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有意思的是,翻遍史书,关于陈胜的家世背景愣是一点线索都找不到,司马迁那么治学严谨的人,穷尽考据,最后也只能干巴巴地写一句“陈胜,阳城人也”。这阳城,就是现在河南登封附近的一个地方,可具体到陈胜家里是干啥的、有没有点家底,史书里一个字都没提。
陈胜是谁?一个出身模糊的“阳城人”
陈胜,这个名字司马迁在《史记》里专门给他立了传,还把他塞进了“世家”这一栏。要知道,“世家”那可是给诸侯王准备的待遇,地位高得不得了。
可有意思的是,翻遍史书,关于陈胜的家世背景愣是一点线索都找不到,司马迁那么治学严谨的人,穷尽考据,最后也只能干巴巴地写一句“陈胜,阳城人也”。这阳城,就是现在河南登封附近的一个地方,可具体到陈胜家里是干啥的、有没有点家底,史书里一个字都没提。
在先秦那个年代,讲究出身是大人物的标配,不管是贵族血脉传承下来的,还是靠家族势力撑腰的,哪个不是有点来头?比如秦始皇嬴政,那是赢氏家族的正宗后代;再看后来的刘邦,好歹还能扯上个“亭长”的小官职当起点;项羽就更别提了,楚国贵族出身,项燕的侄子,家世响当当。
可陈胜呢?啥也没有。史书里连他爹妈是谁都没交代,更别提祖上有没有出过啥人物了。他就像田间地头随便长出来的一棵麦子,风一吹就冒头,没根没底,偏偏还站得稳稳当当。这就让人纳闷了,一个没背景没靠山的家伙,到底是怎么蹦到历史舞台上的?他就像凭空掉到历史里的一块石头,砸得秦朝末年的水花四溅。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学问哪来的?
陈胜绝对不是那种只会埋头干活的庄稼汉,他在跟吴广一起被征去渔阳戍边的路上,曾经扔出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话可不是随便乱说的,里面用上了比喻,把自己比作鸿鹄,把那些没志向的人比作燕雀,还带了点拟人的味道。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里,这话的分量可不轻。
比起来,刘邦后来在看到秦始皇出巡时说的“大丈夫当如是”,直白得像是在喊口号;项羽在会稽看到秦始皇时说的“彼可取而代之”,虽然霸气,但也就是一句大实话。陈胜这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显得文雅又深沉,像是读过书的人才有的调调。可问题就出在这儿了,陈胜的身份压根跟“读书人”不沾边。
史书里说他是个麦客,靠给人打短工过日子,每天割麦子、扛粮食,风吹日晒,日子过得紧巴巴。那时候是秦朝,读书可不是普通人能碰得上的东西。秦始皇搞“焚书坑儒”,书都烧得差不多了,能读到书的要么是贵族,要么是官吏,平民连字都不一定认得全。陈胜一个底层劳力,凭啥能说出这么有水平的话?
宫廷秘闻他都知道,见识咋这么广?
陈胜的见识广得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尤其是在他起兵时喊出的那几句口号,句句都像是拿捏住了秦朝的命门。他跟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时,喊的是“二世不当立”“扶苏被赐死而人不知”“项燕或死或亡”。
先说“二世不当立”,秦二世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儿子,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巡游路上,胡亥在赵高和李斯的操控下篡了位,这事在朝廷里算得上绝密。陈胜一个底层农民,离咸阳千里远,咋知道胡亥上位有猫腻?
再看“扶苏被赐死而人不知”,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本来是接班人的热门人选,结果秦始皇死后,赵高伪造遗诏逼他自杀,这事连很多官吏都没搞清楚,陈胜咋就知道得这么清楚?还有“项燕或死或亡”,项燕是楚国名将,秦灭楚时战死,死讯在民间传得乱七八糟,有人说他死了,有人说他逃了,陈胜却敢拿这事当号召,说明他对这些传闻掌握得明明白白。
这信息量可不是普通人能有的。秦朝那时候消息闭塞,朝廷的事儿传到民间都得走样,更别提宫廷秘闻了。扶苏被赐死是公元前210年的事,地点在边疆上郡,消息压根没公开,胡亥上位后还故意封锁消息。陈胜在公元前209年起兵,距离这事才过去一年多,他一个没出过远门的麦客,凭啥能知道这些?
再说项燕,楚国灭亡是公元前223年的事,离陈胜起兵已经十几年了,项燕的死在楚地虽然有点传说色彩,但具体情况连很多楚国遗民都不清楚。陈胜却能拿来当旗号,说明他不是光听了个大概,而是真懂这些事的来龙去脉。史书里没写他有啥情报来源,可他喊出的口号偏偏句句戳中要害,像是有人给他递了张“朝廷内部资料”。
精通秦法,他是咋学的?
