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达里奥再次悲观(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8 12:09 1

摘要:可是,一旦私人部门现金流吃紧,债务压力过重,甚至资产小于债务,人们对未来预期变差,进入了辜朝明的区间后,它的动物性阶段性消失了,转而追求债务最小化。

谁来背杠杆?

快速过完五大经济部门之后,下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

各个经济部门,谁来背杠杆,或者说,谁来扛鼎?

一般来说,普遍是由追求利润的居民和企业部门先来加杠杆。

我们喜欢把这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倾向称为动物性。

可是,一旦私人部门现金流吃紧,债务压力过重,甚至资产小于债务,人们对未来预期变差,进入了辜朝明的区间后,它的动物性阶段性消失了,转而追求债务最小化。

这个时候,需要政府来充当最后贷款人和最后消费者的角色,逆周期调节。

比如当下的我国,大家都有这个预期,私人部门别指望了,居民房子搞怕了,企业产能不想堆产能了,也卖不上价,地方政府化债也挺头疼,唯一能扛鼎且真的还有空间的,也就剩中央政府了。

下图是我国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杠杆率长期走势图,你能看出来谁还有空间:

下图是各部门杠杆率增速,你能看出来每一轮刺激经济,谁是扛鼎的主力:

那与中国反过来的典型案例,就是日本,日本的中央政府的债务是非常高的,日债也是三大不破金刚之一对吧。

但是日本地方政府的负债率是很低的,这点很少有人提。

这点与我国正相反,我们是地方政府杠杆率高,中央政府杠杆率低。

所以,只能说每个经济体都有自己的特色,什么土壤长出什么果来。

与前面所说的,私人部门的动物性类似,政府部门也有自己的动物性,或者说,最小阻力路径

就是在经济周期低谷的时候,总是会通过信贷刺激顶一下,逆周期调节。

这是达里奥所谓短债周期的主要形成原因之一,经济一不好,货币政策就要刺激。

短债周期的积累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集腋成裘,慢慢地,政府的债务增速,付息支出的增速都会快于财政收入增速。

长此以往,到了大债务周期后期的时候,当政府的付息压力会非常大。

具体来说就是偿债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过高时,总有难以为继的那一天。

打个比方就很容易理解了,你一个月赚2万,好死不死,LPR抬高了,现在你每个月月供1万5,然后吃饭养娃等生活必要开支根本省不了,最后债还不上了,违约了。

把你换成政府,这就是债务危机,以税收为主财政收入难以提升,同时财政支出和事权又是刚性的,赚这点钱全拿去付利息,日子过不下去了。

另一种类似的动物性是,当一个国家拥有了全球主要储备货币时,政府会倾向于借更多钱,央行会倾向于印更多钱,当年荷兰人做过同样的事情,接下来是英国,现在又轮到了美国。

在一场访谈中,主持人问达利奥,你担心这种事再次发生吗?

达利奥当然说:yes!

主持人又问:那你准备咋办呢?

达利奥笑说:talk about it. 讨论它,所以写了这本书嘛。

所以我们我们回到这本讨论债务大周期的新书,它写于 2025 年 3 月,达利奥基本就是明牌了,潜台词belike,正如上世纪80年代初那把看空一样,我又悲观了,下没下仓位不知道,但态度上,长期看空美国的这轮债务大周期。

现在美国不光是债务规模十分庞大且还在快速增长,更重要的是,美国政府的偿债成本压力已经相当大了,而且还没达峰。

这本书出版后不久,旨在进一步放松财政赤字约束的「大漂亮法案」通过了。

看这本书时你会隐隐感觉,这次不一样,这把真够呛。

但我想提醒大家,依然要分层次,分经济部门地去看待这个问题。

现在美国的政府部门的杠杆率和偿债压力有巨大问题,这个没毛病。

但与此同时,美国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表相对是很健康的,除了加息后这几年的买房者,大部分房子都是固定利率,不高的,美股和养老金账户都收益很好,看整体,家庭部门整体甚至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去杠杆。

然后企业部门的盈利也不错,虽然美股估值很贵,但是,客观讲,业绩支撑也真的可以。不是没有基本面的。

这一部分主要是想提醒大家去识别不同经济部门的杠杆率,搞清楚谁是杠杆主力。

08年美国次贷危机,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废废了,进入了辜朝明的象限。

然后美国政府部门开始扛鼎,从私人部门手里把杠杆接了过来。

甚至通过财政撒钱去贴补居民部门的消费,搞得自己压力越来越大,到现在这个样子。

未来会什么样?不知道。

但达里奥在书里时这么提醒的:

历史告诉我们,当国家面临债务高压时,它的应对手段,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今天,你看完都会觉得离谱。

这些包括:

冻结债务支付,没收敌对国家资产,这事对日本和俄罗斯都干过,甚至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把超过10万日裔美国人关进了集中营。

还包括征收高到离谱的所得税,实施资本和外汇管制,债务违约,债务展期,改变货币类型比如与黄金脱钩,或者换一种新的货币,罚没民众财产比如强制公民上交黄金,违者坐牢。

注意!以上带引号的离谱手段,那可都是罗斯福、尼克松这种后世名声很好,典型的传统建制派总统干出来的事儿。

这话的潜台词是什么呢?建制派都能如此离谱,川普可以比他们疯多了!

