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1日和8月7日,奥迪 Q6L e-tron、奥迪A5L(燃油车)、A5L Sportback(燃油车)搭载华为ADS 4上市销售,以及上汽尚界H5于8月25日上市1仅用8小时小订5万辆,百年豪车品牌奥迪、中国连续18年销量冠军上汽、共和国汽车长子
未来3年,全球L3、L4自动驾驶赛道,友商只能望华为ADS尾灯
2023年,特斯拉净赚000亿元,遥遥领先。
但是,特斯拉大模型比不过百度,特斯拉Robotax遥遥落后百度萝卜快跑及小马智行;但是,特斯拉电动化比不上比亚迪,智能化比不上华为。
2024年4月24日,华为替补董事、车BU CEO靳玉志官宣华为乾崑ADS 3.0和鸿蒙座舱4上市。华为终结了L3比赛。
2025年4月22日,引望CEO靳玉志宣布华为乾崑ADS 4和鸿蒙座舱5上市。华为终结了L4比赛。
2025年8月1日和8月7日,奥迪 Q6L e-tron、奥迪A5L(燃油车)、A5L Sportback(燃油车)搭载华为ADS 4上市销售,以及上汽尚界H5于8月25日上市1仅用8小时小订5万辆,百年豪车品牌奥迪、中国连续18年销量冠军上汽、共和国汽车长子一汽“入华”,具备强烈的风向标意义。
中国其他汽车大厂“入华”及央国企全部“入华”,主机厂已官宣约20个汽车品牌及超60款车型选择华为ADS。
因为华为ADS是全球最强大最安全的智驾系统,遥遥领先,所以,华为ADS几乎“一网打尽”。
华为用全栈式自研192线主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等融合感知系统+1-150公里全向主动安全AEB托底+智驾算法+5G/5.5G、昇腾处理器及昇腾384超节点、智能体及智能终端等,终结了L3、L4两场比赛。
华为至少已有3套L3和L4解决方案,即4颗激光雷达+5颗4D毫米波雷达+20余个摄像头及超声波雷达,代表商用车型尊界S800、问界M9;4颗激光雷达+3颗4D毫米波雷达+20余个摄像头及超声波雷达,商用车型代表尊界问界M9、享界S9;2颗激光雷达+5颗4D毫米波雷达+20余个摄像头及超声波雷达,代表商用车型智界R7/S7、问界M5。这还不是华为L3、L4解决方案的全部,未来大半年到1年多,将上市的新问界M7舱内激光视觉L3和128辐射单元的相控阵雷达L4大概率已成功商用。
马斯克8月25日说“摄像头才是王道”。
任正非“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一步一步往前走”。
余承东以行践任老的言。
至2026年8月,约100-120万辆智能汽车闪着L3、L4小蓝灯。
彼时,特斯拉FSD在中国100%没有小蓝灯。
智能汽车信息差及信息茧房锁不住,就会出现“人传人”现象,当上千万消费者明白L3、L4代表未来必然的智能化方向以及AEB关键时刻技术救人一命,就将发生犹如电影“让子弹飞一会”中,张麻子发动推翻黄四郎的革命,群众参与革命大潮,分享拿下黄四郎的胜利果实。
全球自动驾驶系统是中美之争,是人工智能之争。
华为车BU成立6年、余承东履新车BU CEO和董事长4年,就呈现中国华为ADS遥遥领先美国的新态势。
2025年4月,随着华为车BU拆分为引望,阿维塔和赛力斯成为分别持股10%的引望股东,以及鸿蒙智行入华为终端。
华为车BU 完成阶段性历史使命,已经鸣金收兵了。
华为发布L3、L4商用时间表,亦即2028年干无人干线物流规模商用的L5了。
•2025年:高速L3试点(问界M9等车型)、城区L4测试启动;
•2026年:高速L3规模化(尊界S800等新车搭载)、城区L4试点;
•2027年:城区L4规模化商用;
•2028年:无人干线物流规模商用。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内部会议中的分析更为客观:激光雷达(多传感器融合)是目前真正跑通的技术,在中国市场还具有成本优势。纯视觉技术虽然还在早期阶段,但未来也有发展空间。
L4无人驾驶赛道,中国百度萝卜快跑和小马智行商用,遥遥领先于谷歌Waymo、特斯拉Robotax、Uber。截至2025年8月,已在全球16个城市开放载人测试运营,累计提供超1400万次出行服务,稳居全球最大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
华为激光雷达方案L3、L4及百度L4商用代表主流L3、L4,前者技术路线及水平比后者更加领先。
马斯克“摄像头才是王道”目前看是打嘴炮。
面对萝卜快跑第六代无人车配备4颗远距激光雷达和小马智行第七代无人驾驶车,特斯拉Robotax商用目前还是嘴炮。谷歌Waymo及Uber商用数量,与中国L4无人驾驶出租车,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
Uber不仅投了激光雷达路线一票,更与百度萝卜快跑达成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无人驾驶合作。
十年前,一颗64线激光雷达售价高达8万美元计50万元人民币,而今天萝卜快跑第六代无人车配备4颗远距激光雷达(128线程)成本只要3.5万元人民币,每颗128线激光雷达约0.9万元。
行业数据显示,顶级L4自动驾驶公司几乎清一色选择激光雷达方案。Waymo、百度萝卜快跑等玩家均采用激光雷达+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加州DMV 2023年报告显示:Waymo(激光雷达)每百万英里仅需介入0.68次,而特斯拉(纯视觉)则需要介入3.2次。麻省理工大学研究数据也表明,激光雷达在夜间行人检测的准确率(98.5%)远超纯视觉(82.3%);雨雾天气下,纯视觉误检率升高4倍,激光雷达仅升高1.2倍。
