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声E评 | 以法治护航消费 以诚信提振信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0 18:53 2

摘要:今年“3•15”晚会以“共铸诚信 提振消费”为主题,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庄严承诺,更是对市场治理体系的一次立体化检验。通过曝光侵权行为、揭露行业乱象,持续推动构建公平诚信的消费环境,从食品安全到数字经济,从金融安全到公共安全,其核心在于通过法治与监管的完善,实

今年“3•15”晚会以“共铸诚信 提振消费”为主题,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庄严承诺,更是对市场治理体系的一次立体化检验。通过曝光侵权行为、揭露行业乱象,持续推动构建公平诚信的消费环境,从食品安全到数字经济,从金融安全到公共安全,其核心在于通过法治与监管的完善,实现消费者权益保护、社会公平正义与消费信心提振的协同发展。

维护消费者权益,法治与监管需“长牙齿”。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核心在于法律制度的健全与执行的有效性。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权利,但在实践中,侵权事件仍屡禁不止。例如,近年来的“土坑酸菜”“香精勾兑大米”等食品安全事件,暴露出部分企业为追求利润突破法律底线,而基层监管的滞后性则加剧了风险扩散。这提示我们,法律不仅要“立起来”,更要“动起来”。当前,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侵权行为更具隐蔽性,一些平台通过算法“杀熟”或非法采集用户数据牟利,消费者往往处于信息弱势地位。对此,2021年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数据安全划定了红线,但执法部门仍需加强技术手段,提升对新型违法行为的识别与打击效率。只有让法律真正“长出牙齿”,才能震慑潜在违法者。

守护公平正义要打破市场权力失衡。公平正义的消费环境需要平衡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在传统消费场景中,消费者因信息不对称、维权成本高等问题,常处于被动地位。以汽车行业为例,部分4S店在销售中隐瞒车辆维修记录,甚至利用格式合同规避责任。此类行为不仅违反《民法典》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更侵蚀市场信任基础。近年来,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为消费者集体维权提供了新路径。例如,2022年浙江省消保委针对某直播平台虚假宣传提起公益诉讼,最终推动平台建立“先行赔付”机制。这一案例表明,通过社会组织的力量,可以弥补个体消费者的维权短板,倒逼企业规范经营。要信用惩戒体系的建设也至关重要。将严重侵权企业纳入“黑名单”,限制其融资、招投标等经营活动,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威慑效应。

提振消费信心,保障消费者权益。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信心是消费复苏的关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但部分领域如房地产、教育培训等仍显疲软,这与消费者对权益保障的担忧密切相关。提振消费需从根源上修复市场信任。一方面,应加强事前预防,例如建立预付卡资金监管制度,避免商家“跑路”导致消费者财产损失;另一方面,需优化事后救济,如简化维权流程、推广在线纠纷解决机制,推动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例如2023年,某头部电商平台推出的“全链路保真”服务,承诺商品从生产到配送全程可追溯,此举不仅提升了销售额,也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从完善法治到强化监管,从平衡市场权力到重建消费信心,每一步都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唯有构建起“不敢侵权、不能侵权、不想侵权”的制度闭环,才能真正实现“共铸诚信 提振消费”的目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供稿:东双沟镇(万晓艺)

来源:洪泽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