五种参与者及行为分析

介绍完五大经济部门,我们再按照达里奥的这套债务周期框架,聊聊这台经济机器运行中的主要参与者,依然是五类。

✔️借款者,或者是债务人-它们可以来自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

✔️放贷者,或者说债权人-同样的,它们可以来自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

✔️撮合借贷双方交易的中介机构,俗称银行

✔️中央政府

✔️由政府控制的央行,央行能够创造货币与信贷,并且调节货币和信贷的成本。

再复述一遍这五大参与者——

借钱的,放贷的,银行,中央政府,央行。

我是这么理解的:

参与者是宏观经济部门的子集。

参与者带着各自的目的在经济机器中参与交易,各自都有自己的驱动因素和行为特征。

参与者们交易的东西,还分为五类:

1️⃣商品、服务和投资资产

2️⃣用于购买上面三类事物的货币

3️⃣为了购买三类事物而发行的信贷

4️⃣通过信贷交易,又形成了债务负债

5️⃣你的债务是别人的资产,作为债务负债的镜像,也就有了债务资产

第四和第五类就像资产负债表的两侧,比如我欠银行的负债,其实是银行的资产。

我放在银行的存款,对我而言是资产。但对银行而言,存款是它对我的负债。我去取钱时,银行得对兑付给我。

为了方便理解,我用举例子的方式,把上面五类再过一遍:

面基推出了一期付费节目,这是一个商品,你想买,必须向我支付货币。当然,数字货币也是货币。

货币与信贷的最大不同就是,要进行一笔交易,往往要用货币来结算。

同理,我的剪辑师帮我制作了这期节目,我得给他支付剪辑费,用以购买他的服务。

这期付费节目发布以后,持续有人来付费,构成了我的长尾现金流,对我而言,这期节目就成了一种内容资产,也就是第一类里的投资资产,因为我可以把节目版权卖给别人对吗?

假设小宇宙想买我这期节目的版权,但是它钱不够,怎么办呢?

小宇宙找银行申请了一笔信贷,得到了一笔货币。

接下来我们稍微抽象地解释一下货币与信贷的区别,前面说了,交易只能用货币结算。

在现在的经济系统下,货币只能由央行创造,当然它可以通过商业银行来放大货币乘数。

但信贷与货币不一样,首先,信贷本质是一种承诺,承诺什么呢?

小宇宙向银行承诺:我将履行我对你的还款义务。

信贷本质是一种支付承诺。

此时,小宇宙用它借来的货币,购买了我的投资资产。

为此小宇宙欠下了一笔债务负债,作为镜像,银行得到一笔债务资产。

类似的,债务的本质是又是什么呢?

债务不就是你未来会支付货币的承诺嘛。

我欠你钱,打了欠条,我承诺我会如约还本付息。

类似的,美债就是美国政府的欠条。

美债就是美国政府用信用担保绝不违约,到期一定给你美元和利息的承诺嘛。

所以,债务和货币并无本质不同,更像是期货和现货的关系。

美债就是远期的美元,再加点利息。

我们再啰嗦几句,债务与货币的底层一致性。

比如,货币信用派生,银行在吸纳存款后,会进行贷款,你找银行贷的款,不用的时候,大概率还是存在在该银行,于是银行可以进一步贷款,因此创造债务的过程实际上也创造了购买力,也就是货币。

再比如,居民可以使用货币消费,也可以使用债务消费,比如信用卡。

在信用本位时代,美元或者人民币实际上是央行的债务,货币价值取决于央行的信用。

央行的信用就是该货币可以稳定地兑换为其他货币。如果信用坍塌,比如因为战争、货币超发以及黄金储备不足等原因,该国的货币可能快速贬值甚至被弃用。

放到国家的尺度,一个经济体债务规模的增长或收缩,实际上反映货币供给/购买力的增长和收缩。

如果经济形势向好,那么居民和企业因对未来收入增长乐观,就会主动增加负债规模用于消费或投资,银行也有更强的意愿投放信贷,购买力因此增加;

