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河北孟村县女子刘某某疑遭丈夫金某家暴致死一案,引发全网对家庭暴力、案件侦办进展及幼童安置问题的高度关注。8月26日,受害者弟弟刘刚(化名)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家属从未收取任何赔偿金,也绝不会出具谅解书,“我们只求一命抵一命,还姐姐一个公道”。
2025年8月,河北孟村县女子刘某某疑遭丈夫金某家暴致死一案,引发全网对家庭暴力、案件侦办进展及幼童安置问题的高度关注。8月26日,受害者弟弟刘刚(化名)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家属从未收取任何赔偿金,也绝不会出具谅解书,“我们只求一命抵一命,还姐姐一个公道”。
悲剧背后:从“为爱降分”到反复家暴,她曾想重拾自我
据多方信息梳理,刘某某与丈夫金某的纠葛,始于学生时代。两人是高中同学,大学就读于同一所院校——知情者透露,当年刘某某高考分数更高,是为追随金某才选择这所学校。高中时期,金某就已显露出暴力倾向,其初中同学何强(化名)回忆,金某在学校爱霸凌同学,“是大家都怕的小‘混混’”;高中校友陈方(化名)也透露,两人曾短暂分手,身边朋友都劝刘某某别复合,“但她当时没听”。
即便婚前家人明确反对这门婚事,刘某某仍坚持结婚,2021年10月16日,两人正式领证。可婚后仅13天,悲剧的伏笔就已埋下——当年10月29日,酒后的金某第一次对刘某某动手。彼时刘某某家人找上门,金某母亲虽象征性打了儿子几下,说“管教无方”,却未让金某正式道歉,更未阻止后续暴力的发生。
此后,家暴成了刘某某婚姻里的“家常便饭”。刘刚回忆,姐姐每次回娘家,身上总有新伤,眼角、手臂常带着淤青,“问她怎么了,她总说是骑车摔的,其实是想保婚姻的体面”。家人曾试图找金某长辈沟通,可消息传到金某耳中后,刘某某反而会遭遇更严重的迁怒,“后来姐姐怕我们担心,就再也不提家暴的事了”。
直至今年7月,隐忍多年的刘某某终于显露出情绪波动——某日凌晨两点多,她给母亲发消息说金某出轨,那之后,便很少再回娘家。而邻居透露,就在悲剧发生前,刘某某还满怀期待地规划未来:“她说等9月孩子上幼儿园,就出去找工作,重新做自己。”这个简单的愿望,最终永远停在了8月。
案发细节:卧室卫生间满是血迹,家属疑对方销毁监控
关于刘某某的离世,时间线与现场细节仍充满争议。
据家属整理的信息,8月22日7时36分,刘某某的公公突然致电其父亲刘东,只说“女儿在急诊,赶紧来医院”,却隐瞒了“人已死亡”的事实。13分钟后,察觉异常的刘东拨打110报案。当刘东赶到医院抢救室时,眼前的场景让他崩溃:女儿满脸青紫浮肿,早已没了呼吸,浑身冰凉,身边的床单上浸着大片血迹,“都肿得看不出原来的模样了”。
与此同时,案发现场的处置过程也让家属存疑。8时50分,刑警队人员抵达医院;9时04分,警方到达案发小区;9时30分,开锁人员到场。期间,家属多次请求上楼查看现场,均被警方以“需等市局取证、保护现场”为由拒绝。而刘刚透露,他们从一开始就怀疑金某母亲涉案——“案发当晚监控显示,她曾出现在现场,我们有理由相信她销毁了房内监控”,这一怀疑后续也得到了警方通报的证实。
10时14分,警方取证结束,家属才得以进入案发房屋。眼前的景象触目惊心:东南卧室的床单、墙面、地板上,既有残留的血迹,也有明显的清理痕迹;卫生间和另一间卧室里,同样能看到血渍。8月24日,肃宁县公安局出具的鉴定意见通知书明确,刘某某系钝性外力作用致颅脑损伤死亡,与此前医院最初给出的“心梗”结论截然不同。
针对“死因认定矛盾”的疑问,8月25日记者致电孟村县医院急诊科,工作人员仅回应“案件已由警方介入,后续以公告为准”,便匆匆挂断电话。更值得关注的是,有知情人透露,金某母亲是当地某医院的B超医生,“8月21日上午还在正常上班”;另有传言称金某父亲曾是当地医院院长或财政局高层,但截至发稿,这一身份尚未得到核实。
后续困境:三岁幼童常唤母,家属求抚养权与死刑判决
案件发酵至今,除了对凶手的追责,刘某某三岁儿子的安置问题,也牵动着公众的心。
据邻居描述,案发后,金某母亲曾带着孩子躲进金某爷爷奶奶家,“孩子时不时就喊‘找妈妈’,听着特别揪心”。刘刚表示,目前家属完全不清楚孩子的具体下落,只从孟村县妇联处得知“孩子由男方亲属轮流照顾”,而男方家属却坚决要求获得孩子的抚养权,“姐姐是为了孩子才忍了这么久,我们不能让孩子跟着伤害她的人过”。
对于案件的诉求,刘刚态度明确:首先,要求法院判处金某死刑,其父母作为涉案人员也必须承担刑事责任;其次,希望能夺回孩子的抚养权,“让孩子在安全、有爱的环境里长大”。此外,家属还在等待警方进一步通报——被销毁的监控是否已找回?案发当晚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些疑问,都还没有答案。
目前,经沧州市公安局指定管辖,该案已移交肃宁县公安局进一步侦办。金某爷爷及其他亲属在接受采访时,仅表示“后续听从政府安排”,未回应任何关于案件细节或孩子抚养的问题。而刘某某的父母,仍沉浸在丧女之痛中,“女儿走了,我们的天也塌了,只求法律能还她一个公道”。
这起悲剧,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破碎,更再次敲响了反家暴的警钟——当暴力开始第一次,绝不该有“隐忍换和平”的幻想;而每一起家暴案件的公正审理,都是对受害者的告慰,也是对潜在施暴者的震慑。
来源:十洪都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