陈胜对秦朝法律的熟悉程度,真是让人瞠目结舌。公元前209年,他跟吴广被征去渔阳戍边,路上遇上连绵大雨,队伍走不动了,眼看着期限一天天逼近。陈胜跟吴广一合计,扔出一句“失期当斩”。这话不是随便吓唬人的,秦朝的法律确实这么定的。《秦律》里写得明明白白,服役或者戍边要是误了期限,那就是死罪一条,执行起来毫不含糊。
陈胜没停在这儿,他又加了一句,“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意思是就算朝廷开了恩典,不因为误期砍他们的头,到了边疆服苦役,十个里头也得死六七个。这话说得太实在了,秦朝的戍边政策确实残酷,修长城、守边关的劳役,死亡率高得吓人,史书里记载,修长城的民夫动辄“死者什四五”,戍卒的处境也好不到哪儿去。陈胜把这套法律条文和实际后果掰开了揉碎了讲出来,跟吴广那帮兄弟一分析,大家伙儿一听就服了,觉得反正是死,干脆搏一把。
秦朝的法律体系继承了商鞅变法的传统,严苛到骨子里,失期砍头是基本操作,但也有细则,比如因天灾这种不可抗力误期,偶尔会有赦免的可能,这叫“藉第令毋斩”。陈胜连这种细节都知道,还能跟现实结合,算出戍边的死亡率,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要知道,秦朝的法律条文都刻在竹简上,存在官府里,普通老百姓哪有机会翻看?就算偶尔听说几条规矩,也顶多知道个大概,哪能像陈胜这样,连执行后的后果都门儿清。可陈胜的身份呢?
史书里说他就是个麦客,靠给人打短工过日子,割麦子、扛粮食,日子过得紧巴巴。一个底层劳力,压根没条件接触官府,更别提研究法律了。那时候,能接触到法律的,要么是官吏,要么是狱卒,像刘邦当亭长时,好歹还能摸到点基层的文书规矩,可陈胜连这点机会都没有。
建政权像老手,国家机器一秒运转
陈胜打下陈县后的表现,简直让人怀疑他是不是干过这行当。公元前209年,他跟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没多久,就带着队伍一路杀到了陈县,这地方是楚国故地,战略位置重要。陈胜一拿下这儿,没歇口气,直接动手建政权。他先是自立为王,号“张楚”,然后立马着手搭架子:设官署、分派官员、任命将军,还弄了个监察御史出来监督。
这套班子搭得快得很,没几天就运转起来了,派出去的将领开始攻城掠地,官员各司其职,整个政权像模像样,跟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一个路数。史书里记载,他派葛婴带兵出去打仗,葛婴在路上擅自立了个王,结果听说陈胜称王后,赶紧把立的那个王杀了,回来请罪。可陈胜没手软,直接把葛婴砍了。这事儿干得果断,透出个信号:陈胜压根不想搞分封制,他要的是大权在握,所有地盘都得听他的。
这套操作顺得跟演练过似的,完全不像个没经验的新手。陈县拿下后,他没乱哄哄地抢地盘,而是先把政权结构搭好。官署是干啥的?那是管理民政的核心机构;将军管打仗,监察御史管监督,这不就是秦朝那套国家机器的翻版吗?秦朝靠郡县制管天下,官员分工明确,陈胜照着这套路子来,愣是没出啥乱子。
更厉害的是,他派出去的人马,像周文、武臣这些人,很快就在外头打下了一片地盘,政权运转得有条不紊。葛婴那事儿更能说明问题,葛婴是陈胜的心腹,手下有兵有功,可就因为擅自立王,陈胜说杀就杀,连犹豫都没犹豫。史书里没写他杀葛婴的具体过程,但这事儿传出去,外头的将领都知道了,陈胜要的是中央集权,谁敢分权就没好果子吃。
可陈胜这经验到底从哪儿来的呢?他起兵前没当过一天官,连个村里的头目都没混过。史书里说他是个麦客,干的是最底层的活儿,哪有机会摸到权力这东西?秦朝的官制复杂得很,郡县层层管理,官员得经过考核才能上岗,陈胜一个平民,连衙门大门朝哪儿开都未必清楚。
陈胜虽然起义最后失败,他死的死因至今不清楚,但他的影响太大了。没有陈胜这第一枪,刘邦还在芒砀山当土匪,项羽和项梁还在苏州缩着不敢动。陈胜就像个突然蹦出来的“BUG”,啥都会、啥都懂,硬生生把秦朝的历史车轮拽偏了方向。他的出现,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谜。
参考资料:[1]王天星.探谜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出生地[J].中国故事,2023(6):44-45
来源:热情的逗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