如果经济形势恶化,居民和企业对前景悲观,就会主动降低负债规模,也可能被动降低,比如违约、破产,银行的风险偏好也会下降,购买力因此消失。

所以债务/货币供给的增加与降低实际上有放大经济波动的特点。

那么,当经济出问题时,央行普遍会用货币政策去逆周期去调节熨平周期。

在经济衰退时主动增加货币投放,刺激投融资的意愿,而在经济过热时,主动收紧货币供给,以此来降低经济的波动。

好了,总结一下,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又过了那五种东西。

分别是我们人类劳动创造出的商品、服务、投资资产。

央行创造出的货币,以及派生出的信贷。

伴随信贷产生的债务资产与负债。

我们继续推进这台机器的运作原理。

前面说了,一笔交易的结算必须使用货币。

那如果我把一笔货币存到了银行里,它的购买力是持续有效的,对吧?

所以货币也是财富储存的手段之一。

我用货币去购买别人的商品或服务,我是为了使用。

而当我用货币去购买一种投资资产时,我是为了赚钱,因为我买的投资资产,未来应该产出货币,或者说,自由现金流。

这就非常靠近价值投资的内核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什么叫投资?

投资就是用今天的货币和信贷,通过资产这个媒介去换取未来的货币和信贷。

一笔投资的总回报,都包含两个部分——

资产本身创造的收益率增值 + 交易时的价格变动

那交易价格又从何而来呢?

这就要提到达里奥的市场观了,他认为:

市场和经济的最基本单元就是交易行为。无数个交易行为的集合构成了市场和经济体。

交易的本质就是买家将自己手里的货币和信贷支付给卖家,而卖家将手里的商品、服务或者资产转移给买家的这个交换过程。

那在这笔交易中,价格是怎么来的呢?是买家的货币总量除以卖家的商品总量。

价格 = 购买某个物品的总支出 / 它的总销量

这一次交易中,买家和卖家都有各自的动机和理由,不然交易不会达成。

达里奥认为,如果能搞清楚主要买卖双方的动机,就能相当准确地预测他们的行为,进而预测价值走势。

让我们再回到达里奥的价格变动公式,价格变动源于分子或分母的变化。

比如,如果总支出变小,而总销量不变时,价格自然会下跌。

某种程度上讲,我觉得这正是当前我国楼市下跌的原因,信贷易得,但支付意愿降低,挂牌量增加。

我还想啰嗦一句:

就是达里奥的这个价格变动公式,和传统经济学对价格变动的解释是非常不一样的。

传统经济学是这么解释价格的,价格涨跌源于供给和需求数量的变动,而价格对供需的敏感度,被称为价格弹性。

你细品,能品出传统经济学的解释里边隐含着一个假设,就是价格弹性并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而且这种供需变化对价格的影响始终是不变的。但现实显然并不是这样的。

而达里奥的这个价格公式,价格=购买某个物品的总支出 / 它的总销量

他自己更侧重于去关注分子段,也就是购买的支出,他不太关注购买数量。

达里奥认为,如果你能识别出购买支出的不可持续,那也就可以预判出价格和经济的不可持续状态。

你再细品,也能品出达里奥这个解释的潜台词:

就是我们平时老说的经济周期,他更多是被货币和信贷驱动的支出来决定的,而不是销量的波动。

另一个潜台词是,大部分商品、服务、投资资产的生产,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资金增长,支出增加催生出的需求。

换个角度再来一遍:

需求来自购买力,购买力来自货币和信贷,货币和信贷是央行直接或间接创造派生出来的。

现在我们用这个公式来解释通胀:

当更多货币和信贷被创造出来了,达利奥价格公式的分子端就变大了。

如果生产率也提高了,产量爬坡,分母端也变大了,那么价格变动就会温和。

此时,因为支出和销量都增加了,非通胀性的经济增长就实现了。

反之,当更多货币和信贷被创造出来,分子端变大了。

而生产率没有提高,经济增长将陷入停滞,而通胀会显著攀升,这就是2020年后美国的情况。

再比如我国现在的情况,要更复杂一些。

分子端,货币和信贷其实很宽松对吧,问题是没有支出意愿。然后分母端,销量足够大,且潜在供给量更大。所以价格不涨反跌嘛。

好了,现在总结一下经济机器的构成,达里奥把经济机器抽象成了以下几层结构:

五大经济部门:居民、企业、政府、金融、海外部门。

经济部门里有五类角色:借钱的,放贷的,银行,中央政府、央行。

经济机器就是无数笔交易的结合,围绕交易,买卖双方会产生五类事物:

商品、服务、投资资产,货币,信贷,债务资产,债务负债。

来源:老钱日日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