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黑人俑出土:昆仑奴是非洲人还是东南亚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0 13:27 4

摘要:公元762年深秋,长安西市粟特商人阿罗憾的毡帐里,二十个黝黑奴隶被铁链锁成一串。他们掌心的茧子泛着东非草原的灼痕,发梢却沾着南海的盐粒——这些被称作"僧祇奴"的异邦人,即将在波斯银币与江南丝绸的流转中,将身世秘密永远埋葬。直到2025年,洛阳出土的青铜脚镯与头

公元762年深秋,长安西市粟特商人阿罗憾的毡帐里,二十个黝黑奴隶被铁链锁成一串。他们掌心的茧子泛着东非草原的灼痕,发梢却沾着南海的盐粒——这些被称作"僧祇奴"的异邦人,即将在波斯银币与江南丝绸的流转中,将身世秘密永远埋葬。直到2025年,洛阳出土的青铜脚镯与头骨DNA检测结果,撕开了千年谎言的一角。

唐朝繁荣的市场

1998年,印尼勿里洞海域打捞起的唐代"黑石号"沉船,藏着比六万件长沙窑瓷器更震撼的物证:五具脚戴爪哇式青铜镣铐的黑人遗骸。当科学家从齿骨同位素中提取出他们的食谱——这些人生前主要食用木薯与海鱼,与东非斯瓦希里海岸居民的饮食结构完全吻合。更惊人的是脚镯上的纹饰,竟与桑给巴尔出土的9世纪刑具如出一辙。

黑石号唐船复原

但矛盾随之而来: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梵语千字文》残卷里,"僧祇"对应的梵文是"Sengi",特指僧伽罗(今斯里兰卡)奴隶。难道唐人把印度洋两岸的黑人统称为"昆仑"?这个疑问在2023年被西安何家村窖藏的鎏金银壶打破——壶身雕刻的黑人驯狮图,人物发型竟与埃塞俄比亚古壁画完全一致。

壁画上的黑人

当现代科技撞上唐代文献,真相愈发扑朔迷离。樊绰在《蛮书》中记载:"自林邑以南,卷发黑身,通号昆仑。"这位9世纪最权威的云南观察者,将黑人来源锁定中南半岛。但洛阳出土的"僧祇奴"陶俑,其厚唇阔鼻的面部特征,与东南亚矮黑人存在显著差异。

唐朝黑人俑

更耐人寻味的是阿拉伯商人的双重谎言。大食商人苏莱曼在《中国见闻录》里声称:"昆仑奴皆南海蛮族",却在桑给巴尔石头城的私宅地窖,藏着成箱的唐代"过所文书"——这些通关文牒记载着"僧祇奴"真实的贩运路线:从摩加迪沙到室利佛逝(苏门答腊),再经广州转入内地。正如当代学者王旭东所言:"阿拉伯人用地理认知差制造贸易壁垒,就像把印度胡椒包装成波斯珍宝。"

壁画上的黑人

在泉州法石港宋代沉船发现的青铜脚镯,揭开了更血腥的贸易链条。这些镯子内侧刻着两种文字:面向买家的唐文标注"南海贡品",面向船员的阿拉伯文却写着"柏柏尔战利品"。原来阿拉伯驼队会故意将东非黑人与东南亚奴隶混装,利用唐人"越黑越贵"的审美偏好牟取暴利。

这种欺诈甚至催生出专业造假行当。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黑人俑作坊"里,考古学家发现了染黑皮肤的苏门答腊黄泥,以及用于烫卷头发的青铜钳具。正如葛承雍教授在《唐长安黑人来源寻踪》中指出:"唐代贵族炫耀的‘昆仑奴’,可能就像今天混血宠物,是经过多重包装的贸易商品。"

运输黑人船只

武汉大学团队对唐代黑人遗骸的基因检测,掀起了更大波澜。在洛阳出土的"僧祇奴"骨骼中,线粒体DNA显示其母系血统87%来自马达加斯加,而父系Y染色体却属于东南亚尼格利陀人。这证实了最残酷的推测:阿拉伯商人会在海运途中让女奴怀孕,既解决运输损耗,又能制造"混血奴"抬高价格。

这种人性异化在敦煌莫高窟第45窟壁画找到佐证:画中"昆仑奴"脖颈系着写有"康"字的木牌,经红外扫描发现被涂抹前的原字竟是"大食"。或许正如粟特商人阿罗憾的后人在族谱里忏悔:"我们给奴隶改名换姓,就像给骆驼烫烙印。"

敦煌壁画里大量黑人

郑州胡人墓出土的黑人头骨正在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项目负责人透露:"初步显示该个体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这种遗传病只在非洲特定区域流行......"或许很快,我们就能听到那些锁在青铜脚镯里的亡魂,亲自诉说横跨印度洋的血泪之路。

非洲黑人

本文资料来源:

1.国家文物局《黑石号沉船考古报告》(2023)

2.葛承雍《唐长安黑人来源寻踪》(《文物》2004)

3.樊绰《蛮书》唐咸通三年手抄本(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4.王旭东《跨洋奴隶贸易的认知遮蔽研究》(《历史研究》2024)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印度洋奴隶贸易档案》(2024数字化工程)

来源:多才羊毛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