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二战末期德国的投降仪式举为例。虽然是苏联军队凭借着强大的钢铁洪流主力和顽强的战斗意志,最先攻破柏林,登上总理府大楼插上了鲜红的胜利旗帜。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德国肯定会先和苏联军队进行投降,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
天安门广场即将迎来世界瞩目的阅兵盛典,而日本却在全球悄悄开展外交游说,试图阻止各国参与这场纪念活动。
很多人心怀正义的人在看到日本政府的行为后义愤填膺,但很多人不了解的是,这不是单纯对一场活动的外交博弈,而是一场历史解释权的争夺战。
历史解释权的关键斗争
历史不仅关乎着过去,更影响着现在和未来,对历史解释权的争夺,实际上是对国际话语权和道德制高点的争夺。
以二战末期德国的投降仪式举为例。虽然是苏联军队凭借着强大的钢铁洪流主力和顽强的战斗意志,最先攻破柏林,登上总理府大楼插上了鲜红的胜利旗帜。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德国肯定会先和苏联军队进行投降,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
1945年5月7日,德国纳粹政府代表找到以英美为主力的联军进行投降,并签订了相关协议。但这次投降仪式并没有得到苏联军队的认可,他们继续兵临城下,用钢枪火炮迫使德国纳粹政府于5月8日在苏联红军元帅朱可夫的主持下由,德国最高统帅部总长凯特尔正式向苏联递交了投降书。
从此以后,5月8日便正式成为了二战欧洲战场结束的日期,无论过多久,历史书上也会明明白白的写着是苏联主力攻破柏林,最终主持接受了德国的投降。这便是历史解释权。
九三阅兵的重要意义
在亚洲战场上,虽然日本裕仁天皇在8月15日以广播形式发布的《终战诏书》,但全篇没有“投降”和“战败”的相关描述,只是单方面宣布停战。直至9月2日9时,他们在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向9个受降国分别签订投降书后,日本裕仁天皇才发布诏书,命令日本臣民“速停敌对行为,放下武器”,着实履行投降书之一切条款。
正因如此,在后面几十年的时间里,不仅日本政府方面不愿承认侵华历史,篡改历史课本,利用“进入”代替“侵略”字眼,淡化侵华战争史实,本质上就是不愿承认败给中国。
而且还有很多被海外势力远程“养殖”的媒体,不仅在网络上疯狂为日本洗地,更通过“没有美国原子弹日本不会投降”、“中国抗战胜利是蹭了美国原子弹的顺风车”等言论,否认中国人民用14年浴血奋战、3500多万军民伤亡的代价赢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价值。
这也是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为什么要通过立法将9月3日确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原因。并且与国家生日“全家福”的国庆阅兵不同,九三阅兵更具有民族精神“纪念碑”的特殊意义。
而日本之所以用“反日色彩”、“过度聚焦”等荒唐理由,极力阻挠各国参加九三阅兵,正是因为他们深知历史话语权的重要性,他们不愿意看到中国主导的历史叙事在国际社会扩大影响。
有人问:和平年代耗费巨资阅兵是否值得?答案在于威慑无需言语的价值。
阅兵展示的不仅是武器,更是武器背后的脊梁与灵魂。它是民族血脉深处的呼唤,从1840年炮火撕裂国门至今,被侵略的烙印未随时间风化。
截至目前,已经确定有26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将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但无论多少国家参与,这场有史以来最强阅兵已经完成了它的首要使命——向全世界宣告:和平并非廉价馈赠,而是源于底线清晰的实力对峙。
来源:巡史天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