未来三年,智能驾驶领域将呈现“多技术路线并行,华为ADS L3级高速和L4级城区大规模商用。在这过程中,华为ADS的领先优势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从技术迭代速度来看,华为的全栈自研能力使其能够实现跨层协同优化,这是其他依赖供应链的厂商无法比拟的。当雷达厂商、芯片厂商和算法团队分属不同企业时,技术迭代必然受限于跨企业协调效率。
从数据积累规模来看,华为前装量产车已经超过100万辆,且主要集中在高端车型,这些车辆行驶的区域和路况质量更高,数据价值更大。按照当前增速,到2026年,华为智驾车队大概率突破300万辆规模,超过50%计150万辆是L3,数据优势将更加明显。
从商业化进程来看,华为已经与多家车企建立深度合作,覆盖乘用车和商用车两大领域。相比而言,百度Apollo虽然Robotaxi运营规模领先,但前装量产车辆规模有限,主要专注于出行服务领域。
激光雷达成本正在以每年20-30%的速度下降,华为自研芯片和传感器将进一步加速这一趋势。华为的先发优势将转化为市场份额。仅就主激光雷达,华为近2个月将超越禾赛科技成为第一,而电机出货量,华为已经干到第二,比亚迪是遥遥领先的第一。
全球智能驾驶竞赛是一场马拉松,但华为已经建立了难以逾越的技术”护城河“及先发领先优势。
华为ADS 2025年7月累计辅助驾驶里程40.5亿公里暨8月又将新增5亿公里,华为ADS及AEB技术成功预防超过254万次可能的碰撞事故——华为ADS正以惊人的速度重新定义智能驾驶行业的竞争格局。
2025年7月,华为宣布搭载其智能驾驶系统的车辆已超100万辆,这个数字不仅代表着市场份额,更意味着华为已经构建了全球最大的智能驾驶真实路测数据网络之一。
在全球自动驾驶竞技场上,特斯拉FSD、Waymo、百度Apollo等玩家各显神通,但华为ADS却凭借其全栈自研能力、多传感器融合技术路线和清晰的商用路线图,正在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未来三年,竞争对手们可能真的只能望见华为ADS的尾灯——这不是技术崇拜,而是基于数据、节奏和生态的理性判断。
华为ADS 4系统采用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不仅仅是硬件堆砌,更是一套完整的技术生态系统。通过整合激光雷达、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华为构建了超越单一感知维度的安全保障体系。
与传统方案不同,华为自主研发的WA技术路径跳过“语言”中间环节,让感知系统直接与车辆控制行为关联,大幅提升了决策效率和响应速度。
据测试数据显示,其WEWA架构能降低50%的端到端时延,这在关键时刻意味着避免事故的宝贵时间。
华为的全栈自研能力构成了第二道护城河。从昇腾AI芯片、激光雷达硬件,到HarmonyOS操作系统和核心算法,华为掌握了智能驾驶产业链的每个环节。
这种垂直整合能力带来的不仅是成本优化,更是技术迭代速度的指数级提升。当其他厂商需要等待供应链企业配合时,华为已经可以实现跨层协同优化。
截至2025年7月,搭载华为智驾系统的车辆累计辅助驾驶里程已达40.5亿公里。这个数据规模在行业内与特斯拉相当,但在中国复杂路况下的质量却更具价值。
华为通过“云端世界引擎”创建的AI自主训练AI闭环系统,正在解决自动驾驶行业的最大痛点——极端场景(corner case)的覆盖问题。
系统能够自动生成难以在现实世界中大量获取的“难例”场景,用于补充训练数据,加速算法成熟。
相比之下,特斯拉FSD虽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更大的数据规模,但其纯视觉方案在中国特有的复杂路况下表现不尽如人意。
百度的Apollo系统虽然技术生态完整,但缺乏足够规模的前装量产车数据收集渠道。华为则通过问界、智界等合作车型,实现了数据收集与算法优化的良性循环。
未来1年即明年此时,华为ADS辅助自动驾驶里程将跃升至10亿公里/月,高价值自动驾驶的原始数据,对于华为ADS迅速提升至L4具备友商无法比拟的数据优势。
华为最令竞争对手生畏的不仅是技术实力,更是12家主机厂超过60款车型官宣搭载华为ADS,故,华为更有清晰明确的L3、L4、L5(指无人干线物流)商业化落地节奏。
前文第一节已述及,不再赘述。
在全球自动驾驶竞争格局中,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中美技术路径分化。美国阵营以特斯拉的纯视觉路线和Waymo的多传感器+高精地图方案为代表,中国阵营则以华为ADS和百度Apollo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为主流,以及地平线、魔门塔、千里智驾、天神之眼等百花齐放的发展。
这种分化不仅源于技术理念差异,更反映了两地基础设施和交通环境的不同。中国特有的复杂路况、混合交通流以及快速变化的道路环境,对智能驾驶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
华为ADS在中国市场的成功,证明了其技术路线更适合全球大多数人口密集地区的实际需求。随着华为与奥迪等国际车企的合作深入,中国智能驾驶方案正在实现技术反向输出。
相比之下,特斯拉FSD在北美市场表现优异,但在中国、欧洲等市场的适应性则面临挑战;Waymo的高精地图方案在北美特定区域效果显著,但全球扩展成本高昂且进度缓慢。
来源:遥遥领先的M9和M60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