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君山区人民政府开启湿地碳汇项目攻关。土壤样品采集、无人机激光测绘、居民调查、数据整合、遥感图像分析、数字建模,在合肥青研信息科技公司的协助下,完成了项目调研与数据采集等基础性工作,科学计算出君山产生湿地碳汇量约100万吨、水田碳汇7万吨、旱地碳汇5
万里长江,滚滚东流;八百里洞庭,气蒸云梦。
君山,这块长江与洞庭湖孕育的土地,曾几何时,遭受了外来物种的入侵和无序采砂的肆虐。湿地泥碳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湿地面临退化的风险。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站在君山华龙码头,嘱托“守护好一江碧水”。
君山区委、区政府不负嘱托,助力岳阳市创建世界湿地生态城市,走出了一条守护好一江碧水的君山“碳”索之路。
湿地碳汇世界瞩目
2022年,君山区人民政府开启湿地碳汇项目攻关。土壤样品采集、无人机激光测绘、居民调查、数据整合、遥感图像分析、数字建模,在合肥青研信息科技公司的协助下,完成了项目调研与数据采集等基础性工作,科学计算出君山产生湿地碳汇量约100万吨、水田碳汇7万吨、旱地碳汇5万吨。
2023年,世界首个VCS淡水湿地碳汇项目在君山诞生。它的诞生,开创了全球湿地修复新范式,引起了国际、国内的深度关注,人民日报、中国农民报等中央媒体第一时间进行了深度报道。
“好风凭借力”,君山区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合作,成立了君山湿地生态碳汇研究中心。不断推进君山湿地碳汇项目。2024年,该项目通过了国际碳汇平台VERRA公示,荣获2024绿光ESG榜典范环境贡献案例TOP10榜首,填补了淡水湿地碳汇的国际空白,为中国湿地修复提供了可复制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献礼一江碧水
君山区响应“守护好一江碧水”的号召,探索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交出了一份绿色答卷。
——绿色发展,农业先行。加强环境治理,禁止秸秆焚烧,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推广低碳循环农业,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实现了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低碳产业,调优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不断优化,稻虾种养、低碳出行、产业园零排放,君山产业绿色转型成效瞩目。
——生态修复,成果显著。近年来,修复湿地生态6万亩,清退欧美黑杨8744亩,完成长江水系生态廊道建设11083亩,关停港口、码头、堆砂场复绿480亩,岸线码头复绿达到100%,生态修复成果显著。
——生态“碳”索,步履铿锵。君山湿地生态碳汇研究中心采集湿地土壤样本363份,对39组微生物进行分析,15类植物进行研究。2025年6月,该中心一期科研成果得到专家一致认可,为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提供了“君山方案”。2025年8月19日,全国生态日湖南活动在君山举办,君山区土壤碳库数据管理信息平台正式上线,实现了君山区土壤碳库数据的可视化、智能化、系统化管理,为该区建立了一本翔实的“生态账本”。
擘画生态碳汇蓝图
为保护湿地,建设生态君山,君山区人民政府构建了“1+3+N”碳汇产业发展思路。一个研究中心驱动,碳汇开发、绿色农业、生态文旅三大产业融合,N条路径落地,擘画出一幅美丽的君山生态长卷。
君山湿地生态碳汇研究中心积极转化课题成果,助推地方和国家标准设立,编制了淡水湿地碳汇方法学及固碳评价技术规范;正在申报国内首个淡水湿地CCER方法学;积极探索碳汇交易与生态补偿机制融合路径,向外输出“君山模式”,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特别是君山区土壤碳库数据管理信息平台正式上线,作为服务区域碳汇能力精准评估、碳资产开发、生态项目实施及政策制定的核心工具,该平台为落实国家“双碳”目标提供了技术与数据底座。
循环农业方兴未艾,禁止秸秆焚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了95%以上,有机肥替代化肥,有机基质栽培,一项项增汇举措铺就君山农业绿色发展的底色。
通过研学实践活动,增强学子的生态保护意识。完成了“气候变化知识学习”“湿地碳汇观测”“生物多样性保护体验”研学课程的编写,为研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打牢了科普基础。
碳汇经济活力强劲,君山湿地生态碳汇研究中心建设已纳入“七个岳阳”重点内容。从湿地修复到碳汇交易,从绿色农业到文旅赋能,君山模式正带动亿元产业增值,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从碳汇调查到产业升级,从方法学创新到国际标准制定,君山正以科技之笔,续写“两山”理论的湖南新篇章。
“碳”索湿地价值,智绘君山未来!为实现3060“双碳”目标,君山区正阔步前进!
来源:岳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