、女14例。
治疗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4
研究内容
1.研究方案
对照组:
实施常规治疗。嘱咐患者调整生活方式,摄入的膳食纤维量应≥20~35 g/d,必要时可食用可溶性膳食纤维;饮水量需≥1.5 L/d;坚持运动锻炼,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方式,如步行、跑步、骑自行车等 , 每周至少进行2次运动锻炼,至少持续30 min/次;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在晨起和餐后2 h时内可尝试排便,排便时尽可能避开其他因素的干扰,选择蹲位姿势进行排便,还可使用开塞露等药物进行促排便
研究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让患者采取仰卧位,选择生物刺激反馈仪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在患者腹外斜肌处粘贴电极,将直肠电极置入直肠内,打开仪器开关,刺激强度以患者有感觉即可,持续刺激10 s 后休息10 s,持续 15 min/ 次 ,
2.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
疗效判定标准:如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排便顺畅,即治愈;如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但未完全消失,排便基本通畅,即显效;如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排便比较通畅,即有效:如患者临床症状未见好转,排便仍然困难,大便干硬,即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肛肠动力学
治疗前后测量患者直肠排便感觉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量及直肠-肛管静息压差。检查前,先让患者排空大便,对其进行灌肠处理,确保肠道清洁后,患者采取侧卧位,将导管插入肛门,使用肛肠压力检测仪进行测量。
(3)症状评分
治疗前后评估患者排便费力、肛门坠胀、腹痛、腹胀严重程度,应用 Likert 4 级评分 (0~3 分 )进行评估, 0、1、2、3分,分别代表无症状、轻度、中度、重度,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
(4)舒适度和睡眠质量评分
①舒适度评分:治疗前后采用舒适度状况量表 (GCQ) 进行评定,量表包含28个条目,计分为1~4 分,总分为28~112分,分数与舒适度呈正比。②睡眠质量评分:治疗前后利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进行评定,量表分值最高21 分,分数越低夜间睡眠质量越好
(5)生活质量评分
治疗前后选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估简表 (WHOQOL-BREF)进行评定,量表对4个维度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分别为生理、心理、环境以及社会关系,每个维度的分值为 0~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5
研究结果
(1)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2)肛肠动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直肠排便感觉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量及直肠肛管静息压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直肠排便感觉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量均低于治疗前,直肠肛管静息压差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直肠排便感觉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量均低于对照组,直肠-肛管静息压差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3)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排便费力、肛门坠胀、腹痛、腹胀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排便费力、肛门坠胀、腹痛、腹胀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4)舒适度和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舒适度、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舒适度评分高于治疗前,睡眠质量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5)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生理、心理、环境以及社会关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理、心理、环境以及社会关系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优势
对于功能性便秘,临床上需对其予以重视,在发病后对患者实施积极治疗。常规治疗措施以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为主,非药物治疗以调整生活方式为主,如指导患者规律运动、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等,药物治疗则以开塞露等促排便药物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排便障碍可起到改善作用,但部分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便秘情况相对严重,常规治疗无法取得理想的疗效。
生物刺激反馈仪在腹外斜肌粘贴电极,在直肠内置入电极,可利用电流对腹部肌肉及直肠内肌肉进行刺激,促使肌肉收缩,强化肌肉群功能,有利于增强肛肠动力,促进排便功能恢复,并对腹壁和直肠肌肉信号进行反馈,使患者能够感知到肌肉用力时的状态,自我调节排便时的用力方式,更好地协调腹壁和盆底肌肉,使其排便方式恢复正常,对功能性便秘患者,在常规促排便的同时实施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可有效增强疗效,起到改善症状和肛肠动力学的作用,有利于提升患者躯体舒适感、夜间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