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头发拔一根长三根”,小时候听了觉得吓人,长大了却越来越多地在镜子里看到它。到底是拔了会长更多,还是压根就是个流传已久的误区?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一直都在误解自己头皮上的“报警信号”?
“白头发拔一根长三根”,小时候听了觉得吓人,长大了却越来越多地在镜子里看到它。到底是拔了会长更多,还是压根就是个流传已久的误区?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一直都在误解自己头皮上的“报警信号”?
有意思的是,这个说法流传得越广,越没有人能说清楚它到底从哪来的。有人说是老人吓小孩的,有人说是理发师的“营销话术”,但真正让人动摇的,是那些越来越多的白发,和几乎无处藏身的焦虑。
拔不拔,真的是个问题。但问题不止于此:白头发到底是怎么来的?是岁月的痕迹,还是身体的抗议?拔掉白发,只是自欺欺人,还是在触碰一个更深层的健康信号?
头发变白,不是因为“老”得快,而是“累”得早。这一点,很多人没意识到。
白发,其实是一种“色素性退行”的结果。头发颜色来自毛囊底部的黑色素细胞,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胞会分泌黑色素,让头发看起来乌黑有光泽。但当黑色素细胞功能下降或凋亡,头发就开始“褪色”,变得灰白或纯白。
而影响黑色素细胞功能的,不只是年龄。压力、熬夜、营养失衡、慢性疾病,都在偷偷“吞噬”它们的活力。有研究表明,慢性压力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直接攻击毛囊中的黑色素干细胞。这不是“心理作用”,而是确确实实的“生物化学连锁反应”。
拔掉白发,不会让黑色素细胞复活。这才是关键。白发拔掉,只是去掉了一根已经不再“产色”的毛发。但毛囊还在,黑色素细胞却已经“退休”了。所以,重新长出来的那根头发,仍旧是白的。
那“拔一根长三根”从哪来的?其实是观察偏差。拔的时候,注意力集中在那根碍眼的白发上;再长出来时,眼睛自带“放大镜”,感觉变多了。再加上本身白发就在“扩张”,就容易误以为是因为“拔”的缘故。
毛囊是有“生命周期”的,频繁拔毛,可能让它提前“退休”。
长期拔毛,尤其是反复拔同一个区域,可能导致毛囊结构受损,出现局部毛囊炎、瘢痕性脱发等问题。甚至有些人拔久了,白发没少,黑发倒先秃了。更糟糕的是,如果拔的区域皮肤发炎了,还可能引发细菌感染,尤其是在炎热潮湿或者抵抗力差的时候。
白发的产生速度,很多时候并不是匀速的。有人30岁白发就开始窜,有人50岁头发还是一黑到底。基因确实起到决定性作用,但生活方式的影响常常被低估。
比如,缺乏维生素B12、铁、铜等微量元素,会影响黑色素合成。长期素食但补充不当、饮食结构单一的人群中,白发问题更加常见。
还有一个被忽略的群体:甲状腺功能异常者。临床上,不少甲减或甲亢患者会出现白发增多,甚至伴随眉毛稀疏、指甲脆弱等表现。白发,可能是内分泌失调的一个暗示。
所以,有没有人问过:白发,是不是身体在求救?不仅是“外貌”问题,更是“内在”信号。
熬夜,是白发的催化剂。夜间是黑色素细胞修复和再生的重要时间段,长期错过这个窗口,细胞疲劳就会加剧。年轻人熬夜长白发,不是都市传说,而是现实写照。
情绪波动,也能带来色素“塌方”。有病例显示,心理创伤后短期内白发爆发式增长。这种“应激性白发”,在极端案例中甚至几天内头发全白。虽然极端,但也说明情绪与色素的紧密联系。
可惜,很多人对白发的焦虑,只停留在“外观管理”,却忽略了“健康管理”。大量“黑发洗”、“染发膏”的广告充斥着“年轻、活力、成功”的暗示,但没有人告诉你,这些产品可能含有对苯二胺等刺激性成分,长期使用会增加接触性皮炎甚至皮肤癌的风险。
染发不是问题,问题是用来掩盖问题。
白发,不该成为“羞耻”的象征。它更像是一种“生理仪表盘”,在提醒人们:该检修一下了。其实,头发的颜色只是健康的一个“窗口”。还有多少人注意过自己的头皮状态?比如油脂分泌过多、头屑增多、发根松动,这些都在透露身体的“亚健康”信号。
头发是最不说谎的组织之一。它记录了你的饮食、压力、荷尔蒙、甚至毒素暴露历史。如果把头发当作一本“健康日志”,白发就是它写下的警告语。所以,问题应该从“能不能拔”转变为“为什么会白”。
有没有可能,白发并不是“老了”的象征,而是“活得太累”的后果?有没有可能,白发不是“不能拔”,而是“不该拔”?有没有可能,真正值得关心的不是头发的颜色,而是黑色素细胞的健康?
答案,其实一直都在。白发不可逆,但生活方式是可以调整的。均衡饮食、规律作息、情绪稳定、适量运动,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建议,恰恰才是白发管理的“核心秘诀”。
但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宁愿相信“拔一根长三根”,也不愿面对生活方式的代价。
这,大概才是真正值得反思的地方。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皮肤病学》第九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小钟健康Talk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