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北邯郸的麦田里,26岁的李志强戴着草帽操作无人机喷洒农药,手机支架上的直播间里,3000多位网友正跟着他学种地知识。这个农学硕士毕业后返乡的"新农人",去年带动全村增收120万元。
河北邯郸的麦田里,26岁的李志强戴着草帽操作无人机喷洒农药,手机支架上的直播间里,3000多位网友正跟着他学种地知识。这个农学硕士毕业后返乡的"新农人",去年带动全村增收120万元。
图片来自网络
在山东寿光,48岁的菜农王大姐如今成了"智慧大棚指挥官":手机实时查看温度湿度,AI系统自动预警病虫害,水肥一体化设备精准滴灌。"以前全家围着两亩地转,现在一人管十亩大棚,去年净赚18万!"
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已建成10.8万个农业科技示范户,植保无人机保有量突破20万架,手机农技APP用户超1.2亿。这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是千千万万农民实实在在端稳的饭碗。
图片来自网络
如今的"新农活"有多硬核?北斗导航让拖拉机自动走直线,误差不超过2厘米;土壤传感器比老把式更懂庄稼渴不渴;直播带货让深山里的土特产48小时直达北上广餐桌。老农常念叨的"看天吃饭",正变成"知天而作"。
在重庆奉节,57岁的张建国参加了县里组织的"银发主播培训",现在每天在脐橙园直播3小时。"家人们看这橙子多水灵"成了他的新口头禅,去年帮乡亲们卖出30万斤滞销橙子。他说:"没想到这把年纪还能当网红"。
图片来自网络
浙江安吉的"共享农场"模式正在复制:城里人手机认领菜地,村民代种代管,新鲜蔬菜每周配送。这种"云种地"不仅盘活闲置土地,更让年轻人看见:种地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有奔头的绿色产业。
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刘明指出:"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取代农民,而是让农民从体力活里解放出来,成为掌握现代技术的农业经理人。这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能。"
当00后开始用算法种水稻,当老农民玩转电商卖山货,当手机变成新时代的"金扁担",我们分明看见:这片古老的土地正在长出新希望。
下一个创造奇迹的,可能就是你家乡的那亩田!
来源:苏哥说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