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始终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核心导向,深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筑牢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根本使命,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旗”战略。通过顶层谋划、科学施策,依托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三北”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近年来,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始终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核心导向,深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筑牢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根本使命,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旗”战略。通过顶层谋划、科学施策,依托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三北”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等重大项目,持续提升森林覆盖率与生态系统质量,走出一条兼具地域特色与示范价值的生态建设之路。
百万亩生态草原牧草长势喜人。佳佳摄
科尔沁沙地治理:谱写“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蜕变篇章
扎鲁特旗南部部分苏木地处科尔沁沙地西北边缘,曾长期受风沙肆虐之困——狂风起时沙尘蔽日,农田被埋、房屋遭蚀,“沙进人退”的困境严重制约当地农牧业发展,生态系统脆弱不堪。为扭转这一局面,该旗以通辽市中北部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项目为抓手,立足“系统修复、科学施策、标本兼治”理念,针对不同沙地类型实施差异化治理,推动生态修复从“脆弱维持”向“健康循环”跨越。
在2024-2025年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项目中,扎鲁特旗累计完成林业治理10万亩、草原治理8.35万亩、林草湿荒一体化退化草原修复100.2万亩。通过打出“围栏围封+补播灌草+风蚀坑整治+沙障铺设+科学施肥”组合拳,对不同沙化程度的草原“对症下药”,构建起全链条林业草原生态修复体系。如今,区域内森林与植被覆盖度同步提升,水源涵养、固碳释氧等生态功能显著增强,成功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华丽转身,为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鲜活实践样本。
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构建全域协同的生态安全格局
扎鲁特旗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全面推进一体化综合治理,多维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全旗对3条小流域、75条山洪沟实施提档升级,累计完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501万亩,现有草原1245万亩、林地683万亩;依托“三北”防护林、生态移民搬迁等工程,完成“三北”防护林建设818.79万亩,有效遏制风沙危害与水土流失,生态安全屏障持续加固。
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成果显著。佳佳摄
在扎鲁特旗风蚀坑治理区,昔日沙化痕迹已被连片翠绿取代。今年7月,当地通过机械条播种植狗尾巴草、沙打旺、冰草等本土草种,如今草木长势喜人,既稳固了水土,更造就了生态景观。“我们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采用‘围栏+植被恢复补播’措施,对重度退化裸斑地块精准补播。以前这里植被覆盖率不足30%,现在已达75%,完全达到预期目标。”扎鲁特旗水务局驻山水办水利子项目负责人桑嘉阳介绍道。
生态建设成果:守护绿水青山,赋能民生福祉
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十一大片天然次生林区之一,是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与天然生态屏障,其生态保护与建设具有关键战略意义。经过多年系统性保护,保护区生态活力持续迸发:野生植物种类从619种增至683种,野生动物从160种增至192种,对环境要求极高的大花杓兰、紫点杓兰等兰科植物,以及黑鹳、大鸨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相继在此现身;水源涵养能力大幅提升,泉眼数量从10年前的60处增至201处,发源于保护区的8条河流年产水量从1亿立方米跃升至3亿立方米以上;天然林覆盖率达70%,天然草地植被盖度增至98%,形成了完整、自然、典型的森林—草原生态系统。
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成果显著。佳佳摄
生态建设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更让农牧民共享发展红利。在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等项目中,扎鲁特旗推行“以工代赈”模式,带动周边1098名农牧民参与生态施工,累计发放劳务报酬4517.8万余元,让群众在参与生态建设中实现就近就业、增收致富。
生态改善更激活了产业发展新动能。阿日昆都楞镇百万亩天然草原封禁保护区,经封育修复后牧草丰茂、花卉遍野,成为扎鲁特旗极具潜力的原生态草原旅游储备区,周边农牧民通过经营农家乐、民宿拓宽增收渠道;每年8月下旬,这里更是一派丰收景象——牧民驾驶机械割草、晾晒、打捆,为牲畜储备冬饲草。“草场生态好了,草的种类多、产量高,除了留足牲畜‘口粮’,剩余牧草还能外销,家里多了一份稳定收入。”当地牧民的笑容里满是获得感。
从黄沙漫天到绿意盎然,从生态脆弱到生机勃发,扎鲁特旗在生态建设之路上步履坚实、成效卓著。扎鲁特旗将继续坚守绿色发展初心,在“护绿”上出实招、“扩绿”上见真章、“兴绿”上求突破,持续擦亮生态底色,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绘就更加绚丽的北疆绿色发展新画卷。(张珠海、佳佳)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