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书法家张仲亭:七米书法长卷《沁园春·雪》致敬峥嵘岁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8 10:20 1

摘要:丹青绘忠魂,翰墨忆峥嵘。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山东多位艺术家饱含深情进行了主题创作。他们以书画为载体,从不同角度、以不同题材,表达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美好愿望。爱济南艺术名家融媒会客厅选择其中部分优秀作品,以

丹青绘忠魂,翰墨忆峥嵘。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山东多位艺术家饱含深情进行了主题创作。他们以书画为载体,从不同角度、以不同题材,表达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美好愿望。爱济南艺术名家融媒会客厅选择其中部分优秀作品,以全媒体形式进行展示,并邀请艺术家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让我们在感受这浓浓赤子深情的同时,一起致敬抗日英雄、弘扬抗战精神!

今年78岁的张仲亭先生,是济南家喻户晓的书法家。在他的作品中,人们最熟悉的,是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开幕式书写的书法作品杜甫《望岳》诗。其实,除了这首《望岳》,还有一首词也是他最钟爱的书写题材,那就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我这一生,最喜欢的书法题材就是毛主席诗词。在毛主席诗词中,写得最多的就是《沁园春·雪》,至少有几百遍。”张仲亭对记者说。这次,他又选择了这首词作为题材,创作了一幅长达7米的行草书长卷,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张仲亭告诉记者,为了这次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主题创作,他构思了很多题材。“有诸葛亮的《出师表》,岳飞的《满江红》……但比来比去,我最想书写的还是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张仲亭说,他从少年时代开始自己摸索着写书法,没有老师,没有字帖。“那时候书本上、报纸上经常刊登毛主席的题词,那成了我最好的临摹范本。我记得我16岁那年,在报纸上看到了毛主席写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哎呀!那几个字写得太潇洒、太有力量了,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我就反复临摹这几个字,对我早期的书法风格影响很大。”而在成名之后,张仲亭写得最多的就是《沁园春·雪》。“到现在总共写了多少遍了?”记者问。“这个很难统计,因为我是用了一生来书写这首词,至少有几百遍了吧!”张仲亭回答。

张仲亭书法长卷《沁园春·雪》700cm×68㎝(横屏欣赏效果更佳)

但对张仲亭来说,这次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来书写《沁园春·雪》,心情与以往几百次都不一样。“这首词是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最紧要、最危急的关头写的,字里行间体现出的那种大格局、大情怀、大胸襟,体现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心和决心!”张仲亭向记者表达他对首词的理解。在长达一生的几百次摹写中,张仲亭不仅熟练掌握了《沁园春·雪》这首词中每一个字的笔画结构,更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进行了深入研究。“《沁园春·雪》诞生于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现场。”张仲亭边写边对记者说。1936年2月,毛泽东、朱德、刘志丹率领的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到了涧县袁家沟黄河渡口,遇到天上飘起鹅毛大雪,仿佛要为出征的红军将士壮行。当时整个西北高原冰雪覆盖,真是既雄伟又壮丽,而冰冻了的黄河别有一番独特景象。面对银装素裹的大好河山,回顾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史,毛泽东触景生情,挥毫疾书,一气呵成,写下了气吞山河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整首词如同一部微缩的民族史诗——上阕铺展中华大地的壮美画卷,下阕纵论千古英雄的历史功业,最终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惊雷之声,宣告了人民终将掌握历史命运的坚定信念——这信念正是民族精神在抗战熔炉中最炽热的淬炼。”张仲亭说。正是缘于对这首词的深刻领悟,在书写7米长卷《沁园春·雪》时,用书法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的缅怀,对抗日英烈的深沉敬意。张仲亭以六十余载淬炼的深厚功力,将这一历史壮歌以视觉史诗呈现。纵观长卷,其行草书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整体笔势则如巨龙腾跃,在万千山峦间蜿蜒升腾。书家对空间布局的精心设计,使观者视线随笔墨流动而游走,仿佛亲历红军东征的壮阔征程。那墨线起伏的节奏,恍若重现了当年万山逶迤、雪原苍茫的壮阔。

张仲亭书法长卷《沁园春·雪》(拼图)

在笔墨语言的运用上,张仲亭展现出独具一格的艺术创造力:意象的视觉转化是首要层面。当“北国风光,千里冰封”的诗句化为纸上墨痕,书法家通过空间分割、墨色浓淡、线条疾徐的变化,使文字意象获得视觉生命。

张仲亭书法长卷《沁园春·雪》(局部)

“山舞银蛇”四个字笔势陡转,线条如游龙般蜿蜒盘旋,充满动态张力;“原驰蜡象”墨色饱满凝重,苍茫大地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张仲亭书法长卷《沁园春·雪》(局部)

情感的同频共振是更深层的契合:毛泽东诗词中那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在张仲亭笔下一变为力透纸背的雄强笔力;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信,则通过收笔处昂扬向上的笔势得以彰显。这种情感共鸣使书法超越单纯的形式美,成为精神能量的载体。尤为可贵者,全卷毫无冰雪题材常见的萧索冷冽,反以奔放雄浑的笔调,将“江山如此多娇”的激越与“还看今朝”的自信抒发得淋漓尽致。书家在挥毫之际,无疑深契了毛泽东“纸上有波涛、笔下有惊雷”的磅礴诗魂。此幅书法长卷气象宏大,非常贴切地再现了毛泽东“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词句中豪迈激越的精神情怀。

张仲亭书法长卷《沁园春·雪》(局部)

全卷雄浑壮阔,给人以气势雄伟、精神意象绵绵无尽之感。八十载时光流转,抗战烽烟已散,但民族精神的长河从未断流。当观者的目光沿着长卷中那如龙腾跃的墨线,掠过“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壮丽意象,最终定格于“还看今朝”的豪迈宣言时,触摸到的岂止是书法之美?那力透纸背的线条,是历史深处不屈的脉搏;那起伏跌宕的章法,是民族命运壮阔的叙事;那墨色浓淡间的呼吸,是文明在血火洗礼后愈发坚韧的生命力。当墨迹在宣纸上晕开抗战记忆的底色,当线条在腾挪间勾连起历史与当下,民族精神的血脉便在这无声的奔流中永恒激荡。(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汤启卫)

本文来自【爱济南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