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 3 月 19 - 22 日交节 ,当太阳到达黄经 0°(春分点)时,便进入了这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这不仅道出了春分平分春季的含义
春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 3 月 19 - 22 日交节 ,当太阳到达黄经 0°(春分点)时,便进入了这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这不仅道出了春分平分春季的含义,也体现了其在季节流转中的关键地位。
从天文角度来看,春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各为 12 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 。这一特殊的天文现象,使得春分成为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平衡节点,仿佛是大自然精心调校的一个刻度,宣告着季节的平等交替。此后,太阳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的白昼开始变长,黑夜变短,气温也逐渐升高,春天的气息愈发浓郁。
在气候方面,春分时节,中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明媚的春天 。此时节,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处处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景象。雨水明显增多,平均地温已稳定通过 10 度,这是气候学上所定义的春季温度 。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越冬作物进入快速生长阶段,早稻也开始播种,田间地头满是忙碌的身影,一幅热闹的春耕画卷徐徐展开。
春分之美,自然之韵
春分时节,大自然像是被一支神奇的画笔轻轻勾勒,展现出如梦似幻的美景,让人不禁沉醉其中。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温柔地洒向大地,整个世界都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沉睡了一夜的鸟儿们纷纷醒来,欢快地在枝头跳跃、歌唱,用清脆的歌声唤醒了还在沉睡的花草树木。它们的歌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首赞美春天的交响曲,为这美好的清晨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漫步在田野间,嫩绿的小草从土里探出了尖尖的脑袋,好奇地张望着这个崭新的世界。它们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绿色的绒毯,让人忍不住想要躺上去,感受这春天的柔软与温暖。草丛中,五颜六色的野花星星点点地散布着,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迷人的芬芳,吸引着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这些小精灵们一会儿落在这朵花上,一会儿又飞到那朵花上,忙碌而又快乐,为这片田野增添了一份灵动之美。
河边的柳树也在春分的微风中苏醒过来,细长的柳枝上长出了嫩绿的新芽,像是一串串绿色的珠帘,随风飘动。微风吹过,柳枝轻轻拂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仿佛是柳树在与河水亲昵地嬉戏。正如贺知章在《咏柳》中所写:“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春风,恰似一把神奇的剪刀,裁剪出这满树的翠绿,为春天增添了一抹婀娜的风姿。
田野里,金黄的油菜花肆意绽放,形成了一片金色的海洋。每一朵油菜花都像是一个小小的太阳,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在阳光的照耀下,油菜花闪烁着金色的光泽,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田园画卷。走进这片油菜花田,浓郁的花香扑鼻而来,让人陶醉其中。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仿佛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在身体里流淌。耳边传来蜜蜂嗡嗡的声音,它们在花丛中忙碌地采集着花蜜,为酿造甜蜜的生活而努力着。
在这春分的时节里,大自然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每一处景色都让人陶醉不已。无论是那嫩绿的小草、娇艳的野花,还是那摇曳的柳枝、金黄的油菜花,都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展现着大自然的魅力。让我们放下手中的忙碌,走进这美丽的春天,去感受这春分之美,自然之韵吧。
春分习俗,传承千年
春分,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文化传承的重要时刻。在这一天,各地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它们如同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春分到,蛋儿俏” ,春分竖蛋是一项古老而有趣的习俗,据说起源于 4000 多年前 。传说,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 66.5 度的倾斜,正好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此时鸡蛋更容易立起来。虽然从科学角度来看,鸡蛋能否立起来与春分并无必然联系,但这个习俗却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了人们庆祝春天、祈求好运的一种方式。在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兴致勃勃地参与到竖蛋活动中,小心翼翼地拿起鸡蛋,寻找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当鸡蛋稳稳地立在桌面上时,欢呼声和笑声便会随之响起,仿佛春天的喜悦也在这一刻被定格。
在岭南地区,春分有吃春菜的习俗 。春菜,是春日里各种新鲜蔬菜的统称,包括野苋菜、香椿、荠菜、春笋等。这些春菜不仅鲜嫩可口,而且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昔日四邑(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 “春分吃春菜”。“春菜” 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 “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 “滚汤”,名曰 “春汤”。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一年自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如今,吃春菜已经成为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们在品尝春菜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和大自然的馈赠。
放风筝也是春分时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风筝起源于中国,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 。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 “纸鸢” 。到了唐代,风筝逐渐成为了一种娱乐活动,人们在春分这一天放风筝,寓意着放走晦气,消灾解难。在风和日丽的春日里,人们来到郊外,放飞各式各样的风筝,有蝴蝶形状的、燕子形状的、金鱼形状的…… 五彩斑斓的风筝在天空中翱翔,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此时,人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田野间,仿佛所有的烦恼都随着风筝一起飘向了远方。
除了以上习俗,春分还有送春牛、粘雀子嘴、拜神等传统活动 。送春牛是将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 “春牛图” 。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粘雀子嘴则是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拜神是春分期间的一项重要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祖先、土地神等,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些春分习俗,不仅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代相传,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些传统习俗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们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和民族情感,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美好的春天。
