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据表明,2024年京东净利润达446.60亿元,同比暴涨92.03%;营收突破1.16万亿元,增速跑赢行业均值。
2025年3月6日,京东发布的最新财报又让股价再攀新高。
数据表明,2024年京东净利润达446.60亿元,同比暴涨92.03%;营收突破1.16万亿元,增速跑赢行业均值。
然而,在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一场组织变革也在悄然发生着。
2025年3月18日,京东集团的一纸公告震惊行业:宣布撤销成立多年的集团品牌部,将其职能并入市场营销部下属的平台营销部。
随后又有京东内部人士辟谣称,品牌部规模较小,一般负责品牌形象物料的规范和审核等工作。此次调整不算撤销,而是将其划归到零售业务之下。
这一举动,被外界解读为刘强东“及时止损”的战略选择,同时也揭示了电商巨头在存量竞争时代的生存法则。
在这场变革中,麦当劳中国前CMO须聪的命运转折,反倒成了观察京东战略转向的绝佳切口。
杨笠事件的“蝴蝶效应”
2024年双十一期间,京东因代言人杨笠而陷入舆论漩涡。
她以言辞犀利著称,此前因被质疑“挑拨男女对立”而引发争议。
其代言的京东广告片一经发布,迅速成为了全网批判的靶心。
不仅让京东直接损失超过千万,更可怕的是,品牌形象受损的同时,还有大量用户流失。
●图源:小红书@猎风人Patrick
不曾想,时任京东零售市场营销部负责人的须聪,也在这场舆论风暴中成了众矢之的。
彼时的她在京东刚上任半年,被集团寄予着厚望。
因为她的过往履历甚是光鲜亮丽:除了曾是麦当劳中国首席营销官(CMO)外,还先后任职于联合利华、百事食品、柯达中国、飞利浦亚太、汇丰银行等头部公司。
●图源:小红书@AI职场云泥
就在杨笠事件之后,须聪的职位也悄然发生变动:从手握数百人团队的市场营销部负责人,居然“升迁”到了仅有数人的集团品牌部。
按照当时的说法,其职位调动或与汹涌的舆情相关,但也一直没有得到准确的验证。
这或许更像是一场“止损手术”,品牌部被当成了矛盾缓冲区,仅此而已。
然而,该事件的余波威力出乎意料的大;这不足十人的团队,在汹涌的负面舆情面前,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再者,品牌部原本承担消费者洞察和危机公关职能,但在AI技术能够实时监测50万+社交媒体节点,并自动生成舆情应对方案后,传统的人工团队就更显得冗余了。
也正是这场风波的出现,加速推进了京东的决策进程。
如今京东品牌部被调整到零售业务,须聪的具体职位、汇报对象均未明确公开,去向也已成谜。
据悉早年间的京东零售等部门,也都经历了裁撤和改制。
这次品牌部并入平台营销部后,原团队成员将直接参与促销、流量运营等前线作战,而不是聚焦品牌传播的后方策划。
如此看来,品牌部的调整,就可以理解为京东“组织瘦身”战略的延续了。
传统品牌部的黄昏
京东2024年的财报固然喜人,但看似亮眼的业绩背后,是京东对成本控制的极致追求。
数据集显示,其营销费用占比从2023年的4.5%已降至3.8%,而技术研发投入占比却从2.5%提升到了3.2%。
京东的选择,折射出了整个行业的焦虑。数据显示,中国电商GMV增速已从2021年的7.7%放缓至2025年的7.3%。
可见传统粗放扩张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京东需要经历一场反内卷之战。
曾几何时,品牌部是各个企业的门面担当,可如今却成了包袱。
受困于增长瓶颈之下,作为“烧钱大户”的品牌部,因其广告投放、创意内容等成本难以量化,已与京东“降本增效”的核心目标背道而驰了。
除了京东,在2024年8月,蕉下裁撤了品牌部,将市场部并入销售部;资生堂、雅诗兰黛等国际巨头,也相继缩减营销预算。
电商巨头这种转变的背后,其实是消费者需求在剧烈变化。
据《2025中国电商白皮书》报道,传统品牌管理模式的成本收益率(ROI)已从2021年的1:3.2降至2024年的1:1.8,而直播电商的ROI却高达1:5.7。
不能用旧时代的弦去拨新时代的钟。
●图源:小红书
品牌部的收缩不是消亡,而是营销范式的迭代和更新。
京东的动作与阿里拆分淘天集团、拼多多加码“百亿补贴”形成了鲜明对比:砍掉“务虚”的品牌投入,All in“务实”的流量战场。
此次调整中,接替须聪的宋旸是京东老将:他在京东科技主导的业务贡献了集团重要营收,且直接向副总裁邵京平汇报。
这一人事变动凸显了京东“内部培养优先”的战略转向。刘强东在2023年曾强调回归创业文化,而品牌部的规划,或是这一理念的具象化体现。
“直男电商”的突围
京东的调整,也与核心用户画像密切相关。数据显示,京东男性用户占比超6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这种“直男偏爱”,源于三大基因:
首先是京东物流的次日达、当日达服务,契合了男性用户“速战速决”的购物习惯;
其次,3C数码、家电等高客单价商品的自营正品保障,让男性用户愿为“安心”买单;
最后,男性用户一旦养成购物习惯,轻易不愿切换平台,即使其他平台价格更低。
这种用户粘性,既是京东的优势,也是其必须突破的局限。
●图源:小红书@京东快递
近年来,京东的下沉市场和女性用户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放缓。
对比女性用户均超55%的拼多多和抖音电商,这一差距在服饰、美妆等高利润品类尤为明显:
2024年,京东美妆GMV增速仅为12%,而同期抖音电商增长却达到了76%。
可见,品牌独立性反而成了破圈的桎梏,所以京东才需要更灵活的营销策略。
恰逢京东加速"去性别化"的关键节点,调整品牌部正好可以释放资源,为深耕细分场景做准备。
●图源:京东
与此同时,电商行业已经开始从“人力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型,竞争对手的动向更能印证这一趋势。
比如阿里拆分淘宝天猫为三大行业单元,拼多多将百亿补贴与算法推荐深度绑定,抖音电商通过短视频内容与直播互动重构用户决策链路......
如果坚持固守传统品牌管理模式,那么京东将在“算法战争”中陷入巨大的被动当中。
为此,京东已经在即时零售领域与美团、饿了么开启了贴身肉搏战。
另外就是在3月18日,京东正式宣布推出“京创双百计划”,以构建全域内容生态。
预计投入超20亿现金扶持中小品牌,目标是让10万商家成交量同比增长超100%。
在变革中寻找确定性
从杨笠事件的舆论危机,到品牌部的架构调整,京东的这场组织变革,本质上是一场“刮骨疗毒”。
向内看,砍掉低效部门,将资源投入技术、物流等核心战场;
向外看,用数据驱动取代经验主义,让品牌价值沉淀在用户行为中;
向未来看,在"她经济"与"Z世代"的双重冲击下,京东正在试图重构"品牌"的定义。
而这,既是整个电商行业从“规模扩张”到“精益运营”的范式转变,也是AI技术对传统商业逻辑的降维打击,更是巨头们在存量市场中寻求突围的必然选择。
总之,对于京东而言,这场变革也才刚刚开始。
来源:电商新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