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还是自媒体达人、一级摄影师(高级技师),全网坐拥20余万粉丝。深耕本土文化多年,周宗阳整理出《郧阳民间吹打乐曲集》《民歌集》《鄂西北孝歌》等60余万字资料,为十堰本土文化留存珍贵档案;他收藏26台中外电影放映机、300余部胶片及录像机、老电视机等影音藏品,用
周宗阳正在调试胶片放映机。
郧阳网讯郧阳区民间艺人周宗阳用镜头捕捉乡愁,以音符传承文脉,凭执着守护记忆,奏响了一曲新时代文化传承的动人乐章。
他还是自媒体达人、一级摄影师(高级技师),全网坐拥20余万粉丝。深耕本土文化多年,周宗阳整理出《郧阳民间吹打乐曲集》《民歌集》《鄂西北孝歌》等60余万字资料,为十堰本土文化留存珍贵档案;他收藏26台中外电影放映机、300余部胶片及录像机、老电视机等影音藏品,用热爱守护“郧风、郧味、郧俗”。
几百部中外电影胶片。
童年光影记忆,播下文化种子
今年46岁的周宗阳,出生于郧阳区五峰乡小石沟村一个农民家庭。家族三代钟情郧阳民间吹打乐,浓厚的民间文化氛围在他少年时便刻下印记。尤其童年深夜摸黑跑远路看露天电影的经历,更是让周宗阳刻骨铭心。
1998年,周宗阳南下广东东莞务工,厂区每周的电影放映活动,唤醒了他深藏的童年记忆:那时,乡亲们举着火把、踩田埂赶夜路,扛着板凳为看一场电影奔走十几里山路。放映机投射的光束中飞舞的尘埃、银幕上斑驳的人影、齿轮转动的“咔嗒”声……这些画面深深印在他脑海,悄悄播下文化的种子。“再次接触电影放映机时,瞬间被吸引,好奇心彻底被勾起。”周宗阳说。
2008年,周宗阳回到家乡自主创业,在原郧县城关镇东岭街开了家建材电料店。打理生意之余,他踏上了民间收藏与文化挖掘之路。
2010年冬,一次偶然机会,周宗阳在南化塘镇结识一位电影放映员,他花600元从放映员手中购得一台胶片放映机及部分胶片。周宗阳与这位放映员深入交谈后,收藏的念头萌生。
彼时,胶片放映机已渐没落。如南京电影机械厂的长江牌16毫米胶片放映机,曾广泛供给西部流动放映队,2000年后,城乡放映队陆续换为便携式数字放映机。周宗阳通过互联网了解其兴衰,感慨于它的辉煌过往与如今仅作为收藏品的境遇,更坚定了收藏的决心。
经济拮据的他渴望拥有高品质放映机,听闻优质机型多为进口,便一头扎进网络,在各平台疯狂搜寻进口渠道——每一次点击,都是对梦想的追逐。
精心保管的胶片可以正常播放。
15年不懈收集,筑就光影宝库
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如今,他收藏26台中外电影放映机(2台国产、24台进口)、300余部中外电影胶片(其中国内红色电影胶片100多部,价值50余万元)。这些藏品筑成一座光影宝库,也让他成为郧阳区优秀文化传媒人。
在周宗阳眼中,每一卷胶片都是无价之宝,但养护堪称难题:需防光、防热、防潮,控制温湿度——中期贮藏温度需低于25℃、相对湿度低于60%,聚酯片基影片更需温度低于20℃、相对湿度30%至50%。为此,他专门购置恒温恒湿设备,每年还要花数天通宵达旦打理,检查胶片时更是小心翼翼。“尽管投入巨大,但看到胶片保存完好,就觉得一切都值。”周宗阳表示。
为“以玩养玩”,他试水短视频平台,拍摄电影机相关视频上传,账号迅速走红,吸引众多粉丝。人气渐涨后,他通过售卖部分机型创收,为丰富收藏奠定基础。
下乡时,周宗阳还留心收集老旧电视机、卡带收录机、电话机等民间老物件。作为市摄影家协会成员,遇花灯展演或“打火炮”场面,他总会拍照留存,作品刊发于《十堰日报》《十堰晚报》等媒体。他还通过婚庆摄影、商业活动创收,补贴民间文化爱好开支。
进口电影放映机。
抢救民间文化,激活非遗动能
周宗阳深耕郧阳传统文化民俗。郧阳民间吹打乐作为鄂西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民间交响乐”,广泛用于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等活动。他心生热爱,积极投身其中:在郧阳区城关镇东岭街租门面,发起成立郧阳区民间吹打乐俱乐部。城乡有红白喜事邀请,他便带领锣鼓班前往。
从“外行”起步,他边学边干,组建“汉江缘唢呐鼓乐班”“郧阳民间吹打乐俱乐部”“堰阳天乐器行”“汉郧摄影工作室”,获批成为郧阳区第二家有营业性演出资质的文化传播企业,还注册“汉江缘”“堰阳天”“阳子鄂”等商标,将非遗传承转化为产业动能。
他利用闲暇下乡收集民间歌谣,根据录音用乐理知识谱曲整理,希望更多人加入传承队伍。同时,他组织“吹打乐考察寻访组”,历时5年多走遍十堰及周边,厘清郧阳吹打乐三大流派传承脉络,编纂60余万字的《郧阳民间吹打乐——郧阳民歌》《民歌集》《鄂西北孝歌》等并谱曲打印,深受同行认可,为吹打乐传承添砖加瓦。
数字赋能,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自媒体时代,周宗阳通过抖音、视频号等平台,让吹打乐表演从田间地头走向云端,用镜头记录郧阳凤凰灯舞等文化瑰宝;以鼓乐班线下演绎带动线上乐器销售,挖掘文化传承价值;强化“守水护水”责任,开启电商“爱心助农”,推介郧阳农特与旅游资源,迅速在网络走红。
作为郧阳区自媒体协会会长,他带领50余位从业者发起《共建网络文明倡议书》,倡导守水护水、防诈宣传等公益行动,强化行业自律;对接汉江师范学院组织“红笔红・汉水清・郧阳美”网络作品征集活动,收到516篇投稿,在60余家平台传播,让大美郧阳引发广泛关注。
从胶片光影到数字浪潮,从民间艺术到网络传播,周宗阳始终深耕文化沃土。他的故事印证:真正的文化传承,既要守得住传统,更要跟得上时代。如今,汉郧文化传媒展厅里,老放映机的齿轮仍在转动,而屏幕上的文化之光,正通过光纤网络,照亮更远的远方。
来源:视界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