春分养生,顺应天时
春分时节,大自然阳气蓬勃,万物生机盎然,此时养生应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让身体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从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入手,为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饮食上,宜遵循 “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的原则 。春天肝气旺盛,酸味食物会使肝气更旺,从而克制脾土,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因此,应少吃山楂、柠檬、乌梅等酸性食物,多吃一些甘味食物,如山药、红枣、小米、南瓜、红薯等,这些食物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能帮助脾胃更好地运化水谷精微,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同时,春分时节应多吃一些时令蔬菜,如荠菜、香椿、春笋、菠菜等,它们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不仅能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还能起到清热、解毒、滋阴、润燥的作用。例如,香椿拌豆腐,香椿具有清热解毒、健胃理气的功效,豆腐则富含蛋白质,二者搭配,营养丰富又美味。春笋炒肉,春笋鲜嫩爽口,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膳食纤维,与猪肉一起炒制,既能满足味蕾,又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运动方面,春季适合进行一些温和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 。这些运动可以帮助人体阳气的升发,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早晨,当太阳升起,万物苏醒之时,到户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让身心得到放松。打太极拳时,动作缓慢、柔和,连绵不断,能调节呼吸,调和气血,使身体的各个器官都能得到充分的滋养。八段锦则通过特定的动作和呼吸配合,达到疏通经络、调和脏腑的目的。运动时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以免损伤身体。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这样既能达到锻炼的效果,又不会消耗过多的体力。
起居作息上,春分时节应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早睡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则能让人体阳气及时生发。一般来说,晚上 10 点至 11 点之间入睡,早上 6 点至 7 点之间起床较为适宜。中午可以适当小憩一会儿,时间以 30 分钟至 1 小时为宜,这样可以缓解上午的疲劳,为下午的工作和生活储备精力。此外,春分时节气温逐渐升高,但早晚温差仍较大,要注意 “春捂”,不要过早地脱掉厚衣服,尤其是老人和小孩,以免受寒感冒。穿衣时可以遵循 “上薄下厚” 的原则,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所以要注意腿部和脚部的保暖。
除了饮食、运动和作息,情志的调节在春分养生中也至关重要 。春天是万物生长、阳气升发的季节,人的情绪也容易受到影响。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尽量避免生气、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以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踏青、赏花、放风筝等,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春天的美好,让心情愉悦起来。也可以听一些舒缓的音乐,阅读一本好书,与朋友聊天聚会,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使身心得到放松。
春分养生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从饮食、运动、作息、情志等多个方面入手,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让身体充满活力,为全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让我们在春分时节,与大自然一起,开启一场健康之旅吧。
春分诗词,诗意春光
春分,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气,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他们用生花妙笔,描绘出春分时节的万千景象,抒发着内心的感慨与情思,让后人得以透过这些诗词,领略到春分独特的魅力。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 徐铉的这首《春分日》,以简洁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春分时节的美妙画面。仲春初四,春色正好,田野碧绿,明月徘徊,天空中云朵时断时续。燕子在空中飞舞,花瓣纷纷飘落,一幅动静相宜的春景图跃然纸上。而诗中的思妇,在高楼之上,望着这美好的春光,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她的歌声在晚风中消散,更增添了一份淡淡的哀愁,让人感受到了春分时节的温柔与惆怅。
“二气莫交争,春分雨处行 。雨来看电影,云过听雷声 。山色连天碧,林花向日明 。梁间玄鸟语,欲似解人情 。” 元稹的《咏廿四气诗・春分二月中》,则从物候的角度,展现了春分的独特韵味。春分时节,阴阳二气平衡,春雨如丝,雨中观云,云过听雷,大自然仿佛在演奏一场美妙的交响乐。青山连绵,与蓝天相映成碧,林间的花朵在阳光的照耀下明艳动人。梁间的燕子呢喃细语,似乎懂得人的情感,它们的到来,为春天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也让人体会到了春分时节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在欧阳修的《踏莎行・雨霁风光》中,“雨霁风光,春分天气 。千花百卉争明媚 。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 描绘了雨后初晴的春分景色,阳光明媚,百花争艳,新燕成双成对在画梁间飞舞,而玉笼中的鹦鹉却独自忧愁地沉睡。词人通过对比,将春天的生机勃勃与鹦鹉的孤独寂寞形成鲜明反差,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分时节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以及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这些春分诗词,或写景,或抒情,或蕴含哲理,它们是古人对春分时节的深刻感悟,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这个美好的节气里,让我们吟诵着这些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与春天来一场诗意的邂逅。
拥抱春分,不负春光
春分,宛如大自然奏响的一曲华彩乐章,每一个音符都跳跃着生机与希望;又似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每一抹色彩都晕染着生命的蓬勃与美好。它是大自然最深情的馈赠,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停下匆忙的脚步,感受春天的温柔与力量。
在这个美好的节气里,让我们走进大自然,去聆听鸟儿的欢歌,去抚摸嫩绿的小草,去欣赏烂漫的春花,去感受春风的轻抚,去拥抱这明媚的春光。让我们在田野间奔跑,在花丛中欢笑,在蓝天白云下放飞心灵,尽情享受这大自然赋予的美好时光。
同时,春分也提醒着我们,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一去不复返。我们要珍惜每一个当下,珍惜这美好的春光,珍惜身边的人,珍惜每一次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在这充满希望的季节里,让我们种下梦想的种子,用汗水和努力去浇灌,期待它在未来的日子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让我们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与春分相拥,与春天同行,不负春光,不负韶华,向着美好的明天奋勇前行!
来源:科学创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