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不再是维权机构,蜕变成公益组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11:13 2

摘要:虽然官方文件仍把“维权”列为工会三大职能之一,但现实中的基层工会却越来越像“发福利、搞活动”的公益组织。这种“从维权到公益”的漂移,并不是简单的工作重心调整,而是三重力量共同挤压的结果。

虽然官方文件仍把“维权”列为工会三大职能之一,但现实中的基层工会却越来越像“发福利、搞活动”的公益组织。这种“从维权到公益”的漂移,并不是简单的工作重心调整,而是三重力量共同挤压的结果。

1. 国家:用“购买服务”替代“承认权利”

2014 年以后,政府一方面收紧对劳工 NGO 的管制,另一方面把大量财政经费以“公益创投”“职工服务项目”等形式拨给基层工会。工会为了拿到资金、通过年检,只能把精力从“代表工人谈判”转向“为工人理发、体检、亲子活动”。维权功能被“无害化”的服务功能取代。

2. 资本:企业乐意“花钱买太平”

非公企业老板发现,与其让工会组织罢工,不如让工会搞员工关怀:生日蛋糕、相亲联谊、暑托班,既提升员工满意度,又能在政府评优中加分。于是很多企业直接把工会当“第二行政部”,拨付专项经费,但不给集体协商、停工权的空间。

3. 工会自身:编制少、风险高、激励扭曲

街道、园区一级工会往往只有一两名专职人员,面对几千名职工,根本无力处理个案维权;而“搞活动”既容易量化考核(场次、人数、经费使用率),又能获得上级和媒体点赞。久而久之,“送温暖”成了主业,“维权”成了口号。

后果就是:

- 工人遇到欠薪、裁员、工伤,第一时间找的是人社、信访、网络求助,而不是工会;

- 基层工会干部也默认“维权太难,服务简单”,在组织内部形成“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的氛围;

- 上级工会则用“职工满意度”“活动覆盖率”来评价下级,进一步固化“公益化”导向。

一句话:工会并没有“蜕变成公益组织”的制度明文,却在国家治理逻辑、资本利益合谋和自身激励机制的三重作用下,事实上把“维权主业”让渡给了“服务副业”。

来源:洛潼先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