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医疗系统正经历重组浪潮,据不完全统计,766家医院在2025年破产,二级医院纷纷转型康复医疗。国家卫健委明确支持医养结合,已有医院年营收破亿,但盲目转型仍会失败。核心在于重构能力、联动服务、创新模式,或另辟专科化路径。老龄化加速下,精准匹配需求才能抓住银发
HC3i中数新医
导读:
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转型为康复医院、护理院,医养结合成为重要转型方向。
中国医疗系统正经历重组浪潮,据不完全统计,766家医院在2025年破产,二级医院纷纷转型康复医疗。国家卫健委明确支持医养结合,已有医院年营收破亿,但盲目转型仍会失败。核心在于重构能力、联动服务、创新模式,或另辟专科化路径。老龄化加速下,精准匹配需求才能抓住银发经济机遇。
一张张病床空置,一家家医院倒闭,中国医疗系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重组浪潮。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生存战中,转型康复医疗成为众多二级医院最后的救命稻草。
2025年以来,全国医院破产案件已达766件,逼近2024年全年的1158件。曾经稳定的医疗体系正在经历剧烈震荡,公立医院尤其是二级医院的生存压力持续攀升。
面对这场危机,国家卫健委发文明确指引方向:引导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转型为康复医院、护理院,医养结合成为重要转型方向。
1、战略转向
2025年7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工作方案(2025年版)》,为陷入困境的二级医院指明出路。
方案明确提出支持二级及以下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护理院,县区级医疗机构延伸医养结合服务。这意味着国家层面已经承认当前医疗体系的结构性失衡,并主动推动资源重组。
最引人注目的是,方案保障医务人员权益:转型后医务人员职称评定、继续教育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绩效分配向居家医疗、医养签约服务倾斜。
国家设立了明确示范创建目标:每2年命名100个左右示范县(市、区),2030年完成全国覆盖。这一政策并非突发,自2016年启动医养结合试点以来,全国已探索9年,如今从“试点”转向“全面推广”。
2、数字背后的医院困境
中国医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破产潮。
在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上,以「医院」为关键词搜索可以发现,2024年全年,包括破产审查案件、破产案件等在内的案件共计1158件。
截至2025年7月31日,2025年同类目的相关医院案件已经达到了766件,逼近去年全年总量。
此前,国家卫健委公布的2021年度全国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数据显示,在二级公立医院总体运行平稳的背景下,有43.87% 的医院出现了亏损情况。
从2021年到2023年,参加「国考」的二级医院数量从5456家减少到3607家,减少了近三分之一。这一数字变化揭示了二级医院面临的严峻生存挑战。
3、从发不出工资到年入过亿
在转型医养结合的医院中,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的逆袭最具代表性。
2009年,这家前职工疗养院转型的综合医院年营收仅295万元,256名职工工资都难以保障。当时院长看了账目后感叹:“即便医院零成本运营,也难以足额发放职工工资。”
转型成为唯一出路。该院聚焦“医疗+养老”,建成老年养护楼和康复大楼,开放1100张床位(其中医养结合床位800张)。
成效令人瞩目:常年入住率超95%,2019年营收突破1亿元,护士收入甚至超过当地普通医院。
前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护师廖凤霞回忆:“当时已经打算办停薪留职去广州当月嫂了。后来医院改制,我和年轻护士们一起负责康复病房的护理工作,医院开支慢慢好起来了,甚至年底还有养老院的分红。”
另一东南地区的公私合营医院通过“医院康复科+养老院”联动,既解决了医院病床空置问题,又降低了养老院老人转诊成本,实现“1+1>2”的效果。
4、医养结合不是万能解药
并非所有转型都能成功。江西瑞昌六二一四医院运营50多年,2018年尝试开设医养结合型养老院,最终仍因亏损终止运营。
某东北医院简单改造烧伤病房为老年病房,因缺乏康复设备和专业人才,最终因骗保、医疗纠纷破产。该医院前身为消防下属的烧伤专科医院,借着2016年的医养结合扶持,成立了老年病房、康复机构和养老机构等项目。
但所谓的改制非常粗糙:仅把从前的烧伤病房简单改造,并没有引进先进的康复设备或人才团队。同时,合并的养老院距离市区超25公里,老人定期体检复诊常因设备不足转到其他医院。
失败原因集中在三个方面:
形式化转型:仅将普通病房改为“老年区”,未建立专业康复、护理团队;资源不匹配:养老院选址偏远,与医院联动不畅,老人复诊需转院;服务能力不足:缺乏慢性病管理、失能照护等核心能力,难以满足老年群体需求。
5、从“医疗”到“医养”的蜕变
医养结合转型需避开“形似神不似”的陷阱,核心在这三点:
能力重构:从“治疗为主”转向“康复+护理+慢病管理”,引进康复治疗师、老年病专科医护;服务联动:医院与养老机构物理毗邻或功能衔接,实现“就医-康复-长期照护”无缝对接;模式创新:探索“床位共享”、“双向转诊”、“居家上门”等形式,避免资源闲置。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指出:“以上海为例,不仅老龄化程度加深,同时面临少子化现状,作为需求方,现有的康复医疗与服务难以‘解渴’。”
医保支付改革也成为转型的重要支撑。上海试点“按床日支付”模式:脑卒中患者转入康复医院后,30天内支付500元/天,超过30天为400元/天,既匹配长周期康复需求,又避免无效治疗。
6、另一种选择:专科化转型之路
转型并非只有医养结合一条路。如东莞儿童医院聚焦儿科专科,从二甲晋升为全国排名第11的三甲专科医院,证明“聚焦特色专科”同样是突围路径。
东莞市儿童医院前身为石龙镇卫生所,后来成为市属二甲医院后也起色不多。但医院十几年专注发展儿科,构建儿童重症医学科、小儿外科、新生儿科、儿科呼吸科等专科集群,不仅成功晋升为三甲专科医院,2022年度「国考」成绩位列全国儿童医院第11,在地市级儿童专科医院中排在首位。
广东某地卫健委官员王一阳认为:“能否把有限的资源投入最能创造价值的领域,才是每个医院的最优答案。”
香港大学社会医学博士孙艺洋指出:“齐白石有一句话叫‘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对于医院来说也是同样。医养结合转型需要投入很多成本,并不是一条所有医院都能走通的路。”
7、银发经济下的医疗重构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0%,预计到2035年左右,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庞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医疗领域多维度的增量空间,医养结合基建与智能设备市场正在迎来全面升级。
《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25年版)》要求,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要开设老年医学科。三级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床位数应≥20张,二级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床位数应≥10张。
然而,转型成功与否取决于多方面因素。除了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外,医院自身的人才结构、管理水平和服务理念都需要进行全方位重构。
对于二级医院而言,医养结合是“机会”而非“答案”。政策东风下,能否真正沉下心构建老年服务能力,决定了转型是“重生”还是“再败”。
医疗行业的洗牌,终将筛选出那些能精准匹配需求、持续创造价值的机构。
来源 | 破产情报局
来源:许